杨漱诗 华诚博远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规划师
古镇保护,既是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工作内容,亦成为近年来规划设计行业的研究热点。笔者曾参与过四川省成都市周边多处古镇的保护与规划设计工作。在这些古镇的保护与规划实践中发现了若干问题,也有些许经验,在此进行总结,望引起更多人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注。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村)的保护与利用越来越熟悉,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古城、古镇的保护与规划工作。但是,很多人都认为名城名镇的保护工作是为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服务的。因此,对于古镇保护的意义和目的还需要再次明确。
洛带古镇、五凤古镇,是当地政府牵头规划、文旅集团出资进行开发的模式,那么规划的出发点势必受到旅游开发的影响。而现今法治意识比较健全,政府职能落实较好,开发单位很尊重设计单位,依照科学合理的分析与论证,规划设计方提出了相对合理的保护规划,通过多轮专家审批,最终敲定的版本既有利于古镇格局及古建筑的保护,又对旅游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洛带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在前期分析中深入地对当地历史建筑、街巷空间、节庆风俗等进行了调查研究。虽然部分沿街民居十分破旧,但是至少“四大会馆”都是保存完好、历代都经过修葺的,已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包括新建的一些仿古建筑及洛带老街立面整治后,基本符合清末的建筑风格,古镇整体格局保存完好。对于这样的古镇,我们必须做到“保护为主,开发为辅”,延续其历史文化传统,经过谨慎的论证及科学的设计后再新建其他区域。新建区域应符合法定规划,在色彩、风格、材质上与古镇其他区域保持协调。此后新建的“博城”等客家围屋建筑也基本符合传统风貌。
洛带古镇作为成都市周边最早开发的一批古镇,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为传统古镇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可以说,与东部的周庄、同里等古镇相比,洛带古镇丝毫不逊色,是西部古镇游一处重要的景点。
2.1.1 特色鲜明的山地古镇
五凤古镇的山地特色,是成都市周边古镇独一无二的。因此,在进行五凤古镇保护规划时,我们对周边地形进行了深入分析,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尊重原有地形地貌,依山而建半边街等特色街巷。
据《金堂县志》记载:“石城山(即云顶山)自黑风寺以下,山抱屈曲,由北而南而东,周围五十里,一路尖峰排列,瘦削逼人,遥望之若冲霄五凤,破空而出,其峰之尖且高者五,前人定其名为:金凤、玉凤、青凤、白凤、小凤。五凤之间,有一黄水河,终年水色浑浊,流动缓慢,故名五凤溪。”
沱江流域自古水运发达,有着深厚的码头文化、商贸文化和移民文化基础。五凤作为沱江流域重要的码头小镇,一度因为沱江水运的发达而兴盛。后因沱江水运衰落而日渐衰败,至今尚保存着清初外省移民修建的江西会馆、南华宫、关圣宫、火圣庙等会馆庙宇。五方杂处的民俗和发达的水运,使得这里的码头文化空前繁荣。
2.1.2 古镇总体形象保护
基于五凤古镇上述特色,在规划中明确提出:古镇应保持总体轮廓清晰、空间条理分明,从空中鸟瞰应明确分辨得出街巷、院落、天井和公共性节点空间以及与建筑的图底关系。总体轮廓以两层坡顶民居、店铺为主体,少数三层坡顶的寺庙或公共性建筑穿插其间,依山就势,呈自然古朴之势。除特殊景观性标志建筑以外,严禁修建3 层以上建筑。核心保护区与建设控制区所有建筑均以传统小青瓦(或青筒瓦)坡屋顶为主。
另外,对于历史文化保护区整体保护结构,规划团队提出在五凤历史文化保护区内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整体保护结构。“点”,强调传统民居院落和文物古迹、古树名木、古井、古桥以及重要节点的保护。通过对古镇民居的全面调查,对建筑质量、年代、产权、建筑风貌做出综合评定,提出相应保护更新方式;“线”,指传统街巷空间、滨水空间及景观通廊的保护;“面”,在保护古镇整体空间形态、强化古镇与周边山水环境关系的基础上,划分核心保护区、建筑控制区两级保护区[1]。
目前,五凤古镇已经全部修复完成,于2016 年对外开放,已接待上万人次游客。作为免费对外开放的景区,古镇区域的重建与修复既美化了当地的环境,又对带动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2.1 原生态的鱼凫古镇
相较于保护得当的洛带古镇与成功复建的五凤古镇,彭州市彭州小鱼洞古镇还未完成重建任务。我们对其进行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的过程中,依然是尊重历史渊源、凸显其自然地形特色,做出了极具特色的规划设计。
历史上,人类早期居住地往往选择在河谷边缘的台地上,小鱼洞也是如此,最早的古镇就建设在一级台地上,相传是古蜀王国鱼凫的建都地。滨河的一级台地是农业文明的代表;20 世纪70 ~90 年代,曾经一度繁荣的湔江化工厂等工业文明厂房建设在二级台地上;20 世纪90 年代之后由于产业转型,工业企业基本上已全部停产,现在二级台地处于闲置状态;目前,新场镇是建设在第三级台地上的,代表了小鱼洞的现代文明。
同时,小鱼洞镇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场镇内现状有多条沟渠,多为山泉水顺流而下,汇入湔江。但现状这些沟渠主要用于灌溉取水及生活用水,并未得到充分利用。
2008 年“5.12”大地震前,古镇原有正街2 条(分别称为“上街”“下街”)、水巷子(通至江水边)4 条,共有瓦房250 余间。两街全长约1 000 m,宽3 ~4 m,街面原为三条石板铺成,两边以卵石砌成,街道两边各有一条30 cm 的水渠,清澈的泉水从渠中穿流而过。民国时期,场头、场中、场尾各有栅子门一道,场镇中部建有戏台一座,中场、下场有寺庙3 座。可惜栅子门和2 座庙在1966—1967 年被毁,古戏台在20 世纪80 年代初被拆除。震后仅存一条主街的基本格局。
2.2.2 贯通古今的纽带
在对现状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规划提出重建“鱼凫古镇”的建议。重振古蜀文明发祥地的历史风貌,发扬现代乡村旅游的“冷水鱼”特色,打造龙门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的“美食文化中心”,重点发展古镇美食休闲游。
规划形成“一轴两带四区”的功能结构。“一轴”,即延续明清古街格局“古街游赏轴”。这条轴线勾勒出古镇的基本格局,在其两侧分布有传统民居及沿街店铺,共同组成丰富的街巷空间。“两带”,即规划的2 条水系,一条是南北向的“水街休闲带”,另一条是东西向的“瀑布景观带”。老街背后的水系与明清古街格局基本一致,但不承担取水功能,而是以景观功能为主。另一条是复建方案新规划的水系,主要是利用现状高差,可以形成叠水景观,丰富古镇的游赏空间。“四区”,分别是特色餐饮区、古街游赏区、配套服务区和戏水赏鱼区,其中前3 个功能区分别与明清古街的上场、中场、下场一一对应。上场本为药市,但药材交易已不是小鱼洞镇的主导产业,冷水鱼及餐饮业成为新的特色产业,因此本轮保护规划对这一片区的功能进行了调整,未来以冷水鱼餐饮美食为主,作为古镇的“特色餐饮区”[2]。
该规划设计项目获得了彭州市规划局的高度赞赏,评价其规划设计人员用心为当地群众着想,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做出了既有鲜明特色又有可操作性的规划设计方案。该古镇的重建工作已纳入龙门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的建设内容,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吸引部分投资及政府拨款,按照规划设计科学重建。
提到安全性,不得不说四川省的地震带。彭州市小鱼洞镇就正处在一条地震带上,在2008 年大地震中,古街受到了严重影响,80%的房屋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
一般城镇总体规划的防灾部分需要包括消防规划、防洪规划、防震规划和地质灾害防治等内容。对于小鱼洞镇这种特殊的山区滨水小镇来说,防灾规划尤为重要。因此,在该镇的总体规划和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中,提高了其防洪、抗震等级,按20 年一遇防洪标准设防。鱼凫古镇位于湔江河畔,是重点防洪区,历史文化保护区应加强防洪堤建设和灌溉渠整治,保护两岸田园绿地,防止水土流失和洪水泛滥。规划沿防洪提设置一条泄洪渠,平时作为景观水系,洪水满溢时可分散泄洪压力。
根据彭州市总规中抗震减灾规划的有关规定,小鱼洞镇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等级应满足以下标准: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 m/s2,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 s(相当于抗震设防烈度为8 度)。所有新建及保护建筑均应采取抗震加固措施,提高建筑抗震等级,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3]。
“规划”与“保护”息息相关,规划不完全等同于开发,也不完全等于保护,而是在某些方面既包括开发又包括保护。因此,对于古镇保护与规划来说,规划的前提是要摸清现状、尊重历史,然后才是对发展的设想。
目前的确有很多古镇开发是以盈利为目的,修了很多假古董。但是,客观来说,不论政府还是开发商,不论规划工作者还是普通民众,都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也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加强了对于古镇开发利用的控制。所以,我们有理由期待更多的历史文化名镇被修复出来,让全国人民甚至全世界了解他们,通过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