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飒旻,叶 蕾
(沈阳大学,沈阳 110044)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从进入大学校门起,就要面临学习模式的转换、新环境的融入、人际关系的建立、社会角色的换位、就业压力等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果这些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疏导,就会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或发生极端事件,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道远。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2001年3月,九届人大四次会议第一次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同年,国家教育部又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文件,对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全国各类高校均已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的学校还开设了与之相关的必修课程。此外,很多高校还开设了心理健康咨询室,为大学生提供心理测评、咨询热线等服务。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和效果,但由于整体工作的推进时间尚短,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高校已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但在落实中仍存在授课形式单一、理论脱离实际、学生数量过多等问题,导致学习效果差强人意。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课程设置流于形式,以灌溉式授课向学生讲授理论知识,学生以专业乃至年级为单位进行学习,课堂上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期末测验采取开卷或划范围背诵的形式进行,导致学生对学科的重视程度偏低。
高校建立的大学生心理档案,绝大多数只是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年进行心理测评,连续性不强,且各高校在评价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时使用的量表没有统一标准,施测过程也不规范。
与其他专业相比,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求较低,且缺少完备的培训体系。一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来自于教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文、临床医学等专业,而非心理学专业出身,他们缺乏系统的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的积累、学习和工作经验。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缺少定期学习、交流、培训的机会,出现突发事件时没有办法给学生以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一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虽然是心理学专业出身,但是,受学科边缘化等因素的影响,不得不肩负高校其他行政工作,造成工作中除了要完成学科任务,还要处理繁重、琐碎的行政事务,职业倦怠感偏高,自身的能力发展也受到制约。还有一些高校由辅导员兼任心理健康教育,虽然他们贴近学生生活,对学生个体特性有较深入的了解,但是,他们往往以解决思想政治问题的方式去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投入大量时间却不见实效。
目前,高校大学生对于心理问题仍缺乏正确、全面的认识,有些学生认为接受心理健康疏导就说明自身存在心理疾病。虽然他们在步入校门后,因为脱离家庭产生孤独感,因为人际交往产生情感波动,因为学习压力产生焦虑,并意识到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但是,因为害怕自己成为老师眼中的怪人,拒绝主动沟通;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包治百病,生活中遇到一些挫折,心理疏导后没有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就对心理健康教育存疑,甚至抵触。心理健康教育是引导个体自身成长的手段,是助人自助的辅助方法,而不是治标治本的万能药。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新媒体时代,多种网络平台极大地丰富着他们的视野,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教师要转变工作思路,将各种新媒体运用到教学中来,并与学生搭建起沟通交流的平台,了解学生对现今事物的一些看法和意见,建立起有效的预防监管机制。
高校要认识到建立与管理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注重科学性,要在明确心理档案内容的基础上,选用由权威专家学者编制或修订的量表,采用科学的施测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标准化测量,提高信度和效度;要具有连续性,要对不同年级的在校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关注各层次、各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使心理档案长期、系统地描绘出学生心理发展的变化过程;要注意保密性,要建立健全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要由专职教师对心理健康档案进行统一的归纳、整理,并对心理档案的内容严格保密;要具有教育性,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育人,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自我、完善性格,因此,在对学生解释心理健康测评结果时,要以积极的态度来指导学生,帮助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结果,使学生了解到心理现象是动态发展的过程,切勿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
由于现阶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各高校应根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进行分类培训,做到兼职教师接受定期专业培训,专职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培训,非专业教师持证上岗,专业教师阶段性考核。高校还应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专业教师职称体系,激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高校应设立承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门机构,并根据学校的自身定位,有倾向性的进行人员招聘和调配,在落实经费、场地、设备投入的基础上,开展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整合资源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线上服务与线下辅导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多层次开展教育工作就是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活化载体。首先,高校要加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接触面。可以通过开展宣讲会、校园广播、心理健康刊物、橱窗展板等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其次,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引领作用。通过建立心理学相关社团,打破学生专业、年级、院系的格局,吸引观念相似、志趣相投的大学生走到一起,学生社团具有群众基础好,易引起同龄人共鸣的优势,通过学生社团开展心理健康拓展、心理沙龙、心理剧比赛,促进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最后,破除传统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搭建线上心理辅导平台。线上心理辅导平台的开设可以高效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要求,专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需要的服务类型提供线上服务,还可以开设线上讲座、发布心理健康相关新闻、线上心理测评、心理论坛等方式,满足各类学生的需求。
高校大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满足社会对他们多元化的需求,企业趋于寻求“动手能力强”以外,还要“综合素质高”的综合性人才。在综合素质中,心理道德素质是十分重要的。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他们提供了提升心理道德素质的途径,帮助他们在产生心理压力时自我调节、自我疏导,为他们进入社会后的稳定发展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