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建国,范 斌,汪云星
(1.阜阳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2;2.淮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3.安庆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安庆 246052)
2017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发布《关于公布第一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名单的通知》,公布第一批全国96个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名单. 2018年11月,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健康发展的通知》,进一步规范体育特色小镇发展. 同时,为落实体育特色小镇培育工作,各省、市体育局也相继公布第一批、第二批体育特色小镇培育名单. 伴随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国家层面的文件、政策的相继出台,各级地方政府和体育职能部门也实时跟进相关配套文件和政策,积极落实体育特色小镇培育和建设工作. 经过近3年的组织建设,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即将面临高质量建设的检验与考核. 所以,积极探索我国(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潜在风险,寻求降低风险或规避风险的防控措施,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体育产业转型升级和振兴乡村建设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紧迫性.
国际经验显示,城镇化是所有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我国的现代化征程同样也不例外. 2016年3月,经“两会”授权,我国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主要描绘我国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宏伟蓝图,阐明我国国家战略意图、政府工作重点、市场主体行为,成为各族人民的行动纲领和政府履行经济、社会、市场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其中,在《纲要》第八篇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规划中明确提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镇”[1]. 可以看出,发展特色小镇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 随后,2016年7月,国家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到2020 年,培育1 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功能迥异的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标志着发展特色小镇进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实施阶段. 从我国近几年特色小镇建设成效来看:1)特色小镇建设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培育多种特色产业,汇集周边区域劳动力,搭建城乡一体化发展平台,能够满足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起到破解长期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 2)特色小镇建设通过产业聚集,实现人口聚集,人口的聚集促进就近、就地城镇化,进而推动新型城镇化架构的形成. 3)体育特色小镇建设通过提供有效供给、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等,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 4)特色小镇建设在解决我国小城镇发展滞后、动力不足、产业薄弱和人才流失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众所周知,体育特色小镇是我国特色小镇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无论是从国家政策层面,还是发展特色小镇实践层面来看,体育特色小镇建设都是实现我国十三五期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
2017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通知就发展体育特色小镇在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意义进行具体阐释. 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在体育产业升级论述中,明确提出“稳步推进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开展定期测评,实行动态调整,打造10个具有示范意义的小镇样板. ”随着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不断推进,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在实现体育强国和全民健康方面的成效日益清晰. 具体表现为:1)创新体育发展新机制. 体育特色小镇“非镇非区”的特征,要求政府上下级之间、政府和体育职能部门之间、政府和市场之间等必须做到互通共融,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创新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2)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体育特色小镇均以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为发展目标,小镇建设不仅充分考虑特色产业的集聚,更是注重小镇环境治理和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创造良好条件. 3)体育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体育特色小镇核心竞争力在于“特色”,小镇特色在于体育产业的高端化、规模化和时尚化打造,对我国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4)全民族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持续提高. 建设体育特色小镇的核心理念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无论是体育产业发展还是小镇功能建设,最终目的是实现全民族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的持续提高. 伴随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体育强国的内涵建设也正在逐步丰富和完善,特别是在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领域,如何推进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物质和文化需求;如何推进体育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发展体育特色小镇是实现体育强国和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径.
2018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赵勇出席中国体育产业峰会时强调,“要把体育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和幸福产业,就要瞄准健身服务、体育赛事、户外运动休闲、培训和体育用品等社会需求;就要大力推动“体育+”和“+体育”的新业态;就要打造产业链经济、综合体经济、共享经济等新模式;就要培育赛事公司、体育俱乐部、运动健康中心、运动健康食品公司、体育用品公司、科技研发公司等新主体,从而引爆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体育特色小镇实践方面,如福建泉州市安溪县龙门镇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最初是以运动鞋制造为主导产业,曾为小镇经济发展带来显著效益,但近些年由于受国内外诸多不利因素影响,原有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对环境造成影响,而且导致企业效益直线下滑,2015年全镇47%的企业出现亏损[2]. 借助特色小镇建设,龙门镇积极探索“体育+”模式,在原有体育企业基础上,整合、优化形成新的户外休闲生产企业联盟,撬动社会资源、形成产业链规模经济,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关联企业入驻,实现体育产业转型升级. 事实证明,体育特色小镇依托体育核心特色产业,在集聚上下游产业、关联产业和吸引人才、资金和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集群效应,是实现体育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国内外经验显示:体育特色小镇的最终成型一般在20年左右. 从最初筹建到最终良性运营,过程涉及小镇建设需要的政策、金融、产业、服务和土地等多要素协调与配合. 整个建设成型过程大致经历:体育特色小镇的规划期、体育产业开发期、体育主导产业培育期、产业链整合期、产城融合共建期5个发展阶段. 各个阶段都体现出不同的资源形态,其运营要点及目标也各不相同[3]. 首先,小镇规划期. 体育特色小镇土地初始开发规划,在于顶层设计确定小镇未来的发展方向,出台土地、税收和奖惩等政策条文及监督机制. 引导小镇建设结合体育产业和关联产业,实施小镇建设的征地补偿、拆迁安置、公共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 确保真实获取体育特色小镇初始开发期的利润,保障小镇能够顺利推进. 其次,体育产业项目开发期. 待确定好体育特色小镇发展方向后,围绕体育特色产业,对接国内外优势的科研及教育资源,紧抓产业链上的核心环节,通过科研成果孵化,突破产业发展技术上的难题,促进技术向生产力转化,同时完成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人才的培育和储备,形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备力量. 在尊重市场及产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集中人才、创业团队及资金等优势条件,主攻产业开发的各种难题,形成产业项目发展要素的聚集. 第三,体育主导产业培育期. 通过包括信贷金融支持、税收补贴、科研补贴、土地价格优惠等政策扶持. 围绕体育主导产业有的放矢,培育和扶持特色产业项目和企业主体,对一些品牌企业进行重点支持,帮助其做大做强. 第四,产业链整合期. 特色小镇围绕主导特色产业,利用有效整合手段,对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各要素进行整合,打通产业链上各产业之间的壁垒,使体育主导产业、关联产业、上下游产业,通过一定的方式有效聚集,形成效率、价值和功能完备的产业集群,实现产业集群式发展. 第五,产城融合共建期. 随着上述4个阶段的逐步完成,小镇建设进入产城融合共建期. 这一阶段,由于体育特色小镇发展对人的聚集,必须综合考虑城市发展、产业发展和旅游发展的需求,完善居住、商业、教育、医疗、休闲、社区服务等综合服务配套升级,实现产城一体化可持续开发. 在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相对管理部门综合行政治理水平较低、市场产业发展基础薄弱、高素质人才储备稀缺. 所以,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特色小镇开发与运营,存在的潜在风险相对更高,充分认识和把握体育特色小镇发展规律,是精准洞察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可能存在潜在风险的基础,是降低和规避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潜在风险的前提.
2.2.1 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优势
与发达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经济水平落后,区位优势条件有限,但要实现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仍有其特有优势:1)独特的地理资源. 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国内外经验证实,独特的地理资源具有不可复制性.在我国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润藏大量风格迥异的高山、湖泊、森林、湿地、冰雪等独特的地理资源,为体育特色小镇“特色”建设,储备无限的想象空间. 2)优越的生态环境. 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工业化程度底,环境污染相对较轻. 人口密度也相对较小,人为环境破坏较轻,原始生态、文化保护良好. 为体育特色小镇“宜居”打造,具有先天优势;3)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 我国是56个民族杂居的多民族国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分布较多,多样性的民族造就多样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为体育+旅游、体育+休闲、体育+文化等多业态建设提供可能[4].
2.2.2 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劣势
与发达地区相比,经济欠发达地区除区位劣势明显,在社会、经济和人文环境等方面相比也存在很大差距. 1)思想观念落伍. 由于长期经济落后,造成人们思想观念封闭. 对社会竞争、经济合作、技术交流等意识薄弱,普遍存在的不思进取、畏惧创新、用人唯亲的心理,制约着外部先进要素在本地区的融合发展. 2)政府体制机构僵化. 在欠发达地区,政府机构改革有待深入,机构臃肿、人才匮乏、服务意识淡薄,部分官员循规蹈矩、安于现状、办事效率低下,严重阻碍外来企业、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入驻和留存,势必制约着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社会前进步伐. 3)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落后.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最显著的基础设施落后是交通障碍,众所周知,交通是连接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没有发达的交通为基础,发展经济无异于纸上谈兵. 其次是医疗、卫生等配套设施短缺,落后的生存环境,必然制约着地区建设紧缺人才的引进和留存,阻碍众多企业和市场的生根发芽. 最后是教育落后. 一方面体现在基础教育水平低下,造成人员基本素质不高,限制着地区相关产业发展的正常用工数量和质量;另一方面,经济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资源同样存在数量和质量问题,很难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撑,加大企业创新发展难度.虽然现如今我国中央政府作出“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但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长期贫困,基础设施欠债太多,加上交通、医疗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短期虽有改观、但无法彻底消除[5]. 基于此,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体育特色小镇,不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企业、社会均应勇于把握机会、接受挑战,充分认识潜在风险,努力降低和消除风险.
2.3.1 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政府过度负债,增加体育特色小镇治理风险
东北财经大学校长李维安指出:“地方债不同于企业债,企业债出现问题,可以通过破产程序消除企业债,而地方债出现问题,地方政府不能破产清算,最终会影响地方经济发展,导致地方企业的税收负担和外部治理环境恶化,累积起治理风险. ”据本文调查显示: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某些省份公布建设的体育特色小镇中,有近33%特色小镇,其建设主体单位为某某区、某某镇人民政府,3年建设计划投资为20亿~50亿不等. 作为地方政府借势国家特色小镇建设的政策红利,负债发展地方经济应该说无可厚非,但过度的政府越位行为势必造成政府过度负债,无形之中增加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风险. 但现实中,这种明显违背体育特色小镇发展市场规律的现象频频出现,其深层根源更值得我们深究和警醒. 有研究认为,主观方面:一是某些主要领导和地方官员的地方GDP冲动,甚至套取国家政策补助资金,不惜越位和过度负债;二是利用我国政府官员任用制度缺陷,同一职务官员任职年限大部分都集中于3年左右,甚至2年时间,使得债务借款、用款和还款人不一致[6],部分官员出于经济增长或政治前途目的,为尽快打开工作局面,利用一切可控负债增加投入,始终是其为官策略[7];三是我国财政体制属于行政集权下的财政联邦制度,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债务可能的救助措施,模糊借款人的风险认知. 客观方面:一是分税制导致的财权上收、事权下移,带来地方政府事权和财权的不对称,伴随分税制改革建立起来的转移支付制度,并没有缓解地方财政的“饥饿效应”[8];二是在管理机构和制度监管方面,政府性债务的监管主体不明确,对举债程序、规模、方式和化解机制等方面缺乏有效管理;三是在监督体系方面,人大、上级政府等相关部门监管失位,虽然有审计部门不定期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审计,但常态监督机制尚未建立[9].
2.3.2 产业定位模糊,导致体育特色小镇同质化建设,加大小镇恶意竞争风险
当前,体育特色小镇属于新事物,全国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基本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在经济发达地区的浙江和江苏等地,由于相关产业基础雄厚,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启动较早,在建设实践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也获得一定的经验. 同时,学术界部分专家、学者针对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结合国内外经验、产业政策和市场环境等,从不同视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内涵、供给侧改革和发展现状及推进路径等做了大量研究,部分成果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起步相对较晚,建设进程缓慢、建设成效不明显. 其关键是体育小镇特色不明显,体育产业同质化建设严重[2]. 众所周知,体育产业属于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就是要聚集各种体育要素,打造高质量的体育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高品质、多样性的体育物质文化消费需求. 据调查发现: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某省公布的15 个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单位中,有7家单位把自行车项目规划为主要发展业态,11家单位把运动休闲和康乐养老规划为主要建设业态. 并且,在整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其他省份,此类情况绝对不是个别现象. 针对这种同质规划和同质建设可能带来的后果,可以预判:一是从体育产业运营角度分析,同质建设必然会带来小镇运营的同质竞争. 届时,争抢人才、争抢资源、争抢市场的“互挖墙角”、价格战等势必扰乱市场的正常秩序,不利于小镇多产业链的融合. 二是从体育产品消费角度分析,同一省区某一体育产品过量同质生产,基于特定的消费能力,必然会造成生产过剩,浪费地区有限的资源. 三是从小镇的综合治理角度分析,经济欠发达地区存在先天资金短缺、营商环境脆弱,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无序的市场环境,势必会增加小镇综合治理的难度[10].
2.3.3 资本逐利性监管缺位,导致体育特色小镇过度房产化开发,阻碍小镇聚集规模经济风险
近年,伴随我国特色小镇建设各种利好政策出台,特色小镇建设俨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热点,也必将成为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新契机. 在体育领域,根据国家统计局与国家体育总局测算,2018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为26 579 亿元,增加值为10 078 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1%[11]. 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朝阳产业”,在未来能够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 随着我国体育强国和全民健康战略的实施,房企切入体育产业的方式,也由最初的俱乐部控股转变为开发体育小镇. 据资料显示:截至目前,包括恒大、万达、绿地、万科和雅居乐等20余家房企都已经在体育产业上有所布局,其中恒大、万科、碧桂园、雅居乐的奥山等已签约部分体育特色小镇[12]. 由于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开发周期较长,且涉及资金量大,房地产业的进入,一方面有利于满足开发小镇土地的多元需求,另一方面有利于完善小镇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我国房企大多具备资金优势,深受地方的欢迎. 然而,由于资本天然的逐利性基因,加上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资金短缺和融资困难,部分地区政府和体育特色小镇项目管理部门,有意无意的降低房企的准入“门槛”,造成部分房企打着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名号,实则大搞房产开发. 同时,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用地明确规定,特色小镇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5 km2左右,建设面积一般控制在1 km2左右,户外运动体育项目可适度放宽用地. 在这一政策规定下,过度房产开发,一方面势必造成房产用地超规超限,挤占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功能性用地,不利于小镇后期发展的空间拓展. 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地价快速上涨,增加小镇建设相关创业入住和人才引进的成本,致使经济欠发达地区用地成本低的优势不复存在. 因此,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体育特色小镇,政府和相关体育职能部门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和产业规划,出台相应房产政策进行严格管控,避免过度房产化,从而阻碍体育特色小镇体育上下游产业和关联产业的聚集,扼杀体育特色小镇发展.
2.3.4 传统专业人才供给模式滞后,体育专业人才稀缺,增加小镇高质量发展风险
体育专业人才供给是实现体育特色小镇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地域经济发展落后,体育专业人才稀缺是普遍现象. 通常解决专业人才稀缺的方式是采用“请进来”和“送出去”的方式. 即根据小镇体育产业的开发和运行需要,一种方式是采用直接外聘专业人才或专业团队参与小镇建设,另一种方式是从现有建设人员中选取部分人员送出去学习,等学成归来后参与小镇建设. 但在实践中,这一传统解决人才需求的方式存在明显不足. 主要体现在:一是外聘专业人才或专家团队大多来自经济发达地区,其参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体育特色小镇建设,需要企业付出的各项费用成本相对较高,增加企业的费用支出负担;二是外聘专业人才一般与企业之间的用工关系均为合同制,也就是说,当合同约定的责任履行完毕,也就意味着用工关系的解除. 但体育特色小镇的体育产品研发、体育产业转型升级,是一个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升级、创新的过程,这种“请进来”的人才方式,能解决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部分现实问题,但很难依据社会和市场的体育需求变化,提前作出产品研发和产业转型升级,不利于体育特色小镇持续竞争力的保持和开发;三是“送出去”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于人才培养存在培育周期,一方面无法及时解决现有问题,另一方面也存在人才外流的风险. 综合分析传统人才供给模式认为,传统的人才供给模式,在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只能起到“治标”作用,对于体育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很难提供有效的专业人才保障.
2.3.5 环保意识不到位,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加大体育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风险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得到飞速发展,建设成果举世瞩目. 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目前仍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正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 目前,我国正处在迅速推进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加上过去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相当严重. 随着我国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这个问题可能更加突出. 如:近年我国多个城市频频出现的雾霾现象和水质污染,充分说明解决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和控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仍然是我国国家建设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体育特色小镇,可能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的环节包括:一是由于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落后,小镇发展体育产业和配套产业的基础建筑、交通公路、建筑和生活用水等,都会对原有的自然环境产生人为改变. 二是小镇建成后,随着居民、游客和体育产业的入驻,在生活、生产过程中势必产生更多的垃圾、污水、噪声、视觉污染. 三是环境综合治理水平,在小镇建设之初,就要充分做好对垃圾、污水和光噪等的收集与处理规划,特别是要规划好城区泄洪与镇区河流水系、水环境的保护建设. 四是对小镇的未来运营也要做好预判和规划,避免因设施改造给小镇生态造成二次破坏. 所有这些,势必增加体育特色小镇生态恢复建设成本投入,无形之中加大体育特色小镇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可持续经济建设风险.
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体育特色小镇,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为体育特色小镇的产业聚集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首先,需要地方政府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树立服务型政府形象. 通过定期开展政府职能部门相关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培训,结合政府职能部门服务评价机制改革,强调服务对象充分参与评价过程,加大群众满意度在绩效考核结果中的指标权重,构建绩效分配与评价结果直接相关的利益分配机制,利用制度改革与创新,切实提高政府职能部门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为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顶层设计、公共基础设施配套、政策制度创新等创造良好的服务平台[13]. 其次,地方政府要通过完善财务责任人制度、信息公开制度、财务支配和监管制度等,规范政府财务分配,通过制度管人,避免由于建设体育特色小镇,造成政府过度负债,加大政府综合治理的难度,为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营造安全的经济环境. 最后,从国家层面细化政府融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适合体育特色小镇建设需要的投融资模式,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运行高效、管理规范的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投融资机制. 利用市场化运作,规范如小镇居民土地入股、企业PPP 融资模式等投融资行为,拓展多元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社会资金. 通过建立政府背景贷款的风险评估体系,及时发现风险,提出预控风险的措施.为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打造充满活力的融资环境[14].
体育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体育产业“特色”,经济欠发达地区独特的地理资源、原始的生态资源、传统的体育文化资源等,为体育小镇产业“特色”凝炼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 体育产业的发展不应是推倒重建,而是要在原有体育产业基础上,以社会需求、市场需要和体育特色小镇发展需求为导向,确定体育特色小镇的功能定位,明确体育特色小镇的产业主攻方向. 在发展特色体育产业过程中,必须注意产业链的发展,不同企业之间应避免恶性竞争,尽量形成互相补位、错位发展、协同发展的局势[15]. 对于同区域的体育特色小镇规划,应适度控制规模和数量,努力寻求差异化的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 同时,要充分发挥体育的教育、文化功能,拓展体育产业发展空间,结合区域优势实现体育产业创新发展.当前体育特色小镇应该积极探索体育与养老、体育与养生、体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的结合,通过多功能的融合,提升体育特色小镇的核心竞争力,加大媒体宣传,打造特色小镇品牌,培育出符合区域特色的主导体育产业,凝聚关联业态,形成功能齐全的体育商业联合体,发展乡村经济、振兴乡村建设.
体育特色小镇“宜业、宜居、宜游”的建设宗旨,要求小镇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建设主体作用,通过多业态的聚集,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链的规模经济,才能实现小镇建设宜业、宜居、宜游的建设目标. 在体育特色小镇发展中,要坚持政府引导下的企业主体和市场化运作,使体育产业的发展与企业利益高度契合,从而调动企业参加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相关企业的创新能力. 对于体育特色小镇申报也不宜只看投资数量目标,而应依据小镇功能和产业综合进行具体测算,避免把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变形房地产开发,不利于小镇的多业态发展. 特色小镇是我国对于传统市场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的一次尝试,要力争打破现有体制的束缚,通过制度建设,使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成为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的推动者,这样就能促进体育产业和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调动各方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多业态聚集效应,形成产业链规模经济,推动小镇建设产业良性发展[16].
体育特色小镇的特色化、品牌化和高端化建设进程,必然对专业化的体育人才在需求数量和质量上提出严格要求. 针对当前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体育特色小镇,所面临的人才稀缺和较为严重的供求矛盾. 研究认为:首先地方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应充分发挥政策引领作用,针对当前体育专业人才的等级运动员制度,创新体育专业人才引进标准,出台体育专业人才引进和入驻的专门政策,为体育专业人才落户经济欠发达地区,助力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其次企业也应依据消费群体对体育需求的变化以及企业自身产业升级,拓展企业的专业人才储备渠道. 在传统人才供求的基础上. 一种途径是可以加强与社会体育社团和体育协会的交流与合作. 利用体育社团和协会里组织成员在体育某些方面的专业特长和爱好,引入到企业体育产品的开发和生产,不仅能彰显体育社团和协会组织成员的专业爱好,提升社团组织和协会的社会影响力,同时也能解决企业生产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扩大企业体育产品的社会宣传、带动体育实际消费,实现体育社团、体育协会组织与企业之间的双赢发展. 另一种途径是企业应加强与高等体育院校的交流与合作. 一方面采用横向项目合作形式,与高校专家、学者团队开展企业发展所需的前沿理论研究、重视产品研发和实用技术培训,另一方面采用体育专业人才校、企联合培育模式,高校根据社会和企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类型培养专业人才,企业作为高校联合培养单位提供人才实习基地,锻炼和检验人才培养效果,为高校学生就业和企业人才需求实现无缝对接,创建校、企协同培育模式,满足体育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体育专业人才需求.
保护生态环境、倡导绿色经济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项基本国策.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体育特色小镇,首先政府部门要提高综合治理能力,科学规划小镇综合功能和产业布局,严格落实生态保护前提下的产业建设,尽量降低和规避小镇建设可能给当地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 其次出台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政策,规范企业、居民和游客的生产、生活行为,划定生态环境破坏“红线”,制定谁受益谁担责、谁破坏谁恢复的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原则. 再次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机制,成立由环保局、质检局、林业局、文物部门和社会媒体等联合监督体系,实施对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进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