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第三中学 卢庆泽
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音乐是人的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修养,教育就不完整,离开了音乐就谈不上是个全面发展的人。”
学校始终重视美育,重视音乐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以“一切为了学生”作为出发点,以“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落脚处,从近百年的悠久美育传统中,从累积的丰厚美育课程成果中,总结经验,挖掘方法,与时俱进,大胆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哈尔滨市第三中学(以下简称哈三中)特色的美育道路,形成了具有哈三中特点的音乐学科课程体系。
学校音乐课程体系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多元性和选择性。
首先,音乐教师可以从自己的兴趣和专业角度,开发具有自己特色的校本课程。如张铁忠老师的《合唱课》、邢有生老师和郭赢老师的《学一学、唱一唱——奥尔夫教学综合课》、卢庆泽教师和王娇老师的《我形我塑——芭蕾形体》《我形我塑——舞韵瑜伽》《校园华尔兹》和《音乐请你舞起来》,韩微老师的《音乐与戏剧表演》、李应辉老师的《音乐基础理论》《视唱练耳》,仉一萌老师的《流行音乐演唱与欣赏》《古典音乐鉴赏》等,几乎每一位教师都有具有自己的特色课程,这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多元选择的空间。
其次,课程模式由单一的音乐鉴赏课拓展为多元的音乐选项课,为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课提供了条件。在几轮新课程改革浪潮的推动下,音乐教研室为高一学年开设《音乐鉴赏》,注重学生音乐素养积累和审美感知力提高;高二学年下学期开设“大课时走班制”隔周一次的音乐选项课。开设了《合唱课》《音乐与戏剧表演》《我形我塑——芭蕾形体》《古典音乐鉴赏》《校园华尔兹》《朗诵与主持》《排演音乐剧》等10多门选项课程,形成了特色的校本教材讲义。
“大课时走班制”是哈三中音乐教研室从2003年第一轮素质教育改革中探索出的一种授课模式,即在保证学校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由音乐学科和美术学科进行合作,隔周轮一次,把两个班级的40分钟的音乐课合在一起,变成80分钟,根据当年所开设的选项课数量,把两个班的学生分成3或4部分,组成教学班,在同一个时间段分别到3或4个教室上不同选项课,第二周以同样的方式上美术课。这种从单一到多元的探索,达到了给学生自主选择、由兴趣出发发展个性特长的目的,同时提高了音乐课的教学效果,深受学生喜爱。
再次,高中一年级全员开设《音乐鉴赏课》;高二下学期开设音乐选项课,开设了《芭蕾形体》《合唱》《戏剧表演》等课程,两个班级同时上课,按照自主选择和统一协调的原则,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然后重新组班;高三年级主要针对准备艺考学生和艺术特长生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专业拔高强化集训课程。
鉴赏课上的“课前小舞台”。在音乐鉴赏课中增加了体验式实践环节,如课前的十分钟小舞台,学生可以展示自己擅长的歌曲、乐器或者舞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培养自信心,克服在集体面前的紧张感;课中的音乐鉴赏讨论,鼓励和锻炼学生们的求异思维和表达自我思想观点的勇气。
社团课上的“个性小天地”。音乐社从单纯的喜爱流行音乐的几名学生自发组织,到有音乐教师的指导,不仅让学生唱喜欢的流行音乐,还能够拓宽音乐听觉积累,理性评价和选择流行音乐文化中的精品;朗诵社从由喜欢朗诵主持的学生自发组织活动到接受专业化训练,提高了校园活动中主持人的专业水平,为很多学生考上高等专业院校等打下基础;街舞社、舞蹈社、健身瑜伽协会等也充分发挥了音乐教师专业化与学生兴趣发展之间的密切合作,多名学生通过舞蹈特长生考取了北京舞蹈学院等著名学府。
艺术节上的“炫丽大舞台”。音乐教研室除了精心设计构建音乐学科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选修课、社团课、研究性学习课以及合唱团、舞蹈队等课程资源外,还从小舞台走向大舞台,连续举办了33届校园艺术节,被学生们称之为“三中的春晚”。这是学生自己的舞台,音乐教研室真正做到了“把舞台还给学生,让实践锻炼学生能力”的目标。根据音乐教研室制定的艺术节活动方案,每个班级都会第一时间组建创作团队、策划团队、表演团队和后勤保障团队,由学生自己组织、协调、沟通,整合大家的意见,进行创意设计,完成节目的创作,再组织班级同学排练。从音乐剪辑、动作设计、队形变化到服装设计、化妆设计、午饭问题等,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皆由学生自己解决。
私人订制的“迷你音乐会”。迷你音乐会是根据学生的音乐特长需要,利用每周三午休的30分钟,根据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趣的“贾德逊舞蹈剧场”的理念,打破观众与演员的界线,采用开放式空间,沉入式表演,随机式参与的方式,在教学楼大厅,面向午休自由出入的学生,演唱或者演奏3-5首作品。观众是随机的、随意的、自由的,表演者是专业的、认真的、严谨的,走廊里,教室中,均能感受到不同视角的艺术,充分体现了艺术的自由和浪漫。“迷你音乐会”帮助学生展示了自我,提升了专业表演水平,锻炼了心理素质,获得成长和自信。
这些体验式实践课程和活动,不仅让学生获得身心全感的绝妙体验,更锻炼了团队合作、协调沟通、组织策划的能力,是学校音乐课程体系建设中的突出特色。
从宏观而言,课程可以涵盖所有能够帮助学生获得学习和体验的资源,音乐教研室立足校内,借助校外资源,打造多元校本课程。
2017年,学校利用与龙江剧院毗邻而居的地利优势,建立了研学基地,并引进龙江剧院优质师资宋巍、辛志红、栾兰等教师为三中学子开设《龙江剧进校园——学唱龙江剧》选修课,并成功举办教学成果汇报演出。学生们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不仅提高了龙江剧的经典鉴赏能力,也初步掌握了龙江剧的基本唱腔,并能够独立完成一首龙江剧选段的表演。
此外,教师赴北京大学参加“北京大学国际音乐剧交流与培训会议”,学习当下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前沿资讯,并在校园成立了音乐剧社团,在高一学年开设了《排演音乐剧》课程,各班同学或者原创,或者翻排经典,均有不俗表现。
网络化普及的今天,学生获得美育的方式越来越多元,为学校的课程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定位和思考,同时也意味着在课堂外、校园外,学生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实现自我教育。例如,到专业演出场所(如哈尔滨大剧院)听一场音乐会,赏一部歌剧;在电视、手机上欣赏古典音乐、欧美流行音乐等。音乐教研室针对学生的网络音乐鉴赏能力给予相应的引导,也是课程建设的一部分。例如,利用学校或音乐教研室的微信公众号平台,定期推出美育文章、名家名曲介绍、听音乐品人生等内容,补充学生在课堂外和校园外的自己空间内的美育熏陶和引导。
学校始终坚持五育并举的“普育、个育、卓育”三级育人目标,打造立体化、全方位、多元选择的音乐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高站位、高视野、高品位的音乐课程和实践活动,注重音乐鉴赏课中的“独立思维”和“求异思维”养成,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和自主表达意识,学生“自己编导创作艺术节目”的艺术原创、艺术表达力和“艺术表演实践”的切身体验式美育滋养教育理念,经过几十年的摸索和实践,借助素质教育改革的大潮,大胆创新,奠定了今天“立体化、全方位”的音乐鉴赏类课程体系和“全面参与、自主编创、像音乐家一样表演”的音乐实践类活动课程并重,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互补,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互助,课程鉴赏与社团活动互补,普及课程与拔尖培养互助的音乐学科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