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和玲
(甘肃省靖远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甘肃 靖远730600)
其一,教学目标不明确。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课程中,教学方式还是以照本宣科为主,教学模式十分固化,学生在课堂中无法接触到最新的计算机教育理念,导致教学效率较低,无法有效制订本专业的教学目标[1]。其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在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课程组织方式与学习需求之间有较大的差距,难以满足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思维发展需求,使其学习信心受挫,从而不愿学习。其三,课程实践不科学。中职院校实践教育的主要内容为课程或项目实训,对实训内容和教育内容的整合度远远不够,无法有效利用多层次的企业资源。其四,课程评价不科学。目前,中职院校虽然在课程教学中设置了较为全面的课程评价体系,但这一体系并未应用在校外实训及顶岗实训工作中,而且课程评价模式单一,难以发挥校企合作教育的优势[2]。
其一,制订课程目标。为了保证可以有效对接计算机园区,并将教材对接岗位实践,满足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岗位需求,需要校企之间进行良好沟通,共同商议制订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性教学体系。其二,设置分段式教学组织方案。“2+1”模式为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属于工学交替类型。为了保证可以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计划的独到优势,可以将常规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任务驱动型、项目导向型教学方式[3]。其三,构建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根据计算机专业的就业需求,中职院校所制订的教学体系需要保证具备职业性、实践性和现代化的特点,充并分结合仿真分析、现场教学等教学模式使课程教学体系更加完善[4]。其四,构建多元化考核体制。将课程评估和技能评估分为两个部分,根据计算机行业的工作标准将企业就业指数和技术实施标准相结合,以增强课程评估系统内容的实用性。
在校企协作型人力资源开发的前提下,校企可以合作开发教育计划和基于计算机的综合校本课程。教学内容需结合目前中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特点展开,具体教学内容需涵盖销售、硬件维护与调试、网页制作与网站维护、电脑广告设计等,将其与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进行结合,保证学生可以扎实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5]。在设置具体的教学目标时,为保证学生可以适应企业需求,中职院校可以在课堂中增加案例分析、项目讨论等教学内容,有效将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与企业联系起来。职业学校可以利用计算机信息资源的独特优势与当地企业合作,以完成教育项目资源数据库的建设。
在采用分段课程教育组织模式进行教学时,中职学校可以根据不同学期的教育特点来定制课程内容:第一学期,课程教育的重点是基础计算机理论;第二学期,课程教学的重点为依靠中职院校的计算机实训资源进行实践技能训练。第三学期,在保证内部实训取得一定水平后扩展为校外实训,可以搭建见习基地,使学生可以在良好的环境中应用并实践计算机理论和实操技能。第四学期,教学目标为生产性实训,根据计算机项目的运行流程设计生产,学习交互模式。第五、六学期,学生已经开始顶岗实习,需要中职院校与企业进行沟通,以便根据不同岗位的要求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指导。在设置具体课程和教学计划时,为了满足分段教育的需要,中职学校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特点来开展。例如,在进行校外教育和培训时,可先在学生管理部门组织教职员工对合作企业进行初步调查,然后根据结果开发个性化的培训系统。同时,组建校外指导教师团队,学生有疑问时可以与团队内教师进行沟通交流[6]。
在设置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期间,教师可以在岗位任务及工作过程的指导下构建仿真模拟实践教学情境,满足学生的职业活动需求。在具体教学活动中,中职院校可以对整个计算机专业的教育系统进行拆分,拆分成网络技术支持模块、网站建设模块、网络工程模块等,每一个模块的分析都从三个方面来完成,分别为理论知识、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保证所搭建的体验平台更为立体化。
以中职院校现有的实训平台为基础,教师可以利用集成开放式仿真技术来为培训基地与校内外平台之间的良好沟通创造一个渠道。在证书测试机制的指导下,要建立案例驱动的教育系统,为学生设计典型案例,鼓励他们积极完成计算机设计。通过设置校内外的教学新干线,增强了信息资源的流通,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7]。
为了有效完成校外企业实习或实践活动,中职院校可以在维护常见软件的基础上设置针对性的教育课程。同时,要根据企业需求积极与企业负责人沟通,为学生讲解实际工作中每个岗位的工作标准,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整体上提升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率。教师需要与企业相关技术人员通力合作,在网络平台上展示实验案例等内容,并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C语言等完成编程或数据结构分析,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课业完成情况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在网络平台为学生解惑答疑。
评价的主要内容为端正学生的职业态度及提升其专业技术服务水准,在与学生的监护人员、合作企业进行商议后,在整体测评体系中增加了学生在校外实习、企业顶岗实习等工作中的表现。要从过程评价、结果评定这两方面以闭卷测试、实际操作等方式全面分析评价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校企合作这种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具有独特性,中职院校可以每学期或每学年设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积极与组织内的教育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沟通,征求其对计算机教学方面的意见或建议,以便有针对性地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出更为优秀的计算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