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梓博
(哈尔滨商业大学,哈尔滨 150028)
文化的复杂多样性影响了一个地域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也改变了一个城市的风貌[1]。哈尔滨城市建筑具有鲜明的西方特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受俄国的影响较大,很多文化特征都有着明显的西化痕迹,建筑风格也有很显著的欧洲特点。武汉与哈尔滨无论从地理位置上还是气候类型上,都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别,这些因素与历史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性,并表现在哈尔滨与武汉不同的建筑风格及城市形象上。
本研究以哈尔滨与武汉街道景观建筑以及具有历史价值的特殊时期产生的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哈尔滨与武汉历史文化的梳理和对城市空间建筑的比较分析,以期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的:(1)梳理哈尔滨与武汉的历史文化特征;(2)对比哈尔滨与武汉的建筑风格;(3)对哈尔滨城市文化的思考。
景观的不断发展和拓展,成为一个将人类学、艺术史、社会学等多个与景观学、地理学交叉的学科而形成的一个不断推动城市演变的知识领域[2]。“文化景观”这个概念出现在景观一词之后,威尔森等赞同杰克森对“landscape”词源分析其古英语形式---“lanskipe”和“landscaef”具有复合的含义[3]。杰克森对“landscape”的词源分析,土地(land)指“地表可以确认的部分,包括农场以及国土”,用来描述土地是属于哪个国家或个人的,是具有法律意义的空间描述[4-5]”。
19世纪末,德国地理学家施吕特尔建议将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分成两个不同概念[6-7]。地理学家博厄斯在施吕特尔观点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景观是文化的线索”[8]。索尔基于19世纪中后期的相关研究首次明确提出“文化景观”这一概念[9]。文化景观这个概念从产生到发展,自始至终都没有取代景观一词,文化景观依然是景观中的一部分[10]。
中西方的景观概念均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阶段,国内学者的观点可以归纳为三类:美学概念、地理学概念、生态学概念,体现了学者们对景观概念的研究逐渐深入的态势。随着学科的发展,将有新的交叉学科引入到景观概念中。
哈尔滨作为寒地城市,其气候特征可概括为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略显短暂,但气候较为舒适。武汉也是一座气候鲜明的城市,从气候类型来看,是典型的夏热冬冷地区。哈尔滨与武汉由于不同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
中东铁路管理局:历史上作为中东铁路规模最大的行政办公建筑,为砖混结构,整体由主楼、侧楼、前楼、后楼等6个大楼组成,拱形门洞作为交通系统,各独立建筑部分相连。从顶视图的角度观察,建筑在平面上像俄文中的字母“Ж”,代表着铁路这一单词的首字母,这种造型突出了铁路部门的建筑特点。
中东铁路中央电话局:1907年该建筑完成后,又于1926年先后两次扩建。建筑整体为砖混结构,地上部分两层,地下一层,哥特式圆锥形尖塔带有明显的俄罗斯建筑风格,建筑挺拔向上,富有美感。
图1 原中东铁路中央电话局Tab.1 Telephone central office of primary Middle East railway
租界区主干道建筑:从建筑外形来看,汉口地区的沿江租界区将古希腊时期的风格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完美融合,建筑雄浑有力,形成了具有武汉特色的建筑风格,建筑位置在沿江大道直角部位,把整个街道的空间氛围烘托得十分庄重。
图2 楚河汉街沿街建筑Tab.2 Street architecture of Chu River and Han Street
楚河汉街沿街建筑:武汉的楚河汉街是模仿近代西方特色建筑而形成的商务风情街,对西方古典式砖木结构的模仿是购物街建筑的一大特色。民国时期,由于武汉外国领事及外国侨民在此居住,以楚河汉街为代表的一些街道受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很大,且街道端部以体量大、有特色的建筑作为背景,展现出西方建筑的气势[11]。
基于哈尔滨与武汉不同的气候与文化以及特殊历史时期的相似性,将哈尔滨与武汉两个个性鲜明的城市的建筑风格做对比研究。不同的气候因素使武汉成为楚文化中心,古代历史成就其辉煌。哈尔滨是近代新兴城市,武汉那种大规模的仿古建筑风格在哈尔滨较少见。由于两地在近代历史时期都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因此近现代建筑风格有着明显的相似性。这种相似风格的建筑与历史中相似因素的联系体现了文化对建筑景观的影响,为未来城市的发展,特别是怎样结合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