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柯,郑秋玲,吕 静
(吉林建筑大学 建筑与规划学院,长春 130118)
为响应国家新工科的号召与战略需求,高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专业人才的场所,必须进行全面、系统、深刻的教育改革,培养满足行业发展需求的新型工程人才。现阶段的社会需求十分看重从业的职业能力,尤其是高科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研究创新能力。面对社会需求的转变,对于专业型人才能力的培养需要重新审视与思考。建筑类学科作为传统的工科专业,不仅需要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领域进行拓展,还需要创新教学方法,深化教学改革。建筑学科人才培养的本土化教育改革,是面对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实践。
为突破专业壁垒,优化教学内容,面对大数据、互联网、跨学科合作等诸多发展趋势,跨学科课程和互动教学将成为未来学科领域之间广泛合作的新趋势。建筑学科在通识教育体系中覆盖了包括自然科学类、人文社科类、经济管理类、艺术体育类等内容,培养学生有意识地从单一学科走向综合性教学目标,建立具备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环境学、生态学等人文社科学知识的视角。培养学生未来从事专业设计、管理和研究工作,并具有参加城市设计、区域规划、交通与市政工程规划、景观规划和社会与经济发展等相关专业工作的能力。
改变传统教学,开启与目标定位相匹配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块,建立通识基础教育模型、专业教育训练模型和定位拓展训练模型三个层级体系模块和12教学单元模块,实现“3+N”体系模型。
通识基础教育模块除体育、大学外语、思政、大学生心理、创新创业基础、职业发展、就业指导等必修课程之外,适当拓展了学生选修课程学习的自由。通识基础教育采用分类项教学、跨学科交叉教学形式以及双创示范建设平台和基础教育教学单元模块、人文素质教学单元模块构建模型,让学生从基础教学阶段开始建立良好的兴趣培养与职业导向。
专业教育训练模块建设包括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两个教学环节,是专业知识体系培养的核心部分,从传统的教学体系更新为“设计+理论+实践”的教学维度+时间维度+过程维度的三维度创新模型。专业教育模块以系列设计课程为主线,相呼应的理论课程为先导,实践课程为拓展,合理调整必修、选修课程方式,给学生更多的弹性时间实现拓展训练、兴趣学习和提升专业视野,更加重视学生的自选和自修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分析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前瞻性视野和综合分析能力。专业教育训练模块采用导师组、实践平台和专业基础、专业表达、专题设计、专项训练、工程实践、设计实践6个教学单元模块构建体系完整的专业教育模型。
定位拓展训练模块主要是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紧密结合专业教育课程中的设计实践课程,配套集中实习、调研和设计周,其中占比较大的环节是5年级的设计院业务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竞赛模块、实习实训、创新实践、特色拓展4个教学单元模块结合导师组平台、校企合作平台、工作室平台、科研平台等建设定位拓展训练综合模型。采用弹性教学、混合教学、校际交流等教学方法,实现学生集中拓展训练的教学目标。
近年来,学科竞赛类型、内容不断攀升,在竞赛所涉及领域的专业主线课程教学过程中,以竞赛要求为标尺,以研究、创新意识为核心,以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为目标,以分组教学方式,让学生建立前期问题研究、案例式启发过程研究和创新型个性方案实施三个研究过程,来实现竞赛嵌入制教学方案。响应新工科建设需求,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从而推动专业人才创新研究能力培养培育目标。
第二课堂即学生在线下依托指导教师、课题组、双创示范平台和企业单位等完成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使授课学习与创新研究训练深度融合。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采用指导教师把关、学院初审、学校专家终审的立项审批机制;研究过程由导师全程监督、辅导完成过程研究,学校组织中期检查,督促学生小组的研究进度与真实性;以学生发表论文、制作成品或创业结题。最终学校予以学分奖励,完成度较好的学生可获得奖励表彰的机会。
有针对性地在课堂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其他专业进行互动、借鉴,结合科研平台、研究机构实质性推进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进程。通过资源共享、科教结合、校企合作、国际合作、多学科交叉等培养模式和低年级基础平台教育和高年级纵向导师组平台的开放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
校企合作增加了学生的专业实践环节,是让学生从感性回归理性认识的必要过程。校企联合是学生本科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以校企联动方式对课上教学的反馈、验证和补充,是学生课程实践环节必不可少的拓展机会。
基于能力教育的重点已经由知识与技能传授,开始向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与测评转变,确保毕业生能够满足未来企业单位与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因此,专业培养中采用科学与人文衔接的教学内涵,虚拟与现实结合的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贯通的教学过程,系统模块教学模式,满足行业需求的设计实践型人才与研究创新型人才并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