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志刚 蒋向君 孙 田
(连云港市畜牧兽医站)
支原体是一种无细胞壁的微生物,是能够感染牛的致病性病原体之一,具有高度传染性[1]。欧洲每年有25%~33%的犊牛肺炎是由牛支原体引起的,相当于每年损失11.23 亿~14.98 亿元人民币[2]。近十年来,我国养殖业中由支原体引起的奶牛疾病发病率逐渐递增,给牧场带来了诸多损失,如淘汰率升高、诊断治疗费用增加等[3]。
支原体是能够在无活细胞培养基中进行繁殖的最小微生物,没有细胞壁,不能维持固定的形态而呈现多形性,繁殖方式多样,主要为二分裂繁殖,还有断裂、分枝、出芽等方式。支原体因为无细胞壁,使用革兰氏染色不容易着色,需要采用吉姆萨染色法进行镜检。牛支原体主要寄生在鼻腔和乳腺,其存活力比其他支原体强,在阴凉处可存活数周,对高温敏感,随着环境温度升高,其存活力随之下降[2]。
犊牛支原体有多种传播途径,较常见的是呼吸道、消化道和脐带。
饲喂犊牛未经消毒的初乳或废弃乳时,犊牛会有感染牛支原体的风险。牧场中被支原体污染的机械或工具,也很容易在空气中传播支原体。犊牛饲养密度较大,还会加剧感染的情况。此外,奶瓶、奶桶等没有进行良好的消毒处理,也会增强支原体的传播。
一般来说,犊牛出现支原体肺炎的主要原因是牛舍清洁和消毒工作不到位,而空气流通不够会加剧该病的传播。2月龄内的犊牛比较容易感染支原体肺炎,特别是1周龄的犊牛最易感,症状明显,发病急且病情重,具有较高的死亡率。1~2月龄的犊牛发病率虽然比较高,但死亡率较低。2月龄以上的犊牛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少[4]。转群应激、断奶应激也容易引发犊牛支原体肺炎,尤其是在犊牛转到后备牛舍后最为高发[1]。
犊牛在2 周龄时,容易感染支原体而引发呼吸道疾病,在感染初期表现为体温升高,伴有干咳,病牛会呈现出精神沉郁和食欲减退的现象,有的牛只还会出现明显的眼部分泌物,一般临床症状比较轻微。但牛支原体具有一定的潜伏性,会给犊牛的腹部造成严重的,通常是永久性的损害,让病牛处在长期的慢性疾病当中,很大程度影响其后续的生产性能。部分犊牛在感染牛支原体后,还会出现严重的耳炎,早期表现为休息时出现1 只耳朵耷拉的现象,当出现该症状时,表明肺部已受到病毒的侵害,但整体症状还不太明显,患病牛只的单耳或者双耳会有黄色脓性物质流出[5]。当犊牛出现呼吸系统症状之后的2~4周,会发生严重的关节炎,患牛的关节部位会出现肿胀和疼痛的现象,甚至出现跛足,导致病牛不愿行走和活动。
病牛鼻腔与气管内会存有黏性分泌物,病变位置大都集中在胸部,打开胸腔可以看到肺脏“虾肉样变”,还会伴有一定的腐败臭味。心脏呈现出肥大状,脾脏肿胀数倍,肝脏肿胀钝圆。对患病牛只关节进行剖检可以看出,其外观肿胀轮廓明显,关节腔内无积液,不化脓,关节软骨、韧带变性,还会呈现出一种坏死状,关节腔内还有大量干酪样坏死物[6]。
取病牛血液,鼻腔拭子,肺组织,关节腔内容物,肠系膜送检,分别使用革兰氏染色法和吉姆萨染色法染色后检验,革兰氏染色未见到细菌,吉姆萨染色法可见少量的点状菌体,可判断为支原体感染。
6.1.1 强化饲养管理
在犊牛阶段要重视饲养管理,合理控制圈舍温度,尽可能减少饲养密度,保证牛舍的空气流通,降低发病率。对于新生犊牛要加强饲养管理,尤其是初生犊牛要做好初乳的消毒和喂养,减少各种应激反应,提高犊牛免疫力。有条件的,尽量使用代乳粉,降低支原体感染风险[3]。
6.1.2 加强牛舍的卫生管理
重视犊牛牛舍的清洁度和干燥度,及时清理粪便和污水;夏季避免潮湿,冬季保证保暖和通风;及时更换垫草,清除发霉垫草,避免病菌滋生。
6.1.3 及时隔离和治疗
引进犊牛时,要强化相关的检疫工作,避免引进病牛。对新引进的犊牛要进行及时的隔离,确认无病之后才能合群饲养。一旦发现病牛要进行及时隔离,同时还要仔细检查其他犊牛,避免造成牧场内支原体疾病的大规模传播。
支原体缺少细胞壁,因此,对磺胺类、青霉素类及头孢类药物不敏感,需要选择合适的药物来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6.2.1 胸腔治疗
胸腔治疗的做法是将犊牛左侧卧保定,对肩关节水平线上距离肘关节5 cm的地方进行剪毛处理,做好相关的消毒工作,垂直进针穿透皮肤之后达到胸腔注射药物。操作过程中,要注意针头的消毒,避免出现感染。胸腔注射一般可以采用氟苯尼考、强力霉素等药物,每天1 次,连续治疗1 周为1 个疗程。
6.2.2 输液治疗
对于发病症状比较严重的犊牛,可采用5%碳酸氢钠50~80 mL,25%葡萄糖200~250 mL,葡萄酸钙50~80 mL,阿奇霉素0.50~0.75 g,地塞米松5~10 mg,连续静脉注射1 周,可缓解犊牛肺部炎症[4]。
6.2.3 拌料治疗
在犊牛日常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可获得较好的预防效果,一般是每吨精饲料中添加土霉素1 800~2 000 g或恩诺沙星200~400 g,连续饲喂1 周[7]。
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是控制犊牛支原体病的基本原则[8]。在临床诊断中,根据发病日龄和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变化来进行具体的诊断,再进行针对性预防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