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绵 厚
(辽宁省博物馆,沈阳 110167)
2020年9月18日,是九一八事变89周年纪念日。恰好当天辽宁大学考古学系主任华玉冰从网上传来他的新著——《辽宁文化通史》系列之一的“辽宁式青铜短剑文化”专卷第五章总结稿,并谦虚地表示请我“指导”。说起来玉冰与我有二世之交。他的已故岳父辛占山先生,是我当年在北京大学求学时期的学兄,因此私下我们以叔侄相称。玉冰于20世纪80年代从吉林大学毕业入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后调辽宁大学考古学系,已与我有30年以上的交往。在我心目中,玉冰是辽宁省考古领域中业务突出、业绩精进的中年才隽;他涉猎广泛、学术视野开阔,考古实践经验也非常丰富。看了他几万字的书稿,感到考古和文献资料运用均精熟、见解皆独到。谬请指教实不敢当,说是交流或先睹获益是为实情。然玉冰言辞恳切,这里遂将自己正撰写的有关长白山区系考古与民族的书稿中涉及辽东青铜短剑文化的内容,稍作归纳以为作答。
从21世纪初,我与刘厚生先生等合著《中国长白山文化》[1]并执笔考古编开始,我即把青铜短剑文化纳入长白山南系的辽东青铜文化系列中。而再向前追溯相关论点,可举1992年在石家庄召开的环渤海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我提交的论文《关于汉以前东北“貊”族考古学文化的考察——兼论大石棚和石棺墓文化的族属与时代》[2]为例。其核心观点是:先秦时期,含青铜短剑遗存的石棚、积石墓、石盖墓等文化,属辽东“貊系”,并且是汉以后辽东高句丽文化的“先基”。30年前的这一看法,实际上是把青铜短剑文化的源头和族属定位为辽东貊族,具体考古学文化上则可以双砣子三期文化为代表。而在此时或以前,关于青铜短剑文化族属问题则另有林沄先生的“濊貊、朝鲜、真番”说和靳枫毅先生等的辽西“山戎”说、“东胡”说等。这是我把青铜短剑文化纳入到长白山区系考古与民族文化研究的最初动因,即认为辽西和松花江流域,包括朝鲜半岛上的青铜短剑文化,都最早源起和传布于长白山南系的辽东地区。
以辽东马城子文化主体为后继的青铜文化,在华玉冰的著作中,主要表述为“新城子文化”。该书也注意到该文化直接继承马城子文化,是分布在辽东本土的含石盖墓、积石墓和青铜短剑、青铜斧等遗存的土著青铜文化。不过,其分布范围则超出马城子文化,并成为继马城子文化和高台山文化后,辽东本土的一支重要青铜文化。本文认为,该文化从时空和文化内涵两方面看,应是辽东半岛双砣子三期文化北渐和马城子文化南行交汇融合,同时含有高台山和新乐上层文化东进因素,具有多元因素的辽东“貊系”成熟阶段的青铜文化。它真正构成了文献中记载的先秦时期大水貊、小水貊、梁貊和勾娄部族的基础,并在本土形成了西汉以后早期高句丽文化的基础。
我认为,从长白山南系的地域文化和考古文化看,广义的辽东地区,且与青铜短剑文化有关联的,主要包括五个文化区。
一是千山以南的辽东半岛沿海区。以双砣子一、二、三期文化和稍后的双房类型为代表,是受山东岳石文化影响的青铜短剑文化原生区。对应文献,余称之为“青丘文化区”。
二是千山以北、龙岗山脉以南的“二河地区”,即以太子河和苏子河(含浑江)流域为中心的辽东地区,是以马城子文化和石盖墓文化为代表的土著文化区。春秋以后,双砣子文化北渐与当地青铜文化互渗,同时引进了青铜短剑文化。该区被我称为汉代高句丽起源的中心区——土著“南貊区”。
三是医巫闾山以东,即下辽河平原与辽东山地接壤一带的高台山文化及稍后新乐上层文化、老虎冲类型的分布地区。这是辽西夏家店下层文化(余考定为燕亳文化)和魏营子类型,在西周以后东渐并与辽东当地土著文化结合形成的文化区。三足器和竖穴土坑墓的发现,反映出医巫闾山东西间的文化交流。
四是龙岗山与吉林哈达岭之间的辽北、吉南地区。该区发现的青铜短剑的年代一般晚于辽南和二河地区,多在春秋末至战国。可以宝山和梁泉类型晚期的青铜文化为代表,伴出高把豆和桥耳壶等,具有文献中记载的“北发(貊)”文化性质。
五是龙岗山以北的吉林西团山文化分布区,经余考定应为“北濊”文化区。该区青铜短剑文化,是进入战国以后在辽东“南貊”和辽西“燕亳”(夏家店下层文化)双重影响下形成的,已属于青铜短剑文化的后期。故出土青铜短剑的西团山文化,时间基本上应定位在战国以后,反映了辽东青铜短剑文化“渐北渐晚”的考古学现象。
本文的主旨看法,虽然将青铜短剑文化纳入到长白山区系考古文化系列,但并不认为该文化只分布于辽东南北,对辽西地区的青铜短剑文化也应略予记述。本文认为:当辽西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后续魏营子类型相继退出辽西主流文化后,出现的青铜短剑文化以七老图山南北为界,存在两个对应的族属。即南部燕山腹地以大砣头文化后的雪山类型为主,包括辽西大杖子等,应属山戎或燕戎集团;而北部所谓夏家店上层文化南山根类型,则应属东胡族,这也与文献记载的“东胡在大泽(达来诺尔湖)东”暗合。
讨论青铜短剑文化的最后一个问题,即它退出东北亚青铜文化的时代和史因。从当代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两方面来看,时间应在燕昭王时期“秦开却胡”后的一个多世纪内。其深层次的原因则是,燕秦文化的北渐东进并在长白山区系占据主导地位。于是包括辽东和朝鲜半岛北部在内的东北亚黄渤海北岸青铜短剑文化,以及与之同时代的石盖墓、积石墓、石棺墓文化等遂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迎来的是东北亚“汉郡文化”的兴起(详见拙著《辽宁文化通史·秦汉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