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珊
(武汉大学,武汉 430072)
2020年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其影响之大、范围之广、时间之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之最。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截至7月5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3 557例,死亡病例4 634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763 801人。海外215个国家累计确诊新冠肺炎1 143万余例,死亡病例53.4万余例[1]。
这次疫情给国家治理、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带来了重大挑战和考验,养老服务业更是受到巨大的冲击。由于老年人免疫力弱,抵抗力差,且多患有基础性疾病,是新冠肺炎的易感人群,也是临床重症的主要人群,更是疫情防控工作中需要重点关心关注的对象。疫情蔓延时正值春节,人手紧张,人员相对密集,防疫物资紧缺,防控压力大。我国各大小养老服务机构快速响应和布防,高负荷运转,初步经受住疫情的考验。
目前,全国新冠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为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补齐短板,通过介绍我国养老事业的现状,分析新冠疫情对养老事业的冲击和影响,探索社会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养老服务应对疫情的建议和对策,助力完善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我国已经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老龄化态势明显。数据显示,从2011—2019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由1.78亿人增长到2.54亿人,占总人口比重由13%增至18.4%[2]。据预测,我国将在2025年进入深度老龄社会,2050年前后,老年人口数将达到峰值4.87亿人,占总人口的34.9%。这个庞大的老年群体最现实最突出的问题便是养老问题,不仅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而且关系到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中国是世界上目前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2亿的国家。特别是近年来,我国老龄人口越来越多,老年人养老方式呈现多元化、社会化的发展趋势。2011年,国务院明确提出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主要由居家养老、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组成[3]。
居家养老是我国目前主要的养老方式。老年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居住在家中,家庭成员提供经济供养和生活照料,社会也为老年人提供一定的养老服务,体现“养儿防老”、儿孙满堂承欢膝下、安享天伦之乐的中国传统观念。
社区养老是居家养老的重要支撑,面向家庭日间无人或者无力照护的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社区养老模式既解决了在养老院亲情淡漠的问题,又解决了传统居家养老服务不足的难题,是一种介于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之间的新型养老模式。
机构养老是指老人到国家、企业、个人等依法设立的社会福利院、养老院、敬老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中接受养老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起居饮食、清洁卫生、生活护理、健康管理和文体娱乐活动等服务。
随着我国持续加剧的老龄化形势,加速发展我国养老服务业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养老事业存在基础设施不足、产业结构不健全、人才资源短缺等问题。《2019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养老服务机构3.4万个,养老服务床位761.4万张,平均每千名老年人仅29.96张,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养老服务业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几大支柱产业之一。养老服务行业将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带动就业,成为最具发展前景的行业。据预测,2030年,中国老年康养产业市场消费需求将达到20万亿元左右,老年产业规模将达到22万亿元,对GDP的拉动达到8%。
新冠疫情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冲击和影响,特别是养老服务业,由于服务对象特殊,人员密集,遭受到的挑战更加巨大,社会福利院、养老院、敬老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暴露出了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新冠疫情爆发初期,由于疫情来势很快,蔓延迅速,老年人感染率高,处于一线的养老机构没有经历过如此重大的疫情,对传染病疫情缺乏应有的认识,对疫情管理缺乏经验,导致心理恐慌,手忙脚乱。大多数养老机构没有疫情防控应急响应机制和疫情管理专项预案,没有详细的、可操作的应对措施,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被动地应对。疫情防控物资准备不充分,口罩、手套等防护物资和消毒物品储备不足,突发特大传染病疫情时,应对能力欠缺。
设置隔离区是养老院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关键措施。民政部办公厅印发《新型肺炎疫情高风险地区及被感染养老机构防控指南》明确要求“养老机构要设置隔离(室)区,隔离(室)区应设置在相对独立、通风良好、有独立厕所的单人房间、并处于养老机构下风向”。大多数养老机构在建设过程中,由于资金等方面限制,没有达到疫情防控的要求。此次新冠疫情期间,我国湖北等地以及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均出现了养老院老年人或工作人员感染的情况。
养老服务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工资报酬低,致使养老服务队伍不稳定,招工困难,护理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专业人才短缺、养老服务业在社会上地位不高、职业认同感低、工作上没有晋升的空间导致无力招收到具有医疗、康复、心理咨询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管理人才也较为匮乏,大多数管理人才是从服务人员中提拔的,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管理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遇到突然爆发的疫情,难以有效应对。
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后,为满足疫情防控需要,各养老机构高价采购口罩、消毒剂、手套等防护和消毒物资,加大卫生清洁消毒防控力度,日常医用消耗的支出是平常的近10倍,日常餐饮成本也增加较多,这些都大大增加了运营成本。加上疫情的影响,养老机构无法接收新的客源,对原本脆弱的非营利性养老服务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面临着多重困境。有关专家预测,新冠疫情短时间不会结束,疫情防控是一项长期工作,养老业疫情防控开支将是一项长期的支出。
医养结合是将医院的检查、治疗和康复与养老业的养老、养护相融合。医主要是治疗和康复,养主要是生活上的照料和心理上的护理,医养结合是一种医疗改革新模式。目前,我国卫生、民政和社保部门的资源难以有效整合,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合作渠道不够通畅,全国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达14万多个,但真正具备医疗服务能力的只有6%左右,医养结合的比例极低。老年人一旦患病就不得不经常往返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既耽误治疗,也增加了家属负担,疫情来临时,增大了感染的风险。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来临,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是社会保障事业完善的重要内容,也一直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大疫之后显得尤为重要。推动老年人疫情防控长效机制,满足老年人迫切刚性需求,促进养老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疫情“大考”之下,更需要理性思考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方向。
养老行业要建立健全疫情及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做好面对突发传染疾病、自然灾害和其他突发事件的预案,建立制度,健全机制,当突发事件来临时,能有条不紊地应对,遇事不乱。
养老机构要把预案细化成具体方案,在组织领导、物资保障、心理疏导、护理服务、家属协同等方面,明确职责。当预案启动后,能够立即响应,着手操作。
要制定和完善感染预防、消毒隔离等规章制度。根据民政部的《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落实到日常医疗护理服务工作中。
认真总结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做法和经验教训,形成疫情防控常态化规范化,根据养老服务行业发展的新要求,提升应对疫情及突发事件的能力。
养老设施及建筑的设计和建设要考虑疫情防控的需要,在总体设计上应设置隔离区、隔离观察室,有效规避交叉感染。进出口实行洁污分流,在疫情状态下,有单独的隔离通道使用,避免对其它区域造成污染、干扰。整体建筑设计要做到相对独立,设置医护人员和后勤人员的居住空间,疫情来临时可做到全封闭管理,断绝外界传染源。
在设计上要考虑长远一些,空间可以更加灵活地使用,在发生紧急事件时,可以满足疫情防控的要求,在平时也不空置,可以充分使用。
养老服务是公益性的社会服务业,具有“关系民生、连着民心”的政治属性,要站在更高的政治站位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来谋划。国家要对养老行业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增加财政投入,特别是增加受疫情影响的非常时期的财政补贴,减免税收和租金,加强对养老行业的扶持力度。
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养老服务行业,兴建社会福利院、养老院、敬老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动员社会力量和资源发挥专业优势,提供专业服务,捐款捐物,为养老行业解决困难。
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的加速,养老服务的需求量也在逐年提升。而养老行业的专业人才奇缺,采取一些优惠政策和高薪,吸引一批具有医疗、保健、心理咨询专业背景的专业人才进入养老服务行业,提升养老服务队伍水平。
加强对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特别要加强对疫情防控、卫生知识、医疗护理、心理辅导、突发事件处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素质。
加快养老服务行业专业人才的培养。2015年,我国才开设养老服务类相关专业教育,主要集中在一些高职高专院校之中,而且这些学校共同面临着招生困难的难题。而目前养老行业人才需求达1000多万,国家要制定一些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激励人才投身养老服务行业。
大多老年人有慢性病,除了生活需要照料外,健康状况也格外需要关注。为解决好老年人医疗与养老相结合的问题,2018年11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发展养老产业,推进医养结合,把老年人所需要的健康服务引入养老机构,做到“医中有养,养中有医”。
对接互联网医疗平台,推进医养结合,充分利用“互联网+医疗”优势,开展线上问诊、初筛分诊、居家医学观察、慢病复诊、心理疏导、健康宣教等服务,可有效缓解医院救治压力,减少人员集聚,降低交叉感染风险,解决养老机构医疗资源的不足,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受到封闭管理不便的问题,助力养老业高质量发展。
智慧养老是借助面向居家老人、社区及养老机构提供的传感网系统与信息平台,提供实时、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在此次疫情中,互联网、云技术、AI等科技手段在养老服务业抗击疫情战斗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数字化技术能迅速对疫情信息进行收集、传递和应用,网络信息平台有效助力疫情期间的养老服务的非现场监管、在线医疗通道、远程探视监测和老年教育学习等,提升了养老服务业疫情防控的效率。2019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指出,持续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拓展信息技术在养老领域的应用,让老人充分享受高科技带来的便捷和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