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散文阅读教学“贵在有我”的探索与实践

2020-01-16 07:40王志汝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抒情散文仙人掌杨梅

王志汝

抒情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以空灵飘逸见长,着力点在于准确表达感情色彩的语言运用上。往往借助具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笔者认为,抒情散文的阅读教学,“贵在有我”。

“贵在有我”的第一层要义,是指抒情散文是抒发作者独特感受的,以传达作家真实“自我”的个性和感情。刘锡庆说:“散文姓‘散(散行成体),名‘文(文学),字‘自我(具有独特个性的真实作者)。”从“姓”到“名”再到“字”,精彩地概括了散文由外部范畴到内在属性逐渐凸显的过程。

因此,抒情散文的教学应引导学生透过言语形式,体察作者的有“我”之情,感受作者的有“我”之意,领悟作者的言“我”之志。

“贵在有我”的第二层要义,是指抒情散文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从抒情散文文本之“我”到学生个体有“我”,在朗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从而提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提升自我的语文素养。下面,我将结合一堂课例谈一谈抒情散文“贵在有我”的探索与实践。

一、创设问题搭建学生“有我”到文本“有我”的桥梁

1.基于文本“有我”的问题设置

汪曾祺《昆明的雨》将记忆中昆明雨季的景、物、事一幕幕展现开来:肥大的仙人掌,好吃与不太好吃的菌子,火炭般的杨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还有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更有莲花池边酒店里与友人的小酌……文章信笔所至,无拘无束,文章看起来散,但其中贯穿着一条情感线索——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

如何让学生通过作者无拘无束的笔触,触摸作者的情感,同时领悟到汪曾祺在文中所传达出的“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需要设置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我将主问题确定为:读了《昆明的雨》之后,让你印象最深刻的有哪些人、事、景、物?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熟读精思,谈一谈《昆明的雨》中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搭建了学生“有我”到作者“有我”的桥梁。

2.指向文本“有我”的范例呈现

PPT呈现:青头菌,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格调”一词,原是指人的风度、仪态、风格,这里竟然形容炒熟后的青头菌,色泽诱人,令人垂涎欲滴。汪老大词小用,在诙谐有趣的笔触中,显示出挚爱生活的热力,让人印象深刻。

主问题提出后,教师以青头菌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事物为范例,引导学生从青头菌本身的特点、汪曾祺写文章的语言特色及从言语中展现出来的挚爱生活的生活态度等三个角度,来体察《昆明的雨》字里行间所表现的文本“有我”——作者的言语表现及其情感态度。使抒情散文的课堂架构如同抒情散文本身,似形散——主问题的分析与解答过程是形散的,而神聚——指向作者的言语表现及其情感态度。

二、沉潜言语生发“贵在有我”的双重要义

维果斯基认为:“思想不是在词中表达出来,而是在词中实现出来。词和思想的关系就是言语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人们并不是先有一个无形式的内容,然后在这个内容之外去寻找一种形式把它表达出来;而是一定的形式才能使一定的内容成为现实存在。”因此,要彰显散文“贵在有我”,让学生感受汪曾祺的情感态度与思想内涵,需要通过潜入言语的方式来实现,这也是语文成为语文的题中之意。

1.感性复活,品评词句知感受

生:这里说,草茎跟松毛都是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跟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他这里说本来是乱七八糟,可他还要下点功夫把它择净,从这里看出来他是对生活很耐心的。

生:再后面有一句,有一块银元那样大,一溜儿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它把鸡油菌看成一个银元,把颜色看成鸡油一样。

师:不管是他做菜的过程,还是后面把鸡油菌看成银元,都能体现出他对待生活的热爱。他做的这些菜是不是皇家专用的菜?

生(齐):不是。

师:是怎么样的菜?

生(齐):家常菜。

师:这是一种对凡俗生活的热爱,这是一种对普通人凡俗生活的一种真实的再现,但是在这样的生活当中,我们可以获得一种平和的、健康的、不失文化气息的诗意安居。

生:第五段,“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达到了饱和状态”,饱和状态就是它再加上一点点水的话就会满出,溢出,所以作者也是一个善于发现生活美的人。

师:因为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所以善于感受到生活中的美,还有吗?

生:我发现的是第六段,这里说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后面还有在仙人掌上扎一個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因为仙人掌是一种植物,用麻线穿了还能开花,倒挂着开花,感觉这种仙人掌生命力非常顽强,所以我的印象也非常深刻。而且第六段的后面说,他们以种一圈仙人掌来代替篱笆,我就觉得仙人掌和他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因为可以代替篱笆了,跟人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师:如果是你,你会去写随处可见的仙人掌吗?

生:其实,以我个人的话,我觉得仙人掌还是挺好的,但是,可能其他人觉得仙人掌不够美,我认为仙人掌比较美。

师:能够发现其他人视若无睹的生活情趣,你跟汪老已经处于同一种频道了。

生: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第八段,说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用女孩娇娇的声音,更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与柔和。

师:咱们来一个朗读的配合,让她来读卖杨梅女孩子的那句话,咱来读旁白,大家来感受一下。

生(齐读):雨季的果子,是杨梅,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

生:卖杨梅。

师:声音娇娇的,来来说说看,什么感觉?

生:感觉就像是昆明的雨一样,很柔和。

师:内心突然融化了,柔软了。

生:这一段写杨梅的,写苗族女孩子的柔和,后面有一句:她们的声音使昆明雨季的空气都更加柔和了,空气都变得柔和,大街小巷都非常柔和的,同时也渲染了一种气氛。后面又写,这个杨梅特别美,特别柔和,特别甜。后面又写这个杨梅特别大,有一个乒乓球那么大,然后就是感觉它非常好的那种,非常乡土化,对比,写出对它的喜欢。

围绕“读了《昆明的雨》之后,让你印象最深刻的有哪些人、事、景、物”这一主问题,同学们抓取了带有语文味的词句进行鉴赏品析,读作者细写干巴菌的做菜过程,读出他热爱生活的诗意姿态;读随处可见的仙人掌,读出他仍有童心、善于发现平常人家视若无睹之物的特殊情趣;读卖杨梅苗族女孩那声娇娇的吆喝聲,读出他对昆明雨季特有的柔美情怀……

2.诵读体味,透过标点品语气

生:第7段中有一个成语是“张目结舌”,我觉得它也是一种诙谐有趣的笔触,作者用这个成语更能够显示出干巴菌的美味,使它十分窘困,让他很惊讶,所以我对这个成语是印象非常深刻的,所以我对干巴菌这种食物也印象十分深刻。

师:这位同学抓住了“张目结舌”这个词,读出了作者的一种惊叹,大家看一看,除了这一处“张目结舌”,还有哪些地方也能够读出这种惊讶的感觉?

生:第五段,“这种东西也能吃”后面的问号和感叹号连用,也可以看出这种惊讶。

师:你说这两处,问号和感叹号,它们表达的情感一样吗?请同学们大声、自由地读一读,感受一下。

生:一种是看见它的样子,就是看见它不中看,所以作者就疑问了,这种东西也能吃吗?当它把外面的壳啦,什么东西都弄掉之后,吃到它的味道,就觉得这种东西是很好吃的,这就是用了对比。

师:前一种他的情感是什么?

生:有点惊讶的。

生:第一种表示怀疑。

师:哦,你来读一读。

生:这种东西也能吃?!

师:它是一种上声调,怀疑的感觉,后面那个呢?

生:后面表示感叹,感叹这样东西十分好吃,就是一种惊讶,没想到。

师:你来读一读。

生:这东西这么好吃?!

师:我们一起把这两句话连在一起念一下。乍一看,这东西真叫人怀疑——

生(齐读):这东西也能吃?!

师: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

生(齐读):这东西这么好吃?!

师:从字里行间你能不能读出来,汪老对他的生活有一种什么态度?

生:他对他的生活,对任何事物都抱有一种乐观,特别惊喜的一种态度。

在面对中看不中吃的干巴菌,作者前后用了两种同样的标点符号“?!”,但背后的语气却全然不同,也只有汪老这样对凡俗生活充满挚爱的人,才能将一个小人物生活的真实情状透过一个标点展现出来——生命内在的快乐,真诚的生活品格与人诗意的存在。除了这一处外,作者描写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这里连续采用4个逗号,语言如话家常;描写“火炭梅”,连用两个感叹号等,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出一种悠闲、惬意、满足、生活处处有惊喜的生命姿态。

3.咀嚼涵泳,分析矛盾悟真情

生:我读了第九段,第九段中写雨季的花是缅桂花。院子里有一棵大缅桂,在院子里把四周的房子都映绿了。这里用了一个动词“映”,“映”这个词原本应该是“照映”。我们知道叶子不可能把整个房子都照绿,这个地方主要是描写叶子的绿和密,我觉得这里有一种文艺的气息。

师:大自然当中的花给了我们一种文艺的气息,这一段除了花之外,还有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

生:我觉得这里房东和她的养女,她每天都要把这些花送给各家,这里可以看得出来房东的热心。

师:读出了一种热情好客。老师自己在读这段文字的时候,发现了在这段文字当中很有矛盾的地方。大家看: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这里一处“乱摘”,一开始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房东很吝啬。

师:可是呢,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最终她却把摆的满满的缅桂花给送去了。在这里前面一处“乱”,后面一处“满满的”,好像很矛盾,你怎么看?

生:我觉得她送给每个房客缅桂花,还放在一个七寸的盘子里,感觉很有诗意,是对生活的热爱。

生:生活注意细节,她不喜欢别人乱摘,但是她还是会送给别人,因为乱摘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她摘好之后别人接受她的花,总比这样的乱摘是要好的,所以,我觉得这样做很好。

生:我觉得这里的房东母女是很爱惜她的花的,她首先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她其实不是舍不得这些花,而是怕房客们乱摘,会破坏这些花的美。她在这里不仅仅是爱惜这些花,她还爱惜那棵开花的树。她亲自去摘,放在一个七寸的盘子里,摆得满满的,摆得非常好看的,说明她很爱惜,而且懂得欣赏美,我觉得这里充满了生活化的气息。

这一处对房东母女的品读,大多数的学生都能读出来房东母女热情好客的品质,而作者在此处“怕乱摘”“满满的”语言看似前后矛盾,实则别具匠心,通过引导学生咀嚼涵泳,细细分析,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汪曾祺在这里不仅赞美昆明的人情温暖,更带有他对昆明乡土民风的热切赞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诗意栖居于大地之上。

4.比较分析,通过句式感态度

师:就像汪曾祺和他的好友一样,这些小鸡在小憩,好像在赏雨,一种很闲适、祥和的感觉。老师在读这段文字的时候呢,发现了一处很微妙的地方。这段文字当中哪一个字出现的最多?

ppt呈现:

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着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雨又下起来了。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坐了下来。雨下大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

生(齐):了。

师:我可不可以把这里的“了”字去掉?

生(自由读):看池里……

师:读完,什么感觉?

生:假如没有这个“了”,看池里的满池清水,雨又下起来,感觉非常急促,加入“了”以后乡村的味道感觉非常舒服。

师:舒缓。

生:很柔情的,缓慢地写出了乡村生活的一种闲适。没有这个“了”作者这种心情没办法完全表现出来,缺少了品味乡村生活的感觉。

生:加上“了”,整句话口语化了,更突出作者的闲适,这篇文章看起来也更闲适。

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通过将这个“了”字删减的方式,让学生品读感受,自然而然地体会汪曾祺在与雨相伴,与自然相伴,与友人相伴时,惬意闲适弥漫其中,一种清幽的、随意的、散淡的、清幽古朴的市井风情。

5.回读审视,情感线索已凸显

师:这篇文章汪曾祺写了许多的人、事、景、物,但是我们读起来却一点都不觉得乱,这是为什么?

生:写的都是平常的生活,按照一定的顺序,每一段的前面都是雨季。

生:每一段开头都有中心句,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我的那段话是写实的,昆明的菌子,雨季的果子是杨梅,以及后面,每段都有中心句概括每段的内容,读起来不乱,感觉很整齐。

生:整篇文章中有感情线索,是对昆明雨季的喜爱和想念,用这样一条感情线索把后面的内容都串起来,写出丰满、明亮、使人动情的雨季。

师:他写了这么多人事景物,但是有一条非常清晰的感情线索,每一个人事景物都能表现他对昆明的雨的一种喜爱和想念,这是抒情散文一种很明显的文体特点,叫——

生(齐):形散神聚。

“文字就是思想。”朱自清曾说过一段至今仍发人深省的话:“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中学生读书而只取思想,那便是将书中的话用他们自己原有的语汇等等重记下来,一定是相去很远的变形。这种变形必失去原来思想的精彩而只存其轮廓,没有什么用处。”而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做好抒情散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的链接,就是要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作者的独特经验”,也就是去感受、体验抒情散文语句章法表达的丰富甚至复杂、细腻甚至细微之处。

在以上这些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学生已然成为课堂的主体,通过默读批注、自读体会、齐读感知、合作朗读、大胆交流等学习过程,训练了听、说、读等方面的语文能力;学生在揣摩《昆明的雨》语言的音、形、义,品味语言的色、香、味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音韵之美,体会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情趣、意趣和理趣——他对昆明的雨季喜爱和想念的情感,已经可以被学生触摸,感知,深刻体会。

三、读文识人达成文本“有我”到学生“有我”

师:大家看这篇文章写于1984,40年前是什么时候?

生(齐):1944年。

ppt呈现:

我剛到昆明的头二年,一九三九、一九四○年,三天两头有警报。有时每天都有,甚至一天有两次。昆明那时几乎说不上有空防力量,日本飞机想什么时候来就来。有时竟至在头一天广播:明天将有二十七架飞机来昆明轰炸。日本的空军指挥部还真言而有信,说来准来!(汪曾祺《跑警报》)

从1949年到1979年这30年间,汪曾祺先生没有离开过政治的漩涡。一会儿被打成右派,一会儿又被突然解放,一会儿进牛棚,一会儿登城楼,一会儿写检查,一会儿写样板戏……

这几十年尽管是中国知识分子命运起伏的时代,但大概没有一个人像汪曾祺那样从高峰到深渊,跌宕如此反复,落差如此巨大。

师:了解了这样的背景,大家想一想,汪曾祺通过《昆明的雨》想向我们传递出什么?

生:传递出对生活的乐观,因为在您给我们的材料中说道,他又被关又写检讨,他还能让我们感受到昆明的风景,从文字中感受到他处于悠闲的状态,就说明他对生活的乐观。

生:我觉得他用《昆明的雨》是想写出他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因为头两年经常有日本飞机来轰炸,他写昆明的雨的时候又那么柔和、闲适,他应该想表达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生:他对以前非常平常的生活非常向往,您给我们的材料中提到,昆明遭到日本的轰炸,他写这篇文章大部分写生活常识,到最后也是写平常的事情,说明他很喜欢这种日常生活。

生:我更支持“乐观”这一条,就像阅读提示里所说的,汪曾祺曾经说过,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增强人们对生活的信心、信念,他这边想增强生活中的信心,鼓励自己要乐观。

ppt呈现:

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是美的,诗意的,可欣赏的。(汪曾祺)

师: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一定会有很多艰难、困苦的时刻,但是汪曾祺通过《昆明的雨》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可以是美的,我们每一个的生活都可以是有诗意的,我们每一个的生活都是可欣赏的。

教师以两个时间点在作者身上所发生的事的背景引入,引导学生体会抒情散文背后作者想传递出来的人生态度,从而对学生的情感有所触动,思想有所启发。这是从《昆明的雨》这个文本的作者“有我”,激发每个学生内在生命力的“有我”,正如于漪老师所说:“人之所以为人,当然不能只停留在生物学的层面,人还要有精神层面的追求。物质生活是生存的基本保证,基本保证满足就能获得快乐。而精神上的追求则是人内在的需求。追求诗意的精神家园,让生命的清泉汩汩流淌,它体现了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生命的丰厚与完满。语文教师是育人的人,须帮助学生实现精神上的充实、伸展和提升。”抒情散文,当然如是。

[作者通联:杭州市萧山区金山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抒情散文仙人掌杨梅
仙人掌
清欢杨梅酸
坚韧挺拔的仙人掌
腊月杨梅红
仙人掌
杨梅
抓依附之巧教好抒情散文
浅析苏教版初中《语文》抒情散文类文章的语文味
骄傲的仙人掌
中外抒情散文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