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淼
在日内瓦湖北岸,有一座美丽的城市。这里既有瑞士特色的如画风景,又不乏国际城市的繁华与多元。它就是有着“奥林匹克之都”美誉的洛桑。1月9日,第三届冬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洛桑举办。
洛桑是一座怎样的城市?
洛桑是瑞士联邦沃州和洛桑区的首府,也是瑞士第五大城市、第二大法语城市。城市背山面湖,沿着湖岸向山上延展开来。
洛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罗马人在乌契附近凯尔特人聚落遗址上所建造的Lousanna军营;在山坡上,也有一个名为Lausodunon或Lausodunon的要塞。之后,聚落名称不断变化。直到公元900年,Losanna(洛桑的罗曼语名)的称呼才被最终确定下来。
罗马帝国覆灭后,出于安全考虑,洛桑的城市中心从日内瓦湖畔逐渐向山上转移,该地区被萨伏依公爵和洛桑主教统治。1536~1798年,洛桑为伯尔尼州所管辖。1803年,洛桑以沃州首府的身份加入了瑞士联邦,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从地理位置上看,洛桑位于瑞士西南部,城市面积不大,只有41平方千米,人口也不多,仅有13万左右;却是地道的古城,城内文化古迹及各种楼堂馆所、教堂、古堡等都是老字号文物。
和日内瓦一样,洛桑也是瑞士的文化和人才中心,许多大型国际会议在此举行,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总部以及不少跨国公司总部也设于此,洛桑因而被称为“奥林匹克之都”。
走在洛桑街头,随处可见中古时期建筑,让人仿佛置身在久远的中古时光里。也许是被城市的迷人气质所吸引,自古以来,许多欧洲文豪都曾到洛桑来寻觅灵感。这里有着瑞士特有的和谐与宁静,同时也不乏源自法兰西文化的优雅和浪漫。
一座瑞士的城市为何会深受法兰西文化的影响呢?因为洛桑是一座法语区城市,因为日内瓦湖的南岸就是法国城市埃维昂莱班。
在洛桑的老街上行走,脚下踩的依旧是古时的马车道,地上铺的是老式方砖,四周的房子也是几百年前建造的,处处透出一股旧时光的影子。往前看时,窄窄的小路拐弯处好似一条死胡同;但古人设计道路总是“车到山前必有路”,你只管大胆往前走,总会有出路。由于洛桑没有经过战火的洗礼,所以,立于路边的中世纪雕塑完好无损,更不用说古建筑了。
洛桑的文化氛围很浓,拥有创办于1540年的洛桑大学和洛桑联邦理工学院—该院与苏黎世理工学院是瑞士仅有的两所国立高校,还有众多的私立国际学校。不少各国的政治家、富豪、王公贵族和明星都把子女送来这里上学,接受严格的教育。
初到洛桑,第一印象就是道路高低起伏,到处都是坡。这是因为洛桑是一座山城,它北靠阿尔卑斯山,依偎在日内瓦湖北岸,市区沿湖挨着山边做阶梯状扩展,湖畔有片一望无际的葡萄园,隔着湖岸可远眺阿尔卑斯山。
虽然洛桑的地面交通已经非常发达;但由于地势落差很大,为了弥补地面交通的不足,洛桑修建了全瑞士仅有的两条地铁线路,其中的M1线是地下轻轨,M2线是全自动无人驾驶地铁。尽管M2线全程只有6千米,却连接了洛桑东部中心地带和日内瓦湖沿岸地区,非常重要。这里的地铁可以上山入地,在山城中穿梭自如;于是,就有了洛桑著名的双层桥—上层走人,下层地铁疾驰而过,这样的景致在瑞士独一无二。站在桥上远眺洛桑城,只见五颜六色的房屋高低错落,紧凑、有序地排列在一起,仿佛是画家手中的调色盘,缤纷亮丽。
洛桑有老城与新城之分:以火车站和铁路为界,火车站以北、地处小山丘上的是旧城,海拔530米;火车站以南到日内瓦湖畔的是新城,海拔380米。两者相映成趣。旧街区位于火车站北侧,向北方的山丘斜坡延伸过去,保存着中世纪的古典风味。作为典型的山城,旧城区的街巷不是上坡就是下坡,有的还有台阶,很难找到一条平坦的路,很多街巷都用石块铺就。市区建在三座山坡上,三山之间的街道干脆用深谷之上的高架桥连接起来。
沿着大桥,可以走到洛桑老城区的圣母大教堂。这座教堂在瑞士乃至整个欧洲都颇负盛名,被誉为瑞士最美丽的教堂,也是整个瑞士规模最大的一座教堂。
教堂始建于1150年,历时80多年才于1232年建成,当时,是为了奉献给统治罗马帝国的哈布斯家族的鲁道夫国王而建。13世纪末,教皇格列高利五世曾在此设立主教府,宗教改革后,这里则成为了一座新教归正会教堂。
虽然历经数百年风雨,圣母大教堂的整体外观至今仍保存完好。教堂气势恢宏,外表为哥特式,正门上雕刻有以圣徒为主题的雕像,虽然颜色已经斑驳,仍能看出其细腻的雕刻技艺。
教堂内显得庄严而肃穆,不少石柱上留有绘于13世纪的彩绘,还有描绘着各种图案与故事的彩绘玻璃。阳光透过这些彩绘玻璃窗照进室内,也将玻璃上的图案倒映在教堂的地上,由此形成了另一种庄严之美。圣母大教堂里面最著名的彩绘玻璃当推直径达9米的玫瑰窗,它创作于1240年,上面的图案以不同季节与月份所形成的宇宙意象为主题,使得大教堂更显富丽堂皇。
圣母大教堂还有一个特别之处,便是流传至今的守夜人报时传统。与普通钟鸣不同,每天22:00到次日2:00的整点之时,会有守夜人站在教堂的钟塔上用法语向四方大声报时,令人恍惚间有一种时光倒流之感,仿佛穿越到了中世纪一般。虽然在有着“钟表之国”美誉的瑞士,人工报时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洛桑不仅将守夜报时人這一传统保留下来,而且居然传承了几个世纪。
大教堂坐落在一片高地上,从旁边的高台上俯瞰,整个城市的面貌和日内瓦湖一览无余。如果还想从更高的地方看风景,可以爬上教堂高75米、有着232级台阶的钟楼。站在上面甚至可以看到阿尔卑斯山白雪皑皑的主峰—位于法国的勃朗峰。
大教堂旁的一座历史性建筑是当年的主教府,现改为历史博物馆,展出洛桑及大教堂的历史文物。
从圣母大教堂下来,可以一路走到洛桑老城区的帕吕广场。该广场也是洛桑的市中心广场,虽然规模不大,却十分有趣,广场周围遍布颇具历史感的古老建筑。帕吕广场上有一座非常漂亮的正义喷泉,喷泉中央开满鲜花,一位手持天秤的正义之士昂首立在高高的柱子上。喷泉后面的建筑上灰黑色的区域就是有名的报时钟,每到整点,就会有彩色的人偶出来报时,非常有趣。报时钟和正义喷泉都是帕吕广场的标志。
广场是洛桑当地人聚集和活动的场所,每逢周三和周六,这里还有蔬果早市,每月还会定期举办民间艺术展。广场周围是洛桑的购物中心,商店、餐厅林立;想深入感受洛桑的风情与文化或是想买当地特产的话,来这里准没错。
广场南侧的一栋文艺复兴风格建筑是建于17世纪的洛桑市政厅。就是在这座市政厅,1915年4月10日,国际奥委会宣布,将其总部及档案处迁至洛桑。
沿着下坡路往西走,可以去吕米纳宫看看。这里原来是洛桑大学的校舍,大学迁往郊区后,原有校舍被辟为州立美术馆,主要收藏18~20世纪瑞士法语圈画家的作品。其内还设有考古及历史博物馆,陈列有各种展品,其中最珍贵的是罗马帝国皇帝马可·奥勒利乌斯的金质胸像。
对体育爱好者来说,洛桑最出名之处莫过于它是“奥林匹克之都”,因为这里是国际奥委会总部的所在地。
在洛桑,与奥林匹克有关的著名景点一是奥林匹克公园,一是奥林匹克博物馆。
奥林匹克公园坐落于日内瓦湖畔,面积不大,堪称是一座袖珍花园。隐匿在湖畔一片静谧绿树之中、带有五环标志的小楼,就是国际奥委会总部。
奥林匹克公园与奥林匹克博物馆其实算得上是一个景点—博物馆就坐落在公园内,或许把公园称为博物馆前的一个广场花园更贴切。
花园里展示着各国奥委会赠送的各种运动造型的雕塑,它们将小花园妆点成了一座雕塑公园。这些运动塑像可不是凡品,据说都是出自罗丹、布尔德尔、波特罗等雕塑大师之手。
博物馆广场前还有永不熄灭的奥林匹克之火,它由世界女子滑冰冠军、德国姑娘维特在1993年6月23日点燃,自此,终年不熄。圣火坛旁立有顾拜旦塑像,以纪念这位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
洛桑是顾拜旦为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总部所选定的城市,为继承顾拜旦将奥林匹克精神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意志,由前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提议,于1993年在洛桑建立了这座世界上唯一的奥林匹克博物馆。
顾拜旦为什么要将洛桑选为国际奥委会总部的所在地?原来,在国际奥委会成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其总部所在地是在法国巴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整个欧洲硝烟弥漫。为使奥林匹克运动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档案免遭战争破坏,1915年4月,顾拜旦将国际奥委会总部迁往作为中立国的瑞士。从此,洛桑与奥林匹克运动结下了不解之缘,并成为对国际体育界有重大影响的城市。1982年,国际奥委会宣布洛桑为“奥林匹克之城”;1993年12月5日,国际奥委会又宣布洛桑为“奥林匹克之都”。现在的洛桑不仅有奥林匹克博物馆、奥林匹克研究中心,还有以顾拜旦名字命名的大街和体育场等,堪称“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心脏”。
奥林匹克博物馆是一座通体白色的建筑,线条简洁明快,正面带有五环标志,从外观看是2层,其实是5层,其中有3层位于地下,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据说这种设计是为了与洛桑的田园风光相协调。博物馆大门入口处正前方竖立着两排共8根希腊风格的大理石圆柱,它们来自希腊的萨索斯岛,为希腊政府所赠,号称世界上最白、纹理最少的大理石,这片纯白象征着和平与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在8根圆柱中,有两根分别镌刻着历届奥运会及冬奥会的举办年份及主办国和主办城市的名字,人们很容易就能在其中找到“中国北京2008”字样,因为就在倒数第二位。另外一根則刻着历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名字。
奥林匹克博物馆收藏并展示了从第一届雅典奥运会至今的上万件藏品,是世界上最大的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史博物馆,也是世界上奥运资料最齐全的收藏馆。展厅分为永久展览和临时展览两部分。临时展览都是结合当年情况,选择与奥林匹克相关的主题布展。
该馆通过文献实物和多媒体等方式向人们展示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展现奥运会的代表性用品、历届奖牌、传递的圣火火炬、吉祥物等,介绍优秀选手,此外,还陈列优胜者使用过的体育用具和服装。
博物馆借助了日内瓦湖畔风光美景,环境极佳,从葱郁的庭院或餐厅的阳台上可以眺望洛桑美丽的湖光山色。
洛桑不仅是一座山城,而且是一座湖畔之城,这个湖就是日内瓦湖。湖内有一个巨大的人工喷泉,该喷泉最初建成于1891年,当时所能喷射的高度只有90米,1958年改建后使用至今。据介绍,喷泉的动力来自于两组安装在水下的水泵,它们重16吨,由每分钟达1500转的500千瓦2400伏的發动机带动。每个水泵的功率为1360匹马力,喷泉的流量为每秒500升,喷口处的水速达200千米每小时,进入喷水管中的水压为16个大气压,水柱的高度在无风时可达144米,停留在空中的水量达7吨之多。
游人到此,或拍照,或漫步,或吹着湖风,或欣赏湖边美景,或坐在湖畔的木椅上静静眺望。天鹅在湖中自由嬉戏,帆船游艇停泊在湖面上,群群白鸽在湖畔徜徉……入夜后,两岸无数霓虹灯映照在湖面上,异彩纷呈,一些豪华游船上常常举办音乐会或舞会,乐声与水声组成一支绝妙的交响曲。
日内瓦湖两岸风景如画,沿湖公园四布,如激流公园、玫瑰公园、珍珠公园、英国花园等,还有湖畔巨大的花钟。湖滨别墅连绵,掩映在绿荫丛中。如果你是名文学爱好者,一定知道许多知名作家、诗人与日内瓦湖、与洛桑的缘分:美国小说家亨利·詹姆斯称日内瓦湖是“出奇的蓝色的湖”;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把它比喻成一面晶莹的镜子,“有着沉思所需要的养料和空气”;现代法国小说之父巴尔扎克则把它说成是“爱情的同义词”。
如果赶上一个晴天,耀眼的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不怯生的白天鹅在湖里戏水,这是日内瓦湖上再平常不过的画面。漫步湖边,感受湖上吹来的清风,风里夹着一丝湿润的水汽,这是日内瓦湖的味道,也是属于洛桑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