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子受教育的历史不过百年,女人能够公开接受教育,是社会身份被认可、提升的标志。北京第一所女子学校,是1864年由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夫人创办的“贝满女墪”。建校之初,专为穷困和流浪女孩儿提供读小学的机会。后设立中学课程,其校舍曾在义和团运动中被焚。1902年,该校在北京重建并扩建,更名为“贝满中学”。1903年贝满中学始设大学水平的课程,成为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開端。京城还诞生了我国自主创办的第一所女子大学,即1908年,御史黄瑞麟主张设立了京师女子学堂,校舍建于石驸马大街(今新文化街)斗公府。1924年,改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鲁迅先生曾兼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国文系讲师以及校内其他职务。
“乌纱帽”也叫纱帽,它的前身是古代男子裹头发用的幞头。东晋成帝时,都城建康宫中做事的人,都戴一种用黑纱做的帽子,人称“乌纱帽”。到了南朝宋明帝时,乌纱帽传到了民间,成为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隋唐时,皇帝、官员和百姓都戴乌纱帽。但为了区别官位高低,乌纱帽上都配有不同的装饰玉块:一品有9块,二品有8块,三品有7块,四品有6块,五品有5块,六品以下没有装饰玉块。北宋时,宋太祖赵匡胤下令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长翅,又在乌纱帽上装饰不同的花纹,来表示官位的高低。明朝皇帝朱元璋规定文武百官上朝和办公时,必须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束腰带。另外,取得功名但还没有授予官职的状元、进士,也可戴乌纱帽。从此,乌纱帽便成为官帽。
在日本的九年制义务教育里,学生按户籍所在地划区上学。各中小学的教学质量没有明显的高下分别,不允许有“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之类的区分。在学校里,也不会划分“尖子班”和“普通班”,更不会有“奥数班”,老师不会把考试成绩作为关键指标。所以,在日本几乎没听说过家长为了孩子上学买学区房、付高价学费的事。虽然社会上也有一些被称为“塾”的补习学校,但那基本上是为参加高考的学生“抱佛脚”用的,中小学生去补课的很少。那么,日本孩子不忙择校,不忙补课,忙什么呢?他们花时间学的除了课业以外,更多的是基本的生活常识,比如交通规则、公共秩序、垃圾分类,等等。孩子在幼儿园时,就学会了自己盛菜盛饭,吃得一粒不剩,最后还要轮流值班收拾大家的碗筷。从小学起,日本的孩子就要负责打扫学校的公共区域和厕所,此外,“三球三道”(棒球、足球、橄榄球、柔道、剑道、空手道)是日本学校几乎必开的选修课。日本足球在亚洲多年领先,正是受益于“从娃娃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