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洁, 丁崇明
(天津师范大学 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天津300387;北京师范大学 汉语文化学院,北京 100875)
汉语学界关于“了1”(1)学界认为“了1”位于动词或结果补语之后,宾语或趋向补语之前。关于“了1”的语法性质和语法意义在本文第二部分第一小节“体标记‘了1’”的语法意义中有详细论述。的研究非常丰富,但是至今没有定论。在“了1”研究初期,很多学者都以“完成”来界定“了1”的语法意义,这就使其与具有动作终结、完成义的“完1”(2)学界一般认为“完1”位于动词之后,语义指向动词,表示“动作的结束”,关于“完1”的语法性质和语法意义在本文第二部分第二小节“动貌标记‘完1’”的语法意义中有详细论述。发生了纠葛。事实上,在一些情况下,“了1”和“完1”可以相互替换,且替换之后的意义基本不变。例如:
1)a.鬼子查点了人口,接着就开始搜查,一切都翻腾遍了,没有发现什么禁物。(3)本文例句除特殊注明外均选自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CCL)。
b.鬼子查点完人口,接着就开始搜查,一切都翻腾遍了,没有发现什么禁物。
2)a.去年3月的一天,执行完任务的刘志艳驾车在距离深圳特区检查站300多米处刹车等待过站。
b.去年3月的一天,执行了任务的刘志艳驾车在距离深圳特区检查站300多米处刹车等待过站。
例1)a中的“了1”可以被“完1”替换为例1)b,例2)a中的“完1”可以被“了1”替换为例2)b,且例1)和例2)替换之后意义基本不变。但是,在很多情况下,“了1”和“完1”的语法意义显然存在区别,二者不能够随意替换:
3)a.在今天的会议上,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发布了它们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最新预测。
*b.在今天的会议上,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发布完它们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最新预测。
4)a.“一会儿大伙照我这样子抽。”她说,“我就先来了。”抽完她低头去看手里的纸条,可还没等念出声来,就已经把腰笑弯了。
*b.“一会儿大伙照我这样子抽。”她说,“我就先来了。”抽了她低头去看手里的纸条,可还没等念出声来,就已经把腰笑弯了。
此外我们还发现,有的“了1”和“完1”虽然替换之后句子仍然成立,但是其意义发生了改变:
5)a.许三多:当了兵,爸不会再叫我龟儿子了,他踢不到我打不到我,叫我什么我也听不见了。
b.许三多:当完兵,爸不会再叫我龟儿子了,他踢不到我打不到我,叫我什么我也听不见了。
6)a.上完课,王乐泉对记者说:“汉族干部要扎根新疆,做好工作,需要学习少数民族语言。”
b.上了课,王乐泉对记者说:“汉族干部要扎根新疆,做好工作,需要学习少数民族语言。”
例5)中的“当了兵”指开始当兵,而“当完兵”则表示“当兵”这一事件的结束,例6)中的“上完课”指课程结束,而“上了课”指课程开始,意义发生了变化。
但是,目前关于二者的替换研究还很少。只有刘勋宁、李思旭和张新明等几位学者对此问题进行过论述。刘勋宁发现一些句子中“了1”与“完1”替换之后意义发生了改变(4)刘勋宁.现代汉语词尾“了”的语法意义[J].中国语文,1988,(5).,但没有进一步地研究;李思旭和张新明认为“了1”“过1”和“完”在连续事件中可以替换(5)李思旭,张新明.“了1”“过1”“完”的功能同一性[A].齐沪扬.《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第三辑[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而三者可以互换的根本原因是它们都表“完成”义。“了1”表完成这一观点值得商榷,并且如前述在连续事件句中有时“了1”和“完1”替换之后意义会发生改变。可见“了1”和“完1”的替换规律并非如此简单,这一问题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本体研究的缺乏使二者的关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一直得不到重视,这势必会给留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障碍,导致偏误的出现。例如:
*7)我们经历过了,我们也把它给忘记完了,这种事不计其数。(6)常馨.中高级阶段韩国学生习得“到”“完”“好”“成”结果补语偏误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8) 吸烟者说“吸烟的时候很舒服,吸了的时候更舒服”。(7)常馨.中高级阶段韩国学生习得“到”“完”“好”“成”结果补语偏误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9)而且,下完山后,回到家,洗个热水澡,特别舒服。(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
*10)但是他们认识到读书的重要,竭尽所能供养我们读书,除了大哥中学毕业后不得不要放弃学业帮爸爸卖鱼,我们七个孩子都念完大学。(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
综上,我们认为对“了1”和“完1”进行对比,总结和归纳二者的替换规律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探究“了1”和“完1”自身的语法意义,更能够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我们认为“了1”和“完1”都是汉语体貌系统的组成部分。“‘体貌’反映所表达事态本身的时间结构样貌以及说话人对事态的时间结构的观察方式”。(8)李明晶.现代汉语体貌系统的二元分析——动貌和视点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26.李明晶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提出了一个较为合理的汉语体貌系统。她将体貌系统分为动貌和体。其中“动貌”是事态的时间结构样貌,是一个语义范畴,动貌标记是动貌特征的语法化形式;“体”是对事态时间结构的观察方式,是一个语法范畴,由体标记这样的语法化手段来表达。(9)李明晶.现代汉语体貌系统的二元分析——动貌和视点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25.
“了1”位于动词或结果补语之后,宾语或趋向补语之前,其语法意义是“实现”,为完整体标记。戴耀晶将“体”分为完整体与非完整体,他认为动词后的“了”是完整体标记。他指出,完整体反映了“语言使用者对句子所表达的事件是着眼于外部而不是着眼于内部来进行观察的。观察的角度选择在外部,则该事件构成可看作是一个不予分解的整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完整体揭示的是事件的整体性质(entirety)”。(10)戴耀晶.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40.例如:
11)他做了许多离奇古怪的梦,有一半梦是在打仗。
例11)中的“了”位于动词之后,宾语之前,因此为“了1”,表示“做许多离奇古怪的梦”这一事件的实现。例11)不具体关注“他做梦”这一事件的开始、持续或者结束阶段,而是表示这一完整事件的实现,因此例11)中的“了1”是完整体。(11)“完整”与“完全”不同。“完全”表示事件的开始、持续和终结三个阶段俱全,而完整体是将事件本身固有的时间结构特征视为一个整体,这个事件既可以起点、续段和终点俱全,也可以只有起点或终点,因此不一定是完全的。例如“她突然哭了起来。”中“哭起来”只有起点,但是作者仍将这个起点视为一个整体,因此“哭了起来”是完整的,但不是完全的。
“完1”主要指向动词,我们认为“完1”的语法意义是渐进动作终结。例如:
12)我们俩沿着阳光初洒的大街跑步,呼吸新鲜空气。跑完步气喘吁吁站在路边吃焦脆的炸油饼和松软的烤白薯。
例12)强调“跑步”这一渐进动作已经终结。
之前一些学者将“完1”界定为“动相补语”或“唯补词”(12)刘丹青.唯补词初探[J].汉语学习,1994,(4).,我们按照李明晶所划分的汉语体貌体系,认为“完1”标记的是动词“跑”的“终结”动貌特征,是动貌特征的语法化形式,因此“完1”是动貌标记。
综上,我们认为“了1”是一个体标记,“完1”是一个动貌标记。二者都是体貌成分中虚化的语法成分,都属于体貌标记(13)体貌标记是动貌标记和体标记之和,因此体貌标记的范围大于体标记。详见李明晶第125页。的范畴,只是二者语法化程度不同,“了1”的语法化程度高于“完1”。“了1”标记的是对动貌结构的观察方式,“完1”标记的是动貌特征,是体的处理对象。
13)邮差来了,等候着,数完了信依然没有自己的,只得走开。(14)例6中的“了1”可以被删除,当“了1”被删除时该小句被识解为非完整体,加上“了1”则该小句为完整体。
例13)中的“完”是对动词“数”终点特征的标记,是动貌标记,“了”是对“数完”这一动貌结构的观察方式,将“数完”视为一个整体,表示这一完整事件的实现,是体标记。
时制是“事态时间与参照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映事态的时间位置特征。”(15)李明晶.现代汉语体貌系统的二元分析——动貌和视点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26.针对时制问题,Reichenbach(1947)提出了一个较为系统的分类,他将时制分为相对时制和绝对时制。所谓绝对时制就是以说话时间为基点,如果事件发生时间位于说话时间之前就是过去时(past),如果和说话时间同时为现在时(present),如果位于说话时间之后则为将来时(future)。相对时制则是以参照时间为基点,如果事件发生时间位于参照时间之前为先事时(anterior),如果事件发生时间和参照时间同时则为简单时(simple),如果事件发生时间位于参照时间之后则为后事时(posterior)。Reichenbach将相对时制和绝对时制相整合,得到九种时制形式,现将这九种时制排列如下表1:
表1时制结构划分(16)Reichenbach,(H).Elements of Symbolic Logic[M].New York:The Mac Millan Company,1947:297.
E:事件发生时间,即情状发生时间。
S:说话时间
R:参照时间,“指语句表达事件时观察事件发生的时间或进展阶段所依据的时间点”。(17)郭锐.汉语谓词性成分的时间参照及其句法后果[J].世界汉语教学,2015,(4).
我们发现,简单过去时中的体标记“了1”不能用动貌标记“完1”替换。例如:
14)a.今年6月,他的妻子吴传珍因椎间盘移位做了手术。
*b.今年6月,他的妻子吴传珍因椎间盘移位做完手术。
但是“了1”和“完1”二者在先事时中存在替换的可能。例如:
15)a.罗汉堂里,十几位游客拜了佛后,正在聚精会神地数罗汉。
b.罗汉堂里,十几位游客拜完佛后,正在聚精会神地数罗汉。
16)a.当法师察觉到出了差错的时候,他已经念完咒语,等待着新的生命力流进那古老的躯壳中。
b.当法师察觉到出了差错的时候,他已经念了咒语,等待着新的生命力流进那古老的躯壳中。
17)a.等他吃了饭再说吧!不要先就弄得鬼哭神嚎的。
b.等他吃完饭再说吧!不要先就弄得鬼哭神嚎的。
例15)、例16)和例17)事件发生时间分别为“游客拜佛”“念咒语”和“吃饭”的发生时间,参照时间分别为“数罗汉”“法师察觉到出差错”以及“再说”的发生时间,事件发生时间都位于参照时间之前,因此为先事时。并且例15)、例16)和例17)中的“了1”和“完1”能够自由替换。
我们认为,之所以先事时中的“了1”和“完1”存在替换的可能,其原因可以用张立昌提出的观察视点的不同来解释。他指出,观察视点可以分为顺序观察和累加观察两种。顺序观察指观察的视点伴随着动作的开始到动作的结束;而累加观察的观察视点位于这个动作终点之后,因此只凸显动作的结果。举两个生活中的例子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这两种不同的观察方式。顺序观察就是一个人在看台上看另一个人在球场上踢球,他的视线始终跟随着球的运动而运动;而累加观察就是一个球向一个人迎面飞来,因此对这个人来说球运动最后的位置是看得最清楚的。
上文中提到,参照时间指“语句表达事件时观察事件发生的时间或进展阶段所依据的时间点。”从定义可知从某种程度上看参照时间其实就是观察视点。“了1”在简单过去时中,参照时间与事件发生时间同时,故其观察视点伴随事件开始到事件的结束,为顺序观察。
例14)a的观察视点可以用下图1来表示:
图1 顺序观察图示(18)张立昌.汉语完整体“了”结构的时体合成模型[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如图1,说话者的观察视点随着“做手术”的开始持续到结束,因此其句义凸显了事件从起点到终点的全过程,体现了观察视点的动态变化过程。
而当“了1”在先事时中时,其参照时间为后一事件发生的时间,即其观察视点在前一事件结束之后,因此为累加观察。
例15)的观察视点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图2 累加观察图示
如图2,说话者是在“数罗汉”这一事件的时间上来观察“拜佛”这一事件的,是从“拜佛”这一事件之后观察。因此,虽然“拜佛”仍为一个完整的过程,但是由于观察视点的影响,其句义凸显的是动作所产生的结果即动作终结的状态,而其凸显的终结语义与表示渐进动作终结的“完1”相同,正因如此,先事时中的体貌标记“了1”和“完1”能够替换。
虽然先事时中的“了1”和“完1”存在替换的可能,但是在下面几种情况下二者即使在先事时中也不能替换。
1.动词为非弱持续性活动动词
李明晶提出了一个较为合理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汉语动貌分类方案。她选择[±stages](动态持续性)和[±telic](终点确定性)作为划分动词动貌类型的语义标准,将汉语动词动貌分为无体貌动词、状态动词、活动动词、完成事件动词和结果事件动词。
表2 汉语动词动貌分类表(19)李明晶.现代汉语体貌系统的二元分析——动貌和视点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46~95.
参照李明晶的标准,通过考察孟琮等的《汉语动词用法词典》,我们发现,体标记“了1”可以与除了无体貌动词之外的其他4种动词共现,并且由于“了1”是完整体标记,能够将动貌本身固有的时间结构特征视为一个整体,因此不同动貌类型的动词与体标记“了1”结合之后能够表现动貌本身的时间结构特征。而与动貌标标记“完1”共现的动词皆为活动动词,这是因为“完1”的语法意义为渐进动作终结,因此只有具有动态持续性特征的活动动词能够与“完1”匹配。完成事件动词虽然也具有动态持续性,但是因为其具有明确的终点,与同样表示动作终结的“完1”语义重复,所以完成事件动词也不能与“完1”共现。因此当体标记“了1”匹配的动词为状态动词、完成动词或者结果动词时,二者不能替换。
18)a.她知道了之后,急得如同火烧了眉毛,立刻拿了我的一本去换了回来。
*b.她知道完之后,急得如同火烧了眉毛,立刻拿了我的一本去换了回来。
19)a.科学家经过实验发现,这些老鼠已经产生了抗药能力。
*b.科学家经过实验发现,这些老鼠已经产生完抗药能力。
20)a.“货到了之后我来帮助你们分类定价码,可是你们得管我午饭,怎样?”
*b.“货到完之后我来帮助你们分类定价码,可是你们得管我午饭,怎样?”
例18)-例20)中与“了1”匹配的动词分别为状态动词、完成动词和结果动词,与这些动词搭配的“了1”都不能用“完1”替换。
而当动词为强持续活动动词时,由于其终点确定性较弱,因此强持续活动动词与“了1”结合多表示动作的开始,而与“完1”结合时,“完1”能够为强持续活动动词提供一个确定的终点,因此强持续活动动词与“完1”结合表示动作的终结。所以虽然此时二者能够替换,但是意义发生了改变。例如:
21)a.放了假,带着弟娃,到乡下来吧。
b.放完假,带着弟娃,到乡下来吧。
例21)中的“放假”为强持续活动动词,21)a中的“放了假”表示“放假”这一事件的开始,而21)b中“放完假”表示“放假”这一事件的终结。可见二者替换后意义发生了改变。
因此综上只有当动词为弱持续活动动词时,二者才能够替换且替换之后意义不变:
22)a.李成兰把他们一个一个叫回来,示意他们赶忙吃了饭去上学。
b.李成兰把他们一个一个叫回来,示意他们赶忙吃完饭去上学。
2.体标记“了1”后附时间词
23)a.抽了一会儿之后,他突然将抽剩的半截菸递给小南。
*b抽完一会儿之后,他突然将抽剩的半截菸递给小南。
例23)a中的“了1”所在小句是先事过去时,其动词也是弱持续活动动词,但是却不能与“完1”替换。这是因为“完1”表示动作已经终结,“一会儿”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二者语义相矛盾,因此体标记“了1”后附时间词的时候二者不能替换。
3.“完1”省略宾语
当“完1”所在小句省略宾语时不能用“了1”替换,如例24)a和例24)b。但是加上宾语或具有衔接功能的后置词之后,二者就可以替换了,如例24)c。
24)a.澳大利亚前空军参谋长大卫·埃文斯上将和夫人一道来航博,参观完,在广场上照完相,又返回来找薛培森。
*b.澳大利亚前空军参谋长大卫·埃文斯上将和夫人一道来航博,参观了,在广场上照完相,又返回来找薛培森。
c.澳大利亚前空军参谋长大卫·埃文斯上将和夫人一道来航博,参观了航博/之后,在广场上照完相,又返回来找薛培森。
我们认为这是因为“完1”的篇章衔接功能更强。篇章衔接指“构成篇章的语句以某种方式前后连接在一起。”(20)郑贵友.汉语篇章语言学[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2:22.郑贵友指出,汉语中篇章衔接的方式主要有指称(回指)、替代和省略、连接(用逻辑关系词语进行连接)、结构衔接、词汇衔接、音律衔接、拼合和岔断等。(21)郑贵友.汉语篇章语言学[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2:27~76.“完1”的语法意义是渐进动作终结,因此经常被用在前后事件衔接的连续事件句中,经初步统计,95%的“完1”用于连续事件句。由于语境吸收的作用,“完1”逐渐具有了衔接上下文的功能和意义,即便省略具有词汇衔接功能的宾语也不影响句义,因此其宾语逐渐脱落。但是体标记“了1”本身不能表示动作终结,不常出现在连续事件句中,因此它必须依赖词汇衔接或者具有衔接功能的后置词来实现篇章的连接。
4.事件已经发生且“完1”为焦点
我们发现,在事件已经发生且“完1”为焦点时,不能用“了1”替代。例如:
25)a.舒颜只是埋头吃饭,振南还真怀疑,他所说的话,她是不是都记在心里了。当振南将事情说完后,她已经吃完饭了。
*b.舒颜只是埋头吃饭,振南还真怀疑,他所说的话,她是不是都记在心里了。当振南将事情说完后,她已经吃了饭了。
例25)a中的“完1”不能替换为“了1”。张伯江、方梅指出:“一个句子的焦点是句子语义的重心所在。由于句子的信息编排往往是遵循从旧到新的原则,越靠近句末信息内容就越新。句末成分通常被称作句末焦点,我们把这种焦点成分称为常规焦点。”(22)张伯江,方梅.汉语功能语法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73.因此,常规句末焦点一般必须是新信息,按照句末焦点的指派规则,焦点应该在“她已经吃了/完饭了”这个小句中。而其中“她吃饭”是前面出现过的旧信息,不能是焦点,因而“完/了”是焦点,必须出现新信息。例25)a中的“吃完饭了”指“吃饭”这一动作的终结,是上文未出现过的信息,因此句子成立。而例25)b中的“吃了饭了”表示“吃饭”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过程,但是“开始吃饭”是前面出现过的旧信息,因此句子不能成立。
如果我们将例25)a中的第一个句子去掉,即去掉事件已经发生的部分,那么例25)a中的“完1”就能够用“了1”替换了,因为此时在焦点位置出现的都是新信息:
25)c.当振南将事情说完后,她已经吃完/了饭了。
而当“完1”不是焦点时,“了1”和“完1”也可以相互替换,比如我们给例18)a的句末加上数量词,或者加上后续小句:
25)d.舒颜只是埋头吃饭,振南还真怀疑,他所说的话,她是不是都记在心里了。当振南将事情说完后,她已经吃完/了一半了。
25)e.舒颜只是埋头吃饭,振南还真怀疑,他所说的话,她是不是都记在心里了。当振南将事情说完后,她已经吃完/了饭,收拾东西准备离开。
按照句末焦点指派规则,此时例25)d中的焦点是位于句子最后的“一半”,例 25 ) e 中的焦点是新的信息“收拾东西准备离开”,此时“完1”的位置不是全句中最凸显的信息,因此可以被“了1”替换;如果没有最后的新信息“收拾东西准备离开”,则“完1”不能被“了”替换。
综上我们归纳总结了体貌标记“了1”和“完1”的替换规律。首先“了1”和“完1”在先事时中存在替换的可能,其原因是先事时中累加观察视角的影响。从这一原因我们可以看出时制结构对体貌标记意义的影响。但是,并非所有先事时中的“了1”和“完1”都能够互相替换,动词的动貌类型、句中时间的表达、宾语的隐现、以及是否为句子焦点等因素都会影响先事时中“了1”和“完1”的替换。因此,体标记“了1”和动貌标记“完1”是否能够替换并不是由其语法意义或者时制结构一个单一因素所决定的,而是由语义、句法、时制和篇章等各种要素协调作用,共同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