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永军 肖雪峰 孙文全 余圆圆
(南京工业大学 城市建设学院,江苏 南京 211800)
第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要》,集中力量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复杂变幻的国际局势与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无一不彰显了创新实践对于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社会进步的源泉之一是创新型人才,而高校承担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职责,培养本科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又是其重要举措之一。为克服传统实验室一系列的弊端,建立创新实验室的信念和决心渗入到高校内部。高校创新实验室是本科生进行科研项目,课题探究的重要场地,是培养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摇篮。
高校创新实验室存放了各种精密仪器设备,是人力,物力,财力相对集中的地方,又随着建设规模的扩大与数量的增多,进出人员的流动性加大,也给创新实验室的管理带来了困扰,其中最突出的是安全管理。据统计,一旦实验室发生安全事故,便会构成对宝贵设备仪器的巨大威胁,甚至造成人身及财产安全的巨大损失,给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带来严重影响[1]。因此必须充分认识本科生创新实验室存在的安全现状,意识到安全管理的必要性,从而重视创新实验室安全管理建设,保证其有效运作。
创新实验室是本科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战地,是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2]。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发展需求,创新实验室的数量,规模均在逐渐增加。其中良好的交流研讨氛围,安逸舒适的学习环境吸引着众多学生的目光。由于人员往来较多,流动性强,不固定,每个人自身掌握的安全知识和应变能力都会有所不同,因此也给创新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带来一些困扰。
实验室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与管理制度息息相关,要保证创新实验室运行的高效性,必然需要一套健全且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很多高校的管理机制完善性较低,大都从整体上梳理出大概框架,没有具体到细节上,无法引起实验人员的足够重视,表明现有的规章机制无法满足实验室的发展需要,离“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的指针政策仍有一定距离[1]。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而实行分级管理责任体制,保障责任主体落实到位的高校较少,大多数高校由于人员编制紧张,人员有限的问题,实验室安全负责人往往是由其他职位的人员兼任,因此安全管理工作往往属于从属地位。以致出现事故时,容易出现责任不清等问题。目前,高校缺乏对应急处理,易制毒管理,废液物收集等方面的具体细则,缺乏必要的规章制度,无法做到有章可依,防患于未然。
师生缺乏必要的安全责任意识,对潜在安全隐患认识不足,存在着的侥幸心理,认为重大事故不会轻易发生,此外高校普遍重视课程规划建设、科学研究、忽略安全教育,未明确实验室安全建设对高校的发展意义,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对生命,财产的巨大威胁。高校开设的安全教育方式传统,内容枯燥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因而增加了潜在事故发生的可能。
研究表明,实验室多数安全事故均是由人为主观因素引起,缺乏系统的安全学习以致对自我保护常识、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及创新实验室安全管理掌握不牢,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及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较弱。从另一角度来看,部分专业性教师由于平时重大的实验科研项目,频繁的进出实验室,对一些危险源都习以为常,因此潜在的安全隐患很容易被忽略,从而学生安全意识的形成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建设的不断发展,高校越来越重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重在提高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其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及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伴随着科研课题任务量的加大,实验室数量规模也在扩大,精密宝贵仪器设备也在同时增多,此外,需求的增多导致进出实验室的人员流动性增大,不固定,给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带来难度[3]。其次,在实验室安全操作方面确存在不足,比如一些装置的更新周期较长,无法识别危险源,易倾倒的废液瓶未进行固定等,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安全隐患,包括实验室电线短路及老化,消防系统可行性较低,定期的废液废物收集处理不当,都对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提出了挑战,必须有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及对策才能实现创新实验室的安全运行。
大部分的院校对实验室可能发生事故的处置仅进行理论讲解,没有开展实际演练,这样并不能使实验者正确应对突发事故,也不能提高实验者处理危险事故的能力。师生针对正确处理火灾,使用灭火器材缺乏必要的训练;对于发生意外事故后,如何救护和逃生,如何应急处置化学品引起的中毒或腐蚀性危害缺乏认知和了解。这些问题都是严重威胁参与实验室操作师生和工作人员的安全隐患。必须针对化学实验室内各种安全事故,详细制定特殊预案,进行预先演练,在发生事故时应能沉稳应对。
创新是一国源源不断进步的推动力,培养具备创新理念的全面型人才是缩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科研水平差距的有效途径,而高校创新实验室是达成这一关键目标的重要战略阵地。首先,在本科生的学科建设中,简要的课程理论知识过于抽象,无法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具有严密逻辑性的完整理念,而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进行生动的理解记忆,因此成为日常教学的重要手段。
当今知识发展日新月异,具有创新性的思路与研究层出不穷,传统的实验教学对学生的要求仅局限于基本实验技能,理解基本实验原理及方法,缺乏新意,大多是一些老生常谈的理念,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一定局限性,这也是如今课程教学改革必须面临的严峻问题,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克服了传统实验的不足。建设本科生创新实验室是高校教育目标的需要,是给学生提供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良好平台,高校教育不仅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更要在继承经典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创新,因此,要求学生要具备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4]。
随着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实验室精密仪器设备也在增加。由于学生未经系统的安全教育培训,自身所掌握的安全知识体系及避险能力往往不足,因此,加强对本科生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5]。高校可安排实验室安全管理专业人员或相关方面专家以讲座或网络授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包括对实验原理及目的的讲解、所用实验仪器设备的运行演示、实验用品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危险性,还应当包括应急演练,常规安全知识考核等,以提高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拓展安全教育途径,传统的安全教育大都是面授培训的方式,然而伴随着时代发展,当今的教育管理工作已突破传统局限性。由于互联网络的及时便利性,学生可以不限时间地点的进行安全知识的学习,可设立与实验室安全方面相关的微信公众号,供学生订阅,其具有操作方便、受众面广等特点,可以图片、文字、语音等多种丰富形式实现与学生的互动。此外建立实验室安全在线考试系统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体系进行考察,成绩合格者打印成绩单,并将其作为进入实验室的依据[6]。
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有效促进安全管理工作的科学规范化[7]。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成效依赖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创新实验室由于实验的特殊性和未知性,须根据自身特点将体制细化,落实责任主体,避免人与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不必要的误会和争执。除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与管理机制,项目安全审核制度,仪器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外,对于涉及化学品使用的专业,此外需重点加强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
根据“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责任落实,综合治理”的方针,学校处在顶层位置,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各学院负责遵守执行,并依据本学院学科特点,细化体制;最后的教研室和实验室负责人处于底层,负责保证实验室具体的安全管理任务。实验室的管理主体是人,要确保实验安全的万无一失,在每个步骤,每个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层层相扣,明确责任主体,可在每间实验室外墙贴挂名牌,强化实验室安全负责人的责任意识。另外,已制定的规章制度需要积极的宣传执行,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例如建立实验室管理交流群,负责人检查并公布违纪行为及名单,时时督促,予以实验人员加以改善,强化安全意识。
研究表明:大多实验室事故是由实验员的主观因素造成。例如存在侥幸心理的学生忽视事故警示,将可燃化学品与纸质类物品堆放在一起,试剂瓶摆放不规范,忘关电路,错接电源等操作失误,极大的增加了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学生在创新实验室中依靠先进的仪器设备,自主设计的实验流程,设计出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其不同于传统实验的经验可靠性,在实验过程中存在众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在创新实践实验过程中,学生需佩戴防护用品,在通风橱内进行有毒有害实验,加强危险标识标签。实验进行前,查阅化学品安全说明书,熟悉所用实验材料的物化性能,坚决杜绝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
高校建立创新实验室是为更好的进行科研工作所服务,高校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对实验教学和科研顺利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与全体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实验教学的正常秩序及科研成果息息相关,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是一个持久的任务,需要科学合理,与时更新完善的规章制度、完整详细的安全责任意识以及精密齐全的实验设备,这样可在最大程度上减免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工作现状与存在的几个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加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消除安全隐患,继而增强实验室在培养新型化学化工技术人才的保障作用,提高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质量,完善创新实验室的管理建设,更好的为社会输出创新实践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