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我国的信息科技发展日益成熟,并且以较猛的势头冲进了金融领域,推动了移动支付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同时移动支付凭借其自身在便捷性层面的独特优势,对大众有非常强大的吸引力。虽然商业银行在移动支付的发展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却还是无法忽视两者中存在的竞争关系,此时正视两者间的竞争关系并且寻求合作十分重要。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商业银行以及移动支付的发展现状,总结出二者深度融合发展的必然性,进而形成一种不同于传统概念的新型PPP模式,实现合作共赢。
PPP是一种公私合营模式,这种模式的对象包括政府、非营利性企业和营利性企业。他们因有着相同的发展目标而建立了一种合作关系,彼此间会共同发展、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和责任,从而实现比独自发展更为有利的项目建设模式。传统PPP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将政府项目运营、基建问题和私企的资金、人才、技术等建立了某种特定的联系。此种模式在提高了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之外,也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企业的发展。
新型PPP模式的实质还是遵从于传统模式的,但又属于传统模式的外延。传统模式重点关注基础建设问题,它是比较微观的概念。而新型模式则将关注点放在了宏观层面,深入融合了商业银行和移动支付两大对象,这种新型模式运营起来是会对整个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此外,传统模式的合作方往往只是政府和民间出资两个对象,而新型模式则包括银行、移动支付第三方平台、买卖方多个对象。综合来看,新型PPP模式和传统模式相比,内容是更加丰富的。
移动支付是一个庞大的支付体系,它融合了金融机构、移动设备以及通讯网络。细分其支付方式共有两种,包括线上远程以及线下实体。在移动支付出现之前,我国比较常见的几种支付方式有现金、信用卡、支票和网银等,但随着以便捷为特点的移动支付的出现,逐渐丰富了中国的支付体系。其实早在1999年,中国移动就已经联合招商银行和工商银行在广东等省份试行了移动支付业务,但是移动支付真正得以流行是在2010年。在这一年,随着新技术的应用,银行在支付层面失去了原有的存款、贷款、汇款作为本质的独占性优势。并且随着产业的融合和支付模式的变化,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纷纷跟进,在支付领域形成了一个新的业态。随着技术发展的愈发成熟,2018年我国的移动支付开始大规模向线下扩张,扫码支付更是愈发普遍。纵观移动支付的全球格局,全球十大移动支付市场中有八个在亚洲(中东除外),而中国的移动支付普及率和市场规模现阶段均居世界首位[1]。
移动支付的便捷性是其最有竞争力的特点,又因其可以在生活中随处可见、随处可以使用,场景化也是其比较显著的一个特点。同时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以及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成熟,为移动支付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通过对数据进行收集、处理以及分析,可以充分地将金融服务与社交互动归属于具体的生活场景中。与此同时,它的产品和服务创新步伐也是不断加快的,对于客户来说就会拥有更好的替代选择,从而可以接受更加差异化、特色化的服务。目前移动支付由于其使用壁垒不高、使用起来又十分稳定便捷,已经可以满足绝大多数客户的要求。
商业银行为移动支付业务提供了账户绑定、交易通道和结算服务,同时两者之间的合作关系为移动支付第三方机构提供了信用担保。我们之所以选择便捷的移动支付方式,首先当然依赖于手机运营商和通信运营商的设备和技术支持,但除此之外,最重要的还是绑定了银行卡的移动支付账户是可以让人充分对其信赖的。此外,商业银行作为传统的金融机构,历史较为悠久、发展较为完善、资金实力雄厚、技术支持完备、监管措施严格,并且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因此可知商业银行在移动支付体系中起到了安全性、稳定性的作用。
从移动支付的角度来看,想使用这种支付方式的前提是第三方支付账户要绑定银行卡,并且随着移动支付的愈发普及,用户也在逐渐增加,因此这也直接刺激到了商业银行的发卡量。此外,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业务要想取得进一步发展,也必须借助移动支付中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力量。第三方平台在起到桥梁作用的同时也提高了银行的网银使用率、动库率和交易量[2],这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也是一种促进作用。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9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可知,2019年我国人民币存款共增15.36万亿元,其中非金融企业的存款增加了3.29万亿元[3]。在移动支付迅速发展之前,我国的支付方式主要还是依赖于商业银行,但是如今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平台已经抢占了商业银行的支付市场。随着商业银行息差的不断缩减,中间业务已经成为了各大商业银行竞相追逐的对象,可是由于客户渐渐习惯了移动支付这种便捷又安全的支付方式,面对此种冲击,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开始减少。除此之外,移动支付中的第三方机构在理财、保险和信贷等方面也开始对商业银行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首先,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2019年末,在银行业中,商业银行总资产达到了232.34万亿;保险业的总资产为20.56万亿;股票市场中,2019年末A股上市公司一共3777家,总市值59.29万亿。从数据来看,无论是保险业还是股票市场,和商业银行相比都相差许多。其次,货币发行不单单指发行现金,也包括创造广义货币,移动支付所需的电子货币正源自广义的货币供给量,也即M2。在货币发行体系中,央行发行基础货币,商业银行则通过发放贷款等方式来完成广义货币的创造。另外,央行已经对移动支付中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发放了营业牌照,并且严格规定了其特定的营业范围和类型,除了在规定的范围内,在其他领域是不能对银行形成威胁的。由此可见,我国的银行体系在货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上是占据了自主权的,并且银行在金融市场上的垄断地位没有改变。
在现如今复杂多变的社会背景下,中国的银行业近年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各家商业银行都在着力探讨业务转型的方案和未来业务结构化调整的着力点。商业银行不同于中央银行,它有着高度的资本逐利性[4]。它的经营目标有三点,分别是盈利性、安全性以及流动性,而盈利又是其核心目标。目前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盈利模式还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利差和手续费利润,但是移动支付的发展显然破坏了商业银行的主要盈利渠道。依据商业银行的主权地位以及其逐利性可知,商业银行在面对移动支付强大的冲击之下,不仅不会坐视不管,还会通过金融创新的方式以及“开放、连接、共享”的核心理念去踏入自己的转型之路。而且相信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商业银行不会选择被动防御,而是会主动凸显自己的主权地位,进而可以在面对强劲的冲击之时,依旧可以不断扩张自己的规模体系。
作为非常便捷的一种通道和载体,移动支付已经在零售支付、交通出行、医疗社保、公共缴费等生活场景中得以广泛应用。2019年前三个季度中国移动支付的交易规模达到了252.2万亿元,对比于2018年全年的277.4万亿元交易规模,其增长速度十分明显。同时由于移动支付产品目前推广范围特别广,老年和青少年也更加青睐于使用移动支付。在分析其用户不同年龄占比中,40岁以上占比11.2%,而24岁及以下占比超三成,由此可见移动支付的年龄层覆盖可谓是全方位。此外,在人脸识别技术创新的支持下,移动支付现在已经出现多维度、轻量化和私域化特点。并且随着中国的移动支付市场日渐发展直至饱和,移动支付必将扩展海外市场,其体系更会日益扩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思考出在现如今的社会背景下,商业银行和移动支付的关系已经从最开始的完全合作逐渐转向了竞争和合作。在商业银行和移动支付体系均日益扩大的情形下,两者间业务的重叠势必会导致竞争关系存在,而针锋相对的结果往往会是弊大于利。移动支付虽然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型经营业态,但其第三方平台是依附于商业银行(支付系统)的,它无法脱离商业银行独立存在,同时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也会促进商业银行网上银行业务量的增长[5]。综上所述,虽然“银行+移动支付”的这种新型PPP模式还是在猜想阶段,但是笔者相信这种新型合作方式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会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倘若新型PPP模式可以确立,一方面它会补充传统PPP模式的内容,另一方面还会促进我国更多领域快速发展。毕竟就如本文所探讨的商业银行和移动支付一样,二者彼此吸收各自的优势、补足各自的短板,这种合作共赢的方式所带来的收益会远远大于竞争所带来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