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福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主要感染偶蹄兽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口蹄疫病毒在易感动物间可迅速传播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从动物口蹄疫临床症状、病理变化、检疫、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讨论。
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oot and mouth disease virus,FMDV)引起的一种偶蹄类动物高度传染性疫病,FMDV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病毒病原。
人工饲养的猪、牛、羊等偶蹄动物均为易感动物,此外野牛、驯鹿、大象、刺猬等野生动物也为FMDV的易感动物,人也可感染FMDV。感染FMDV的动物为主要传染源,其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的多个器官及分泌物和排泄物均带有FMDV,从而污染圈舍、垫料、食槽等,养殖场中的飞鸟、鼠、犬、猫等动物以及饲养管理人员、兽医等工作人员也可称为FMDV的传播媒介。未经过严格检疫的引进家畜和带有FMDV的精液、胚胎也可成为FMD的传染源。易感动物可通过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途径感染FMDV发病,其中猪主要通过粪口传播,并且感染FMDV的猪排FMDV量最大,牛、羊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FMDV,并且牛对FMDV最易感发病,羊感染FMDV多呈隐性感染。FMD四季可发,冬、春季节常发,成年动物感染FMDV的病死率低于5%,幼畜约为20%~50%。
口部和蹄部有水疱病变为FMD的特征症状,不同的动物感染FMDV的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可能存在差异。
1.牛。牛FMD潜伏期一般为24~48小时,有时可达1周。病牛体温升高,鼻、口腔黏膜、齿龈等部位出现水疱,流涎增多,水疱破裂后体温正常,水疱部位形成红色糜烂面。同时,蹄冠和趾间红肿,出现水疱并很快破裂溃烂,FMD病牛表现跛行,病情严重的牛可见蹄匣脱落。
2.羊。羊感染FMDV的临床症状与牛相似,但也有些不同。羊感染FMDV的感染率低于牛,潜伏性约为1周。感染FMDV的羊口腔可出现弥漫性口腔炎,硬腭和舌面有水疱,但通常口腔病变不易发现,而蹄部症状明显。羔羊感染FMDV死亡率高。
3.猪。猪FMD的潜伏期为1~2天。感染初期病猪跛行明显,蹄冠和蹄叉等部分病变明显,发病初始阶段可见蹄局部发红、微热,随病程发展出现水疱,后破裂形成血性溃烂面,如有其他细菌性病原继发感染严重者可见蹄壳脱落。口腔黏膜和舌等部位也有水疱。
4.其他动物。与牛FMD症状相似,病变集中见于蹄和口。人感染FMDV通常表现症状较为温和,多为从事FMDV的研究人员和接触病畜的兽医和养殖工作人员。
除动物离开养殖场前需检疫,屠宰前也需进行检疫。此外,为监控饲养家畜FMD的发病情况,也应定期检测畜群FMDV病原以及抗体水平以制定合理的免疫计划以及发病处理上报等。当禽群发病动物临床症状符合典型症状,FMDV病原检测结果呈阳;疑似有疫情发生的畜群非结构蛋白抗体检测阳性;未免疫疫苗的畜群FMDV抗体阳性,以上3种情况基本判断畜群感染FMD。常见的检疫检测方法如下:
1.临床诊断。根据畜群中发病动物的临床表现、病情经过以及所处地区是否有FMD疫情等方面综合诊断是否为FMD。此外,应与牛恶性卡他热、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蓝舌病、传染性脓疱性皮炎等病注意区分,如FMD与牛恶性卡他热的区别在于后者常散发,且口鼻有糜烂但无水疱,常见眼角膜浑浊。
2.实验室诊断。可取水疱皮或水泡液置于50%甘油生理盐水,血清等样品送至实验室进行诊断,应注意送检样品的泡沫箱应添加冰袋(也可用冰冻瓶装水)运送,并将样品封口防止污染,尽快送至实验室检测。
病原学检测常用RT-PCR和荧光定量PCR检测,也可用于反向间接血凝试验。血清学检测方法有正向间接血凝试验、ELISA检测。
FMD无特效治疗药物,防治措施以预防为主。根据所处地区和临近地区FMDV的流行的血清型选择适合的疫苗进行普免,中国常用的疫苗为O型、A型口蹄疫灭活苗,O-亚洲I型灭活苗等。定期检测畜禽FMDV抗原抗体,接种疫苗畜群的定期监控FMDV的抗体水平以及畜群抗体阳性情况。经检疫发现有FMDV阳性的动物首先应隔离病畜,及时上报,扑杀、消毒,同群动物接种FMDV疫苗。对于未发生过FMD的畜群严格执行卫生防疫制度,定期打扫圈舍,清洗消毒用具,保证环境卫生洁净。加强FMD检疫,不从FMD流行或有FMD的养殖场引进病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