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红英
(湖北警官学院 侦查系,湖北 武汉43003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毒品问题死灰复燃,尤其是边境农村地区的吸贩毒现象一直是预防毒品犯罪工作的“瓶颈”[1]。近些年,随着城市禁毒宣传工作不断深入,打击力度不断增强,毒品犯罪防控成效明显。与此同时,由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带动了农村乡镇房地产的开发,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或乡镇定居、务工、上学,而农村偏远山区的人口密度正逐年减小,留守人口日益老龄化,山区大片土地荒芜,有的地方前期盲目招商留下的工业厂房逐渐荒废,不少涉毒人员为逃避打击潜入农村村组及乡镇。由于当前我国山区农村村组较为分散,而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建设缺乏长远规划,私搭乱建、杂乱无章,民房任意出租出售,致使管控难度增大,加之人员流动较大,极大降低了毒品犯罪分子的犯罪风险,他们利用经商、走亲访友做掩护从事贩毒活动,或假借以投资办厂等名义制毒,使得农村种植毒品原植物、化工制毒、吸贩毒等违法犯罪问题日渐突出,且形式越来越隐蔽。
为从源头禁绝毒品问题,每年春季我国农村派出所都会在田野、村庄巡查是否有种植毒品原植物的情况发生。2020年入春以来,山东省平邑县魏庄乡、四川省会理县、四川省自贡市、云南省曲靖市通泉镇等多地公安机关通报发现并铲除多处毒品原植物罂粟[2]。非法种植罂粟、大麻等毒品原植物在我国属于违法犯罪行为。我国《刑法》第351条规定,非法种植罂粟、大麻等毒品原植物的,一律强制铲除。其中非法种植500株以上即处以刑罚,并对量刑和处罚标准作了明确规定。这些年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禁毒工作力度都不断加强,禁毒宣传教育的覆盖面持续扩大,农村毒品原植物的种植数量和面积都大幅缩小,以零星种植为主,但并没有绝迹,主要表现为:
一是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的主体以老年人为主。每年春季鲜艳盛开的罂粟花朵特别引人注目,各地乡镇基层派出所每年都会在罂粟开花的季节展开例行检查,以发现毒品原植物的种植情况。从查处的结果来看,种植人员以老人为多,另外也有少数中年妇女。这些老人、中年妇女法律意识淡漠,他们或不知道种植的是毒品原植物,或者倚老卖老觉得种这些植物又不是拿去卖的,政府不会对他们进行处罚,所以有些老人年年种几十上百棵,一旦被发现了就铲除,没有被发现就可以收获。
二是种植地点主要位于村民的房屋后院、田边地角、低凹的荒草丛里、荒野林地里等较为隐蔽的地方。现如今,年轻力壮的农民更愿意外出务工,留下的劳力有限,致使不少农村田地荒芜,一到春天满山遍野杂草丛生,如果不是罂粟花开得格外鲜艳,想要发现其踪影还真是较为困难的事情。
三是种植的理由五花八门。执法人员询问当事人为什么种植罂粟时,各种理由显得愚昧又牵强:有的说身体有病,听说吃点罂粟青苗能治病;有的说听别人讲这个罂粟青苗炖肉吃后能提神;有的干脆耍赖说不知道从哪里刮风刮过来的。近几年来,一些地区村民种植罂粟的理由更令人咋舌,概括起来主要有:误信传言认为罂粟青苗是野菜能补充人体所需,将其青苗当菜吃或做酱菜;拿罂粟当调味品用于烹调,下面条、吃火锅增加食物香味;某些农村传闻认为罂粟苗可以入药治病,尤其可以治疗头痛、咳嗽等,一些农村老人有了头疼脑热、感冒咳嗽等症状,不去及时就医而是争相效仿吃罂粟;还有的相信罂粟果可以治疗鸡瘟,如北京通州一农村老太家养的鸡染了鸡瘟,听说吃罂粟果可以治疗,就拣了几个罂粟种子撒在地里,没想到开春后长竟长出了一大片罂粟苗;也有一些农村男性不知从哪里得到消息听说罂粟能促进性功能,于是以讹传讹,导致谣言被误以为真;还有把罂粟当花草种植的,如福建省莆田市秀屿东庄塘边村的张某在溪边发现了几株罂粟,花开的特别漂亮,于是他随手摘了几个罂粟果,把种子种在自家的蚕豆地里,不料第二年竟长出2000多株罂粟。
近几年来由于城市对毒品犯罪的防控和打击越来越严,一些犯罪团伙为了逃避打击将制毒窝点转移到偏远的农村地区,以承租荒地或以废弃的工厂和房屋创业办厂为名义圈地打围实施制毒,并拉拢本地人入伙,寻求地方保护。如2017年6月,湖北省沙洋县公安局经过半年的摸排和布控,成功捣毁一广东惠州籍团伙伙同荆门本地人设在曾集镇某村一农户家里的制毒窝点。警方发现该制毒团伙分工明确、组织严密,有专门负责看守、运输、购买、配备制毒器具的底层人员,有参与制造毒品的技术人员,有负责贩卖毒品的售毒人员,这些成员之间都是单线联系,核心信息互不打听,只有组织者和骨干成员把控整个制贩毒过程。2017年3月9日,河南、江苏等省公安机关联合侦破一起特大制造毒品案,该制毒工厂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歪子镇马渠湖村工业园区里一个废弃的厂房里,警方在该厂内缴获新型毒品甲卡西酮(俗称“丧尸药”)1451.4公斤、制毒原料约30吨。2018年10月,重庆市巫山县公安局捣毁一个位于渝陕鄂交界处偏远乡镇的一废弃农业开发公司内的制毒窝点,缴获制毒原材料1100余公斤、冰毒(甲基苯丙胺)半成品30余公斤、冰毒(甲基苯丙胺)成品5公斤[3]。这些制毒窝点都拉拢本地人设岗放哨,并通过人情、贿赂等方式阻止本地村民揭发和举报。相关调查发现有个很奇怪的现象,长期居住在本地极少外出打工的人员即使发现了问题也很少有主动举报或报案的,除非侵占或伤害了其本人土地、树木、庄稼、牲畜而没有赔偿的,换句话说,除非结怨已久或是引起公愤,如果及时给予了相应赔偿,他们一般是不会选择报警的。
由于我国农村地域广、人员分散,加上外出打工人员数量多,监管难度更大。尽管各地政府部门和公安机关常年对吸贩毒活动进行严厉打击和防控,同时各地乡镇和村委还设置了戒毒康复帮扶中心和禁毒工作站,并且每年还会开展专项活动组织人员到村落和山野检查毒品原植物的种植、制毒等异常情况,但毒品问题依然在农村地区蔓延,主要表现为:
一是以县城为中心辐射乡镇、村组,吸毒及毒品犯罪问题依然突出。有学者通过对2013年至2016年间我国西南地区农村吸毒情况的调研发现,农村吸毒问题普遍增长较快,一些乡镇村均出现吸毒问题,吸毒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4]。从人员分布上看,无论是外出务工人员还是本地留守人员染毒人数增长加快;从地理分布上看,以中心县城为原点向外辐射到乡镇、村落。有官方报道2017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共破获毒品刑事案件1852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468人,其中农村人员占一半以上,缴获各类毒品1080.11千克,当地彝区农村毒品犯罪形势严峻[5]。内蒙古自治区固阳县检察院公布2018年以来受理了多起农村地区毒品犯罪案件,涉及由咖啡因与苯甲酸钠混合而成的苯甲酸钠咖啡因(安钠咖)毒品[6],凸显出当地农村毒品犯罪屡禁不止的问题。2018年浙江省文成县报道全县共查处吸毒人员121人次,强制隔离戒毒40名,移诉毒品犯罪嫌疑人13名。截止2019年6月,湖北省浠水县通报近三年共破获涉毒案近50起,抓获涉毒犯罪嫌疑人100余人(其中包含农村吸贩毒人员),缴获海洛因、冰毒、麻果、K粉等毒品350余公斤,收缴毒资2000多万元。
二是农村吸毒和制贩毒人员以青壮年为主,独居老人贩毒案例也日益凸显。当前,随着人口大量流动、信息快捷传播等因素影响,农村社会传统的宗族管控和舆论制约作用日益衰弱,农村青壮年的吸毒行为治理面临新的挑战[7]。相关研究发现农村吸毒人员中青壮年占比较大,吸毒群体呈现低龄化趋势。农村的涉毒活动主要发生在娱乐场所,尤其是县城、乡镇内的酒吧、迪厅、歌厅、棋牌室等。一些农村青壮年人起初对毒品一无所知,贩毒分子先是以请客吃饭、喝酒、唱歌、打牌为诱饵拉人下水,邀请他们进入附近的娱乐场所。受邀者出于好奇三五成群欣然赴约,随后经贩毒分子怂恿和诱导吸食毒品。他们起初以为新型毒品不会有很强的成瘾性,自信偶尔吸食不会有事,慢慢染上毒瘾后便不能自拔。尤其对于青少年而言,其逆反心理较强,自控能力较弱。他们和父母沟通较少,但同龄伙伴之间的吸引力较强,加上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和县市、乡镇酒吧、迪厅的泛滥,以及少数不良成年人的错误示范,不少青少年在这种特定环境下,往往难以经受伙伴们的激将和诱惑,无视后果跟风染毒,导致成群结伙吸毒现象频发。另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尤其是外出打工的父母本着对孩子的亏欠,往往对他们每次提出的少量现金需求一般难以拒绝,这就为他们出入涉毒娱乐场所提供了经济保障,这种隐蔽的吸毒行为往往很难被发现,即使发现了也难以管教。有学者研究显示[8],我国农村地区绝大部分村民可通过禁毒宣传、电视网络等渠道了解吸毒的危害,或多或少也知道一些相关法律知识,但对于青少年来说,由于精神空虚、出于好奇与追求刺激等因素干扰,他们本身难以自律,再加上一些娱乐场所毒品泛滥,零星毒品交易非常隐蔽,吸毒行为往往很难被发现。不少青少年甚至形成了“吸毒不一定会被发现,发现了也不一定会抓人”的错误观念。一旦上瘾后,他们就很容易走上“以贩养吸”、参与制贩毒的犯罪道路。
最近几年,农村毒品案件中独居老人的涉毒行为较为引人关注。内蒙古自治区固阳县警方在2018年查获的贩卖安钠咖案例的整理过程中发现,贩卖毒品安钠咖的多是独居老年人。这类人员法律意识淡漠、侥幸心强,自身又没有一技之长,年轻时靠体力打零工吃饭,挣点钱也不会精打细算,今朝有酒今朝醉,烟酒不戒。到了老年体力不济,一点国家低保也不够其挥霍,于是便很容易被一些流动毒贩盯上发展成贩毒下线。
三是农村涉及的毒品类型除了传统毒品海洛因之外,还包括新型合成毒品冰毒、麻古,以及新精神活性物质K粉、甲卡西酮类等,特别是第三代毒品“蓝精灵”(氟硝西泮,为新列管的精神类药品,俗称“蓝精灵”,是治疗失眠的处方药,其危害是一代毒品的上千倍)也悄然出现在农村地区。公安机关在办案过程中发现,在农村滥用人数最多的“头号毒品”依然是冰毒,其次是麻古、K粉以及其他新精神活性物质。除了毒品违法犯罪人员,一般人对各类新型毒品特征及其上瘾行为特征了解不多,而制毒贩们不断翻新毒品的外在形状和色彩,更多的是制成糖果、巧克力、饼干等零食形状,不断迷惑那些易染人群。尤其是青少年,他们好奇心强、自制力差,对新型毒品的防范意识不足、警惕性差,特别容易因为好奇心、猎奇心等因素染上毒瘾,即使上瘾后,旁人包括其亲人也不会想到是毒品所致,这就给毒品防范带来更多困难和挑战。
当前不少地区农村禁毒工作难以向纵深开展,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禁毒工作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拥护往往是在与基层组织的接触中形成的,基层组织的能力不强,办事不力会直接影响到政策实施的效果。[9]部分县市级禁毒部门工作人员思想认识不深刻、责任心不强、业务不精,对乡镇禁毒工作疏于指导、支持不到位,下到基层的时间少之又少,即使下去也只是走走形式,没有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对辖区内的禁毒情况没有获得第一手资料;乡镇禁毒人员不够专业、业务不够熟练,不少人是一人身兼多职,没有时间和精力开展一对一帮扶摸底排查,因此对本地区吸毒人员的底数不清楚,情况掌握不全面,工作流于形式,统计停留于“造表、造数据”;另外,禁毒社工往往被借作他用,禁毒工作台账不规范现象也较为普遍[10]。
二是重点人员管理失控。对吸毒人员的信息采集和录入不及时、不完整,其联系电话、微信号、车辆信息、家属信息等采集不全面或没有采集;对相关人员更换手机号码等信息变动情况未及时跟进,尤其是对流动吸毒人员管控信息落实不到位;对人户分离情况没有深入核查,相关信息未及时更新;对落实吸毒人员定期尿检制度不细致,少数吸毒人员长期处于失联脱管状态。
在一些农村地区有一种不好的现象存在,只要是处理可能涉及违法犯罪的事情就一定全部推给公安机关。乡镇领导班子、村委会、基层党员干部除了应付常规工作任务外,对治安工作几乎置身事外,全部推给派出所。长此以往,一些基层党员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威信逐渐丧失,就连兄弟、妯娌、邻里吵架也要选择报警,并不是因为他们有多信服派出所民警,而是他们知道只要选择报警,警察就得来,警察来了就应该为他们解决好问题,如果任何一方不满意他们就投诉,只要投诉,领导就会重视,只要领导重视,问题就会解决,基层派出所被逼成了“万事通”。如笔者调研某地一乡镇发现,该镇辖72个村民委员会,1个街道居委会,678个村民小组,全镇户籍人口达10万多人,但辖区派出所正式民警只有10人,另有辅警11人。该所平均每天处理警务、非警务事务几十起,如吵架扯皮、打架斗殴、财物被盗、打牌赌博等,只要有人报警就得出警,再加上农村派出所改革后还得身兼交警队角色,负责维护当地交通管理,特别是节假日期间,大量人口返回农村,从交通管理到治安查处,派出所全员不休不眠都疲于应对,如此一来相关禁毒工作难免会顾此失彼。
村组禁毒工作站人手也不足,更缺乏能发动群众参与群防群治工作的人才,无法有效发挥基层宣传教育和监管帮扶作用。一些村委会以规避工作考核风险为目的,禁毒规范化建设标准不高,相关工作制度落实不到位,常态化与规范化执行力度不够,工作开展不细致,显得手忙脚乱、杂乱无序。如笔者调研某地紧靠镇中心的一个村落,分为10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600多人(其中中共党员不到30人),常年外出打工的有300多人,留守人口差不多占总人口数的一半,多为老人、妇女和未成年人。有高中文化程度的青壮年多半在外打工,大学生愿意留下来当村官的更是少之又少。由于去年前任村支书和会计因涉嫌犯罪被抓,该村委会近一年时间一直没有调整和补充干部,目前村委会只有年近花甲的村长和妇联主任主持工作。这样一个村委会再加上每个村民小组的组长也仅只够维持基本的日常事务,禁毒工作几乎只是挂个名。至于村民小组,很多小组希望能够推选一个年轻人当组长都难,其中一个50多人的村民小组,党员只有2人,年轻人都不愿留守在家,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村民小组长工资低,年收入不到2万元;二是工作琐碎、耗时费力,尤其是针对留守老人和妇女的工作不好做。
首先,禁毒法制宣传教育欠缺。政府基层组织必须保障群众信息传递渠道的畅通,做好对法律法规的解释和宣传工作,做好对群众思想的说服引导工作。[11]不少农村社区干部自身法律意识欠缺,做群众工作不主动、不深入、不细致。如笔者调研了某地一县城下辖的村组发现,如果不是因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几乎没有村民小组长会主动组建村民微信群,信息传递或许还是以前的老办法,这将会导致信息传输不通畅、不透明,人员管控不到位。如今手机网络是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信息的主要渠道来源,如果没有很好地利用手机这一重要信息平台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同时又不能多花时间走村串户普法宣讲,那么要想禁毒知识深入民心终将是痴人说梦。但因疫情建立起来的当地村组微信群却极少用来进行禁毒法制宣传教育,群里每天充斥着村民发的娱乐、广告资讯甚至是谣言信息,群主和村干部对一些明显涉嫌诈骗和传播谣言的信息也从不干预和阻止。这也就难怪不少村民对一些乡亲种植罂粟见怪不怪,认为人家种点“野菜”给自己吃,又不会故意给他人食用,更不会用它去制造毒品,为什么要阻止呢?正因为思想认识上的不足,所以就算明知有人偷偷种植,他们也不会去劝阻,更极少愿意向公安机关举报。据当地民警反映他们在铲除罂粟或处罚当事人时,一旁的村民不以为然,有的还替违法人员说情,认为民警小题大做。
其次,公安机关在查处涉毒案件时力度不够,教育效果不明显。一是对种植毒品原植物当事人的处罚过轻,民警往往会更多考虑涉事老人的年龄偏大、有些农村妇女爱胡搅蛮缠等因素,处置起来会很费时费力,所以往往以铲除罂粟植物和现场口头教育为主。这样一来,对当事人几乎起不到警戒作用,等民警一走或者来年开春他们还是会继续种植。二是对未成年人吸贩毒行为的查处和教育难,以及对病残吸毒人员收戒收治难。在农村确实有些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既缺位又失能,平时过于溺爱,一旦孩子行为出了问题不是粗暴打骂就是放弃不管向社会“甩锅”;而对于病残吸毒人员缺乏专门收治场所和特殊医疗机构,难以做到应收尽收。
从当前禁毒机构设置来看,我国设置了国家禁毒委员会,各省、市、县(市、区)也都成立了与之相对应的各级禁毒委员会,且其成员单位几乎囊括所有机构,充分说明禁毒工作是全社会的共同事务。但对于我国农村地区而言,一些县市对当地农村禁毒工作投入的人、财、物力有限,工作存在走过场现象,从某些乡镇和村委会禁毒工作站存在的业务不熟悉、消极应付等工作状态就可得到印证,这就使上级部门需掌握的实情和数据打了折扣。所以,县市级禁毒部门首先应落实责任制,对相关人员定岗定责,加强对农村禁毒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指导,把相关工作人员深入农村基层实地指导和督查以及辖区毒品防控情况纳入岗位考核,通过持续不断加强对吸毒人员的管控,倒逼其工作进度和工作效率提升。相同考核同样也适用于乡镇和村级基层干部。禁毒工作既是专门的业务工作,也是群防群治的群众工作,基层乡村干部责任重大。
一是提高村委会干部和村组长的工资待遇,积极发展党员。只有留住人才,才能巩固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增强村委会、村民小组群防群治的自治能力。当前越是偏远和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越是缺乏有能力、有才干的青年人才,不少村组已经面临“青黄不接”、人才断层的困境,工资待遇过低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人才难留,干部难选,也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展面临的难题,如果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缺乏“新鲜血液”补充,新农村建设将会后续乏力。因此,在政策上应向偏远地区农村倾斜,提高当地基层村干部的工资待遇,吸引外出务工的有志青年回乡兴业,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为农村禁毒奠定根基。鉴于近些年来毒品在农村的蔓延之势,建议在村组添加专职禁毒工作人员,以将其全部精力投入到农村禁毒工作中来。
二是加深对农村禁毒工作的认识。要让广大基层干部清楚禁毒不是政府部门和公安机关单方应对的事务,它需要全民的共同参与,充分发挥民众的自觉性,在农村唤起全体村民的自觉意识是其关键。要加强工作指导,督促基层工作人员熟悉业务,积极配合公安机关排查摸底、走访串门,深入实际以案说法宣传禁毒知识。我国农村社区主要以乡镇、村、组、户为单位,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在我国农村地区最先实施的就是封户封村。村镇干部一声令下,全体村民一律关门闭户、居家隔离,其行动达到前所未有的统一和高效,只要有人不服从大局,就会被全体村民抵制和排斥,充分体现了我国群防群治抗击疫情的效果。但回顾农村禁毒工作之所以举步维艰,主要原因就是农村基层堡垒作用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发挥,很多基层村干部在禁毒工作中没有弄清自身职责的重要性,所以相关禁毒宣传也只是依葫芦画瓢,做一些表面工作,毒品危害性宣讲不透彻,没有能够深入民心,导致不少村民都存在“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很多人觉得“别人吸毒关我啥事?”认为“谁家有人吸毒谁家自认倒霉”。可见当前农村禁毒宣传主要是从毒品对个人和家庭造成的危害来体现,而毒品对农村的生活环境、治安环境、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危害宣传不到位,没有让村民深刻感受到只要一人吸毒就有可能会祸害到村里每家每户的财产安全和人身安全,一个制毒窝点的存在必然会污染一大片农村土地,甚至可能祸害几代人。
三是要进一步加强村委会的基层防控作用。基层工作是直接面向群众的窗口,也是政府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是党和政府的政策得以贯彻实施的部门。[12]禁毒工作中村委会的基层防控作用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应充分发挥其毒品预防的前线作用。然而现实情况是,禁毒工作虽然跟基层组织密切关联,但基层村干部已经形成惯性思维,认为打击毒品违法犯罪活动是公安机关的事务,因而他们在涉毒人员、涉毒场所的排查、管控等方面不主动、不深入、不精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对农村基层工作的大考,通过这次疫情防控的成功经验证明我国农村战斗堡垒作用是非常坚实可靠的,如果镇政府、村委会把这种工作热情、工作态度、工作方法运用到禁毒工作中,层层推进、专人专项、层层负责,农村毒品蔓延问题一定会在人人参与的防控中得到有效遏制。
由于农村警力严重不足,在处理种植罂粟、吸贩毒等违法犯罪活动时,往往难以及时抽调警力巡查监管。因此,只有通过不断增强补充农村基层派出所警力,才能加强对重点人员的管控、对废弃工厂的巡查,才能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各村各户摸排走访、调研宣传,做到防微杜渐,并对发现的涉毒活动依法严厉惩处。在禁毒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的主导作用,营造严打毒品犯罪的氛围,督促和带动基层党员干部和村民群众积极主动参与防控。去年湖北某地一乡镇开展了从严打击违法驾驶机动车行动,对所有酒驾、醉驾、无证驾驶等违法及犯罪行为一律从严打击,绝不姑息,只用了两个月左右时间就彻底改变了村民的思维,既威慑了无视交通规则的驾驶人员,有效遏制了这类违法犯罪行为,又大幅提升了公安机关的执法权威。以前村民们总觉得在农村只要说个情、道个歉、罚点款,只要没撞死人,一般不会被抓,如今通过身边发生的真人真事被依法从严从重处罚的案例,使他们能清楚认识到以往少数人的胡搅蛮缠、撒泼斗狠在法律面前是行不通的。同理可见,严厉打击和从重处罚村民身边真实发生的各类涉毒违法犯罪活动,让村民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学习相关法律知识是增强其禁毒法律意识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加强对罂粟等毒品原植物和一些中草药植物等相关知识的科普,针对农村不同人群可运用不同手段和方法。对于青少年人群而言,可通过与微信、抖音等网络媒体平台合作,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平台传播优势,通过对毒品原植物和毒品种类进行文字、图片、视频介绍,广泛宣传吸毒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并温馨提示涉毒场所的特点和被引诱吸毒的各种方式等信息,使青少年自身及其家人提高警惕。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第一引擎’的作用,坚定不移推进‘智慧公安’建设”[13],同时利用网络媒体平台及时发布打击处理毒品犯罪案例的判决结果和视频资料,以增强对涉毒违法犯罪人员的震慑作用。对于老年人群而言,可动员和协调当地村组党员干部、当事人的配偶、子女、亲戚、朋友、邻居等展开一对一的普法宣传、帮扶教育活动,使他们能清楚认识到高龄并不是涉毒违法犯罪的“免罪金牌”。
禁毒部门应充分利用大数据做好相关人员和易制毒化工用品及易成瘾药品的监控和预警工作,进一步加强农村种毒、制毒防控工作。禁毒部门要不断完善禁毒大数据应用体系建设,贯通相关数据系统平台,即时掌握吸毒、制贩毒人员的行踪和动态。吸毒人员要精准掌控,制贩毒人员要及时预警,易制毒化工用品及易成瘾药品信息要及时发布。同时,上级禁毒部门要带领和指导基层社区、村组禁毒人员花时间、下气力排查隐性吸毒人员,严防这类人员脱离管控惹祸滋事、破坏治安秩序,以避免威胁和损害村民生命财产安全案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