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萍
(宁夏社会主义学院,宁夏 银川 750001)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时代背景与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它不仅为“十四五”制定了新的发展规划,而且为2035 年擘画出新的远景目标,是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相结合、统筹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衔接中长期与短期目标、凝聚党内外共识的重大战略部署。统一战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架的重要构成,是党的领导政治优势的重要体现。伴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开启实施,必然对统一战线工作产生深刻的影响,必然对统一战线工作提出许多新要求,也必将动员和激励包括广大统一战线成员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发挥重要作用。
“十四五” 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之间是 “基础”与“引领”的辩证关系。十九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引领地位,意味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这是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进一步,也是更高的目标要求。需要广泛凝心聚力,需要各方面勠力同心,这是统一战线适应时代发展、创新工作方式的必然要求。
认识清醒、目标清晰、任务明确是干好事业、干成事业的前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准和要求更高,责任和使命更重,规划《建议》明确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仅要求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1]而且还包括经济体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国家文化软实力、美丽中国的现代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统一战线一方面要清醒认识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挑战性。认识到脱贫攻坚的硬骨头啃完,全面小康的硬任务实现后,未来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更硬的任务还需要完成。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需要进一步解决。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所带来的困难,各方面的任务十分艰巨而繁重。
“十四五” 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命题,是中国共产党今后五年到十五年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重要依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十四五”时期新发展的大逻辑,这对于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意义重大。规划《建议》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12 个方面对“十四五”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重点任务进行了部署。今后,我们既要继续巩固扶贫托底成果,又要努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还要应对前进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突发事件、风险和变量,这些工作要求丰富的统战资源能最大限度地凝心聚力,实现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最广泛的团结,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政治定力。这一切必然对统一战线发挥独特优势、彰显统战活力,从而实现统一战线法宝作用与党和国家中心任务的有效对接、精准契合,为进一步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找准方位、选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提供重要的依据。
新发展阶段是对我国“十四五”时期发展方位的科学判断。这个阶段,质量问题已成为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的集中体现。正因为如此,规划《建议》在总论之后,把“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放在分论之首,把“坚持创新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3]放眼“十四五”乃至更长发展阶段,将是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的发展阶段;也是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改变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低端产业多高端产业少、资源型产业多高附加值产业少、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资本科技密集型产业少的状况的发展阶段[4]。在这个发展阶段,中国对人才的虹吸力将会不断增强,它对统一战线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激发党外知识分子、留学人员、民营企业的创新创造活力、提升整个科技创新的综合实力赋予了重要职责和主要抓手。统一战线一方面要引导民营企业家解决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问题,帮助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品牌价值,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深度挖掘技术人才、工匠人才的积极性,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另一方面要聚焦知识、聚焦人才,团结一大批高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的补齐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链条短板上的科技人才,发挥他们知识层次高、技术能力强的特点优势,引导他们在创新创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和文化高地,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上发挥更大作用。
十九届五中全会综合考虑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对我国发展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对统一战线工作提出的任务更重、责任更大、要求更高。
规划《建议》清晰地提出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中涉及经济、科技、工农业、文化、教育、生态环境、对外开放、百姓收入等各个方面。同时运用大量篇幅论述“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并在收入分配领域打出一套政策“组合拳”,包括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等,[5]对“十四五”时期人民的民生建设提出了重要要求和重大举措,这是包括广大统一战线成员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形成的一种共识。统一战线在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的角色中,应该是有担当的身体力行者、传播者。统一战线要紧扣百姓关切,针对广大统战成员的不同特点,充分发挥“大团结”“大联合” 的作用,对统一战线五大关系领域以及各方面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广的范畴、更多的渠道、更新的理念、更活的方式高度重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6]努力织密社会保障之网,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聚磅礴力量。
规划《建议》一个备受关注的亮点是要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经济韧性。新发展格局就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新发展格局中,国内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具有更高的适配性,国内供给和需求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让不断扩大的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成为国民经济循环的战略基点。[7]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立足强大国内市场和消费转型升级,以国内完整分工体系为依托,以生产、消费、分配、流通等多环节全面顺畅为核心要点,通过创新驱动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堵点和断点,构建“以内促外”的新竞争力。[8]需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以及消费和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更大程度地缩小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解决好公平公正发展问题和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等一系列问题。这为统一战线把数亿人之多的广大统战成员团结起来,汇聚各方力量内外统筹、破立结合,引导他们积极投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实践中,也为统一战线关注国内市场、关注科技、教育、人才和“三农”等领域,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推动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空间和舞台。
十九届五中全会将 “统筹发展和安全” 确定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则,首次出现了“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9]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将面临的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生物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会越来越多。只有增强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才能在遇到风险和危机时化险为夷、转危为机。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是全社会共同责任,需要包括统一战线在内的各方共同参与,在关键施策上出实招、在重点突破上下实功,才能在落地上见实效。统一战线要有高度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以协商民主凝聚强大正能量,充分调动各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对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找准切入点、结合点、着力点,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推动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工作科学化、精细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积极贡献。
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需要推进统一战线工作创新,通过健全和完善一系列制度建设达到凝心聚力的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保障。
“十四五”规划与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更好地发挥统一战线法宝作用,无疑是统战工作与时俱进的关键所在。规划《建议》结尾部分的“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健全规划机制,为规划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10]鲜明提出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与此同时,规划《建议》在“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从多个层次多个角度重点阐述了统一战线工作。对多党合作、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民族区域自治、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还强调了“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关系和谐,巩固和发展大团结大联合的局面。”[11]特别提出了“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稳定繁荣”“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等。这一切充分说明统一战线无论如何发展,都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凝聚各方力量服务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因此统一战线要认真对标“十四五”规划与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和主要任务和对统一战线的新要求,广泛凝聚共识,更好地把握发展机遇,在思想上不断增进新共识,在行动中不断扩大团结面,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促进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的大团结大联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减少阻力、增加助力、形成合力。
统战调研是提高统战工作水平的重要渠道。“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统一战线人才荟萃、智力密集,是重要智库和“外脑”,现代化征程中统战工作要着眼发挥广大党外人士视野开阔、专业扎实的优势,引导他们围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制定实施,围绕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产业发展、新发展格局等内容深入调查研究、分析评估,发挥好智库的“外脑”作用,让专业的人说专业的话,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一要聚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任务,紧扣“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这个根本,结合统一战线工作重心调研,为制定政策提供理论与实践创新依据。二要主动对标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在借鉴发达国家科学理念、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的同时,围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重大发展战略开展调研活动。三要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扩大内需、科技创新、安全发展等领域分析评估,提出一系列战略性、创新性举措的意见建议,推动解决好人心和力量问题。四要辩证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加强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研究谋划,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
规划《建议》对“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重点任务进行了部署。统一战线要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同时积极促进各阶层、各团体的相互认同与互相团结,凝聚起最广泛的力量服务“十四五”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重点任务。通过整合统战资源,运用多种方式团结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各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阶层,特别是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党外知识分子,以及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汇聚各阶层各领域的力量,积极参与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国内市场的提升,在深化改革、乡村振兴、区域发展、文化建设、绿色发展、对外开放、社会建设、安全发展、国防建设等重点领域上下实招。要借助社会力量,构筑统战工作的“务实”新形象,善用多种力量,实现多样化、多元化资源整合,将公众、企业和社会组织等相关主体的能动性开发和运用起来,集中更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促进收入、教育、就医、住房、健康、公共服务、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等多维指标的全面发展,把大统战工作格局落到实处。
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从战略和全局上作了规划和设计,明确提出到2035 年建成文化强国,这是党中央首次明确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中孕育而生的文化软实力,对内凝聚合力,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对外向世界展示了独特的大国形象,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说,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现。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统一战线要聚焦重点、主动担当,一方面,要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通过提升文化软实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使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注重意识形态在文化软实力中的极端重要性,切实找准凝聚民族合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切入点,搭建促进各民族沟通的文化桥梁,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促进各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才能凝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