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研究

2020-01-16 13:20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中华民族培育

刘 恋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6)

民族精神教育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和前进方向息息相关,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不仅是学生思想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还将增强少数民族青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凝聚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庞大的人才资源。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世界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如何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

一、新媒体的含义与特点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博客、桌面视窗等。[1]相对于报刊、广播、出版、影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伴随着新媒体的诞生,媒介传播的形态就呈现出巨大的变革性,比如手机阅读、室外巨幅液晶屏等,都是将传统纸质媒体的展现内容嫁接到新的传播领域。这种变化包含以下几个技术元素:首先,大量传统媒体加入到新媒体的阵营,这一改变主要呈现为媒体的技术变革,内容存储以及传播全部数字化,极大提升了传播效率。其次,媒介形态日益多样化,网络电视、网络广播、电子阅读器等均将传统媒体的内容移植到了新的媒介平台上。[2]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表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一)传播方式双向化

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方式是单向的、线性的、不可选择的;新媒体传播方式是双向的,每个受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样也是信息的传播者,进而互动性强,传播效果明显。

(二)传播行为个性化

每一个人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个人见解,传播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体现出鲜明的个性化色彩。

(三)内容形式多样化

传播内容多元化,形式立体化,信息不仅包括文字、图片,还能传播声音和视频,信息容量有了极大的提升。

(四)数据传输超时空性

新媒体利用密集的通信卫星和遍及世界的无线网络传输数据,脱离了传统网络和国家、地理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与世界各地开展即时通讯。

二、新媒体背景下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的机遇和挑战

新媒体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吸引着对新生事物充满渴求的大学生群体。但是新媒体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既起到了积极的教育辅助作用,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一)机遇

一方面,新媒体技术拓宽了获取学习资源的渠道。民族精神是在历史中沉淀和凝练发展起来的,是民族心理特征、文化观念和思想情感的综合反映。借助新媒体,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形式更加丰满和生动,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在线网络教学,课堂学习更加生动、更有活力,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丰富的内涵融入到活泼多样的形式之中。新媒体承担了“隐性” 教育者的角色,把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与当代中国的价值体系、道德规范和时代精神蕴含在看似中立的信息形态之中,在与个体交换信息和能量时进行教育和引导。新媒体如同一个资源丰富的开放式百科全书,民族精神的培育可以利用网络拓展存储空间,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快捷、方便、全面、 生动的在新媒体上获取各类知识和信息,极大地扩展和丰富民族精神的内容和来源。

另一方面,新媒体技术能够提供丰富及时的信息。中华民族精神从萌芽到发展到成熟,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总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总是与一定的时代脉搏相连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精神培育时,要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潮流,唱响时代精神。新媒体以其速度快和覆盖面广等优势为优秀民族精神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提供良好平台;坐而观天下,阅览汇聚的世界信息,有利于培育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精神意识;新媒体技术搭建的互动平台有助于塑造学生责任意识和民主观念。

(二)挑战

一方面,新媒体背景下各类信息良莠不齐,不良信息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不可避免。各种文化思潮特别是西方的腐朽、没落,甚至是反动的文化思潮很快地传播到我国,中华民族精神培育面临着异质文化和“信息碎片”潮水般的冲击和激荡。少数民族大学生也毫不例外地会受到信息化网络化的影响,成为网络世界的一员。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异常多,获取的信息量也非常大,其中一些信息是对他们进行中华民族精神培育起着消解作用的。信息化时代信息来源的扁平化、多维化、瞬时化,要求我们必须注意信息的过滤与筛选,尤其是那些来自海外敌对势力的信息,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可谓是非常有害。如果不加控制,任其由少数民族大学生取舍,可以说贻害无穷。这是因为,大学生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其生理虽然已经成熟,但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民族观、祖国观和宗教观却并未成型,可塑性非常强,有着多种发展可能。所以,在信息化浪潮波涛汹涌的条件下,面对现代大众传媒一日千里的发展速度,如果忽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现代化手段,不采取一些信息技术措施对相关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忽视对信息化碎片的社会导向,必然会带来消极影响。

另一方面,民族精神体现了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激励着民族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是民族的“魂”。民族精神的弘扬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指明了方向。但现实中,人们往往将民族精神教育与枯燥、说教、空洞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在新媒体带来的集体的网络盛宴,大学生包括少数民族大学生越来越乐于沉迷在虚拟的网络生活状态之中,被网络游戏、虚拟社交等亚文化所吸引,注重个性表达却更加自闭于网络,重视自主选择但选择内容更加单一化,对主流文化、意识形态领域淡漠。由于网络空间的隐蔽性、开放性和虚拟性,大学生在宣泄情绪时容易失控,人身攻击、人肉搜索等有违道德、触犯法律的现象并不少见;网络文化还可能被敌对势力利用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传播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新媒体背景下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的原则

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必须坚持正确的原则。根据当今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新变化,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培育自身的特点,要坚持方向性原则、以人为本原则、时代性原则。

(一)必须坚持方向性原则

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必须观照中国基本国情,联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地区的实际,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树立“四个自信”,确保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正确方向。

(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是核心原则和重点原则。以人为本是贯穿于人的世界的一个根本原则,它要求不从抽象的人出发,而要从现实的人出发。少数民族大学生有着追求自身利益满足、追求自身主体性发挥、追求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就必须将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人,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需求,以自身全面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注重个体发展的差异,因材施教,注重开发个体的潜能,从而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

(三)必须坚持时代性原则

时代性原则增添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张力。坚持时代性原则,就是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培育时,要结合代坐标维度,大力推进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时代化,主要是在培育内容、方式、载体上进行不断创新,[3]注入体现时代特色的新内容,充分借助网络信息化手段,拓宽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渠道,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

四、新媒体背景下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有效路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原则。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4]推进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培育,要善于利用大学校园的主阵地,重视课堂教育、建设校园文化、增强社会实践和拓展教育新渠道,这样才能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有效性。

(一)重视课堂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有效形式,承担着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责任。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完善充实课程的讲授内容,将中华民族精神注入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同时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关注时代的重大事件。中华民族有着博大精深、底蕴无穷的民族精神,在重大事件特别是灾难性事件中是迎难而上、遇挫弥坚的力量源泉。2008 年冰灾、“5﹒12”汶川大地震、2020 年抗击新冠疫情,不断验证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这些生动的呈现正是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培育的最佳教材。教学不仅仅是授业解惑,还要注重传道,这个“道”就是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的中华民族精神。还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慕课、翻转课堂等多种新授课手段,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宣传中华民族在人类进步过程中作出的伟大贡献,介绍近年来我国在经济、文化、科技、民生等方面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

(二)建设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以及学生特有的思维特征、行为特征和方式。创建优良的校园文化,发挥其树人育人、润物细无声的平台作用,使学生逐渐受到中华民族精神的教化和影响。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谋划,要提炼萃取科学的办学理念,设计特点鲜明的视觉形象,实现校园文化的特色化和功能化。高校要把校园文化工程建造摆在突出位置,借助校内新闻传媒和社团活动的阵地,开展宣教活动和文化活动,在此过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一要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组织各类诵读中华典籍作品的竞赛,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具象化感受中华民族精神千古传承的精髓;二要利用“一二·九”“九·一八”“五四”等重大纪念日,开展活动,鼓舞士气,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三要实施“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邀请乐团演奏红色经典乐曲,或者请文学、美术、雕塑、音乐等各行业专家开设讲座,营造高雅的教育环境。通过这些活动,使他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民族的思想、观念和先进文化的熏陶。

(三)增强社会实践

要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有效性,单靠课堂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是不够的,还必须借助国家、社会、学校与其积极互动,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搭建丰富的活动平台,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以真实经历体悟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精神,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组织少数民族大学生深入社区、乡村,通过文艺汇演、图片海报、彩绘读本等生动形式,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获得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切体验。充分让学生接触社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切身体会近年来祖国在多个领域所创造的伟大成就,就是最好的被教育和感化的过程。建立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实践基地,基地应该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突出教化作用,与课堂教育两翼齐飞,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充分领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5]体验蕴涵其中的民族精神。

(四)拓展教育新渠道

新媒体背景下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需要避免新媒体所产生的消极作用,充分运用新媒体的积极作用,以新媒体为平台,建构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新途径。优化校园网的内容,开发相关APP 或建立公众号,创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信息学习环境,掌握网上教育主动权,培育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宣传舆论氛围。提升教师的新媒体技术素养,培养一批兼备信息知识的辅导员队伍,加强与少数民族大学生沟通交流,及时答疑。通过技术手段屏蔽网络上的有害信息,将互联网建设成为传播正能量的坚强阵地。加强对其他新媒体的监督与管理,随时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动向,将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与新媒体相结合,发挥其积极的辅助作用,从而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意识。

新媒体背景下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精神,任重而道远,需要整体谋划,持之以恒地开展,广泛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和国家认同的思想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中华民族培育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