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统战思维论析

2020-01-16 13:20盛明科陈廷栋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战略思维大局理政

盛明科 陈廷栋

(湘潭大学,湖南 湘潭 411105)

思维方法是实践主体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活动的意识行为方式,是谋划、决策和推进工作的着眼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体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内在必然的方法论要求,在其谋划、决策、推动工作过程中集中彰显出系统、科学、鲜明的思维特征。目前,学界关于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思维方法研究较多,有学者集中概括了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哲学思维特征[1],有学者阐释了其治国理政思想的创新思维、系统思维、法治思维等特点[2-4],还有学者系统阐述了其治国理政思想的辩证思维、历史思维、底线思维、战略思维和创新思维[5]。将思维方法问题作为准确把握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哲学命题,是理解治国理政实践不断赢取新成就的思想源泉,有助于更加全面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新时期要深入准确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中的统战思维,并在纵向历时性脉络和横向共时性议题中论析统战思维的方法论特征,有助于深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逻辑和特征。

一、战略思维:谋划运用“ 大统战” 战略布局,厚植治党治国新根基

战略思维是习近平总书记统战思维的鲜明特征,蕴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所必须关注、回答和解决的长远性和根本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一大显著特征,是将“大统战”思维应用于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贯穿于党和国家发展事业的顶层战略布局和谋划,体现出高度的战略性思维。战略思维强调统揽全局、通盘考虑并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注重发展的全局性、前瞻性和整体性。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以来,有关“战略”“方向”“长远”“全局”等关键词在讲话中高频出现,充分展示出他的战略眼光和施政智慧。他时常强调:“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问题,战略思维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责任。”[6]从政党和国家发展史看,战略思维或观念让中国共产党敢于面对和战胜一次次艰难险阻,采取智慧方式化解为宜,让国家在一次次重要历史关头做出科学理性的判断,实现由战略层面到具体领域不断书写新的成绩。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领会和把握新时代统战工作的发展规律和时代特征,将战略思维深度嵌入治国理政的各项方案和行动领域,实现了由局部体制机制调适思维向整体 “大统战” 战略思维的巨大转变,为我国各项改革发展事业的纵深推进提供了方向和路径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战略思维集中体现和来源于“大统战”思维,构成推动战略理论和战略实践不断融合、创新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战略认知、战略谋划和战略意义三个维度论析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思维,能够深刻理解其在治国理政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一是在战略认知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时常强调:“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问题。”[7]全党必须要把统战工作放到党和国家发展大局高度上统筹考虑。统一战线工作是治国理政实践的重要内容,构成运用和检验战略思维的基本实践场域。这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花大心思、下大力气解决好的重大战略问题。[8]二是在战略谋划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大统战”的战略布局。在过去较长一段时期里,由于缺乏对统战工作的系统性战略谋划,统战工作各个领域间的协同性有待提升,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严重制约了统战工作效能的发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精准分析统战工作存在的问题,在治国理政实践中贯彻“大统战”战略布局,有效改善了统战工作现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全国统战会议升级为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他亲自主持并对未来统战工作的开展做出了详尽规划,在管长远管全局管方向的重要议题领域,集中力量进行系统谋划,出台了一系列战略性方针、政策和文件。一系列举措表明统战工作已经成为我国战略谋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战略谋划是统战思维充分运用于治国理政实践的必然选择。三是在战略意义方面,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在改革发展的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战略思维以及统一战线的战略意义,他创造性地提出统一战线 “三个重要法宝” 的新论断。[9]这一新论断深刻阐明了统一战线的战略思维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中的重大意义。

承前所述,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战略思维成为党和国家战略总体布局和事业发展的思想法宝,对于统战事业的具体谋划和发展起到十分鲜明的作用,让新时期国家建设始终置于战略思考的基础之上。回顾和梳理过去党和国家的宏观性全局性战略性的目标、建制和举措,把握不同历史阶段施政策略和手段,实质是在于检视和探析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战略思维在党的方针和国家战略等方面不断容变中的逻辑理路,即回顾和挖掘战略思维协调、整合和优化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全局性和长远性的发展过程,从中凝练出战略思维之于治国理政各方面实践的深刻意蕴。从战略认知、战略谋划和战略意义三个维度,把握战略思维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统战思维实践中的具体呈现和应用,内在地要求党紧跟时代性的发展要求要保持战略思维,不断解决新问题和克服新挑战。

二、大局思维:着力推进新型“ 五大关系”,构建发展全方位格局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大局思维是习近平总书记统战思维的本质属性,旨在坚持统战工作服务于治国理政的发展大局,推进构建发展全方位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大局思维强调“外部服从中心的思想”,即坚持和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深化统战工作服务、服从和维护党的全面领导这一本质的价值认同,集中主要力量化解统战工作的各类矛盾和困局,统筹推进改革发展的全方位、各领域工作。具体而言,一方面,要筑牢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本质认同的大局思维。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必须掌握规律、坚持原则、讲究方法,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10]另一方面,要明确对人民群众终极关怀的大局思维。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一以贯之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1]要将人民群众的切实需要和期盼作为工作的大局,围绕这一大局有序推进各层面各阶段的工作,形成大局思维的合力态势。最后,要保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方位各领域筹划的大局思维。新时代国家建设的总目标、总任务、战略布局等基本问题,无不运用和体现了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大局思维,大局思维着眼于重点和核心,指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终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注重大局思维,强调以大局思维来思考谋划和推进新时期的统战工作,形成了鲜明的治国理政特色。在统战工作中,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大局思维集中体现为,着力推进新型“五大关系”,构建全方位发展格局。一方面,大局思维是服务于统战工作的方法论,构建起习近平总书记的统战思维体系。一是政党关系构建方面,他指出,要不断加强各民主党派在新时期的政治把握、参政议政、组织领导、合作共事、解决自身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建设。总书记对新时期的政党关系发展充满信心,认为多党合作舞台广阔、大有可为。二是民族关系建设方面,他认为,要遵守一体多元的价值导向,促进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民族关系;三是宗教关系处理方面,他指出,要推进宗教中国化与宗教工作法治化的进程,从而打造积极健康的宗教关系;四是阶层关系处理方面,他强调,要整合各阶层的多元利益诉求,引导形成共创发展奋斗成就、共担社会责任、共享发展成果的良好风尚;五是海内外同胞关系处理方面,他指出,我们党要把海外侨胞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支重要力量,要将其紧密团结起来。另一方面,大局思维是推进事业总体发展的先决条件,大局观念能够指导构建发展的全方位格局,抓住发展重点和方向。推进新型“五大关系”与新时期的改革发展事业大局息息相关。换句话说,习近平总书记将统战工作的大局思维融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诸多领域,让推进新型“五大关系”成为实施治国理政的鲜明大局方略,让各项统战工作服务和服从于社会主义发展建设大局。

新时期如何推进统战事业的新发展,如何发挥大局思维在统战工作的实质作用,推动国家治理理论和实践不断开创新的篇章。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牢固树立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做到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关于大局思维如何具体作用于国家治理的诸多事务,需把握好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大局思维要求我们认识大局。统战大局既秉持根本性、决定性和方向性的特征,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历史轨迹中,又呈现出相对稳定性。迈入新时代的统战工作大局定位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施,从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征程。这要求统战工作须与国家顶层战略的要求相适应,将实现大局利益和维护大局发展视为统战工作的基本遵循。其次,大局思维要求我们服从大局。一切统战工作都必须遵循服从党和国家发展大局的原则。一般而言,统战的大局意识体现为高瞻远瞩的政治卓见和开阔包容的政治襟怀,要求统战工作时刻要以维护和实现大局利益为标尺。最后,大局思维要求我们服务大局。仅有认识大局、服从大局是不够的,统战工作还必须坚决服务大局。习近平总书记将大局思维融入到治国理政的各项内容,体现为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和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建设,以及新型“五大关系”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建设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统一战线在治国理政中的法宝作用愈发凸显。

三、团结思维:寻找“ 最大公约数” 画出“ 最大同心圆”,推进伟大复兴中国梦

团结思维是习近平总书记统战思维的基础保障,实质在于寻求和保持党和国家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治国理政动员和争取最大范围和最大程度的力量支持。邓小平曾在统一战线的论述中明确指出:“统战工作就是要广泛地团结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社会各阶层人民,凡是可以团结、可以争取的都要加以团结和争取。”[12]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13]因而,要用团结思维努力把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起来,在团结中实现各方面事业的建设。历史和实践证明,弱小的组织都是从慢慢团结开始,逐步发展壮大,形成有战斗力和力量庞大的政党。这充分表明,新时期的统战工作仍然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坚持广泛团结的思想认识和基本原则,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全新的动力和活力。

从实践层面看,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团结思维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明确团结的根本要求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最坚实的圆心。坚持中国共产党在各项事业中的领导地位,是推进各项方针政策顺利实施、保障人民当家做主、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根本政治保证。只有坚守党的领导这一圆心,统战工作才能确保治国理政中“同心圆”目标的有效实现。二是明确团结的重点在于坚持“大团结大联合”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要不断巩固思想政治基础,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包容差异。”[14]只有画好同心圆,扎实开展群众工作,夯实广泛的群众基础,才能赢得新的伟大斗争的胜利。三是紧抓团结的关键在于积极主动开展广泛的 “联谊交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统一战线工作做得好不好,要看交到的朋友多不多、合格不合格、够不够铁。”[15]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展“联谊交友”要着重处理好“质”与“量”的关系。要坚持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以教育引导为主线,把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16]此外,还要坚持原则性、纪律性与规矩性,不能将党外人士视为个人的私人资源,而应将其发展为支持党和国家改革发展事业的真心朋友,实现真正意义的大团结大联合。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型,催生的多元化利益追求和多样化资源配置引发了社会思想观念的冲突,引致部分群众对社会转型的不满情绪。再者,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社会阶层出现固化的利益格局,造成部分普通劳动者心理失衡,导致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发展稳定的问题不断浮现。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善于以最大公约数的思想方法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聚合众力、融合众智。”[17]首先,树立“求同存异”的统战思维,科学正确对待和处理群众多元诉求。辩证分析各主体的矛盾和利益冲突,大力推动包容互信和合作参与在社会治理中的广泛运用,夯实团结基础,凝聚团结力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其次,采用“平等协商”的统战方式,推动各方利益诉求达成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点。”协商民主有力发挥了统战工作扩大参与、兼容并蓄、集思广益的实效,让利益诉求、政策建议和参政能力得到充分展现,也让人民群众达成民主共识。最后,运用“联系交友”的统战方法,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团结关系。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从而解决了中国革命中的最主要的同盟军问题。[18]无产阶级成为革命的领导力量后,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19]正如毛泽东所说:“党的团结的利益高于一切,因此应当把维护和巩固党的团结作为指导自己言论和行动的标准。”[20]时至今日,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解决了团结全民族最大多数人共同奋斗的革命统一战线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党和人民事业凝聚了一支最广大的同盟军。”[21]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对 “在新时代需要怎样的团结以及如何进一步开展团结” 的时代命题具有科学判断和系统思考,团结思维才得以深入到社会各领域。历史与实践证明,唯有着力发扬团结思维,社会最广泛最积极的力量才能有力调动、有效聚集,“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同心圆”也才能得以实现。

四、和合思维:倡议“ 一带一路” 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未来新合作

和合思维是习近平总书记统战思维的内在要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强调统战工作饱含“和而不同”的价值追求,对中国历史发展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质而言,统一战线是一个“同”与“异”的融合体,是多种社会政治力量为实现共同目标而组成的政治联盟。由于各种政治联盟在利益构成、行动目标、体制环境等方面的迥异,使得联盟的利益结构和行为方式的表达亦有所不同。为寻求各类政治联盟在人类发展的诸多议题上保持最大程度的默契和合作,推动联盟在世界范围内应对和处理不断产生的新矛盾新挑战新问题,世界各国相继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尤为明显的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和合思维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得到充分运用,顺应了全球不断演变和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有力应对和处理复杂的国际关系,引领创造世界未来新合作和新发展。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要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对外开放和合作发展的精神实质就在于运用和合思维推进国际交流与互信。国际范围内的统战思维,集中体现为用和合思维来彰显统战工作的国际价值和深远意义,指向各国在“和”与“合”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交流与互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就国际大局而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和合思维集中围绕在两个领域。一方面,在双向、周边以及新型国家关系的处理上,坚持践行“一带一路”的方针政策。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旨在促进各国交往,共建利益、命运与责任相融合的交往原则,为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更大合作贡献力量。顾名思义,“一带一路”不仅是一条经济发展之路,更是一条国际大统战之路,造福于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合作架构。”[22]“一带一路”合作倡议聚焦国内发展需要和满足国际合作的时代要求,构成极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际统一战线的系统集成。另一方面,立足全球视野,倡导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3]面对全球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发展而产生的各类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都必须在国际框架内行动。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进一步提及:“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着博大无穷的中国智慧,充分彰显了和合思维,表现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卓越眼光。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性贫困和全球治理赤字等诸多世界性难题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 提供了有益的实践尝试和经验补给。所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实现国与国之间发展的高度关联性为基本遵循,这不仅是对当前全球化挑战的积极应对之举,更是维护全球发展稳定和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重要路径。具体地说,“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各国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应兼顾别国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要兼顾别国的发展,进而促使每个国家在其发展进程中都能同其他国家的发展产生和保持联动效应,造就共同体的共生共存共赢格局。

概言之,无论是“一带一路”倡议,抑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均是和合思维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实践中的外化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统战思维实现了由国内融合发展视野向国际合作共赢视野的伟大转变,由局部利益驱动型的合作思维向人类价值驱动型的和合思维的伟大转变,为人类共同发展创造了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以推动实现各国共同利益为核心目标,以和合思维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维方式,推动了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外交理念与实践的发展,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和智慧,在很大程度上助力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新变革。

猜你喜欢
战略思维大局理政
胸怀大局
学党史和把握政治大局
运用财务战略思维提升医院财务管理效力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怎样打造新时代治国理政新平台——以仙居为例,四问当前县级媒体融合发展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战略思维
运用财务战略思维提升医院财务管理效力
中国战略思维谋的是百年大计(纵横)
신시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