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创新思想的哲学研究

2020-01-16 13:20刘红玉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群众精神时代

刘红玉 叶 玲

(湖南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2)

习近平文化创新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从文化创新的本质论、系统论、主体论、价值论、向度论层面深入探讨习近平的“文化创新”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文化创新本质论

什么是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无产阶级文化创新就是革命与民族形式相结合。马克思曾说,人类的历史建立在自己辛勤劳动的基础上,它们是在对过往历史的继承和发展中创造的,而不是自己臆想出来的。[1]也就是说,要在吸收、改造旧的物质生产力和精神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创造革命与民族形式紧密结合的新生产力和新文化。列宁指出,无产阶级文化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所谓的无产阶级文化专家杜撰出来的,而是人类在合乎规律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2]创造出新的东西是目的,但必须坚持批判继承,改造吸收。

习近平总书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创新思想,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思想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他指出:对待包括传统美德在内的传统文化,要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革故鼎新,竭力让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文化相融通;[3]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强调努力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善于提炼具有标识性的概念,打造易于被国际社会所领会和接受的新范畴、新概念、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阐释好中国特色;[4]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要在把握好“本来”和“外来”两种资源的基础上,依据我国实际,在实践中推出具有独创性、原创性和主体性的创新理论成果;文艺创新是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创造彰显中华文化精髓、传扬中国当代价值观念,又与世界进步潮流相符的优秀作品,要努力使我国文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创新的本质内涵在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根据时代特点和要求,把那些仍然具有借鉴意义的涵义与古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使其具有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为其注入生机与活力;根据时代的新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和完善,扩大其影响力,增强其感召力。

二、文化创新系统论

文化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文化思想和精神、文化形态和载体、文化传播和宣传教育等工作应有机衔接、同步发力。文化思想和精神是必要前提,文化形态和载体是可靠手段,文化传播和宣传教育是基本目标。

文化思想、精神和形态、载体相辅相成。对于文化来讲,思想和精神是灵魂,一切表达一定思想和精神的形态和载体都只是一种表达形式。离开了一定的文化思想和精神,琳琅满目的表达方式就会显得苍白无力。文化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将反映时代精神作为神圣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思想精神的指向灯。文化形态的生成与载体的发掘要始终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核心要义。[6]另一方面,思想和精神的展现同样也离不开适当的形态和载体。文化思想和精神要以引领时代风尚为先,文化形态和载体也要跟得上时代脚步。目前,社会上观念碰撞、思想活跃,互联网等新媒介、信息化技术与日俱进,审时度势,创新形态和载体,改进方式和方法,是时代所需,也是使思想和精神文化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良策。[7]

文化思想、精神和传播、宣传教育要良性互动。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文化传播和宣传教育越来越成为一项重要工作,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宣传党中央重大决策、反映人民群众呼声。要增强时效性和针对性,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要把握时机、找准节奏,讲求策略,增强中国精神与思想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能力,提升国际话语权,用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同时,宣传教育要在从思想理论层面搞清楚了重大问题的基础上进行。[8]

文化形态、载体与传播、宣传教育需互相借力。文化形态包括文本、影音、信息化等非实物形态,也包括文物古迹等实物形态,如一部小说、一幅画、一桩秦俑都能成为文化传播与宣传的载体。不论何种形态与载体,都承载着悠久的历史,积淀着深厚的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说:“对待不同文明,不能只满足于欣赏它们产生的精美物件,更应该去领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不能只满足于领略它们对以往人们生活的艺术表现,更应该让其中蕴藏的精神鲜活起来”,[9]文化要不断发扬光大,丰富其内涵。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增强运用新媒体宣传教育的能力,让互联网成为文化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新途径、新渠道。

新时代,文化形态和载体不断创新,文化传播和宣传教育的主阵地随之转移,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不能丢。要避免文化创新中的“孤岛”现象,加快建立健全各部分、各方面、各环节有机互动、协同高效的文化创新体系。

三、文化创新主体论

就一般意义而言,不同创新活动都有特殊的主体。文化创新的主体自然是知识分子,新闻、教育、文艺等工作者。习近平总书记关注到了文化创新主体的特殊性,但更加强调文化创新主体的普遍性。“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10]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新闻、教育、文艺等工作者,归根到底都是人民的一分子。习近平总书记从文化创新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论证文化创新的主体是人民,强调文化创新需要人民,人民需要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需要人民。首先,一切文化方面的创新,归根结底都来源于人民。[11]倘若离开了人民群众,文化创新将沦为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存在着丰富的文化创新原料,人民群众的生活是所有文化创新源源不断的材料来源。因此,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只有立足时代,以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心声为导向,从人民群众的问题和实际入手,文化发展才能得风气之先,有所突破,有所建树。

其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文化创新的力量源泉。一开始就要把文化创新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尊重和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将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12]文化创新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积累,文化创新过程中每个新作品、新理论的产生,文化创新每一方面经验的创造,全部来自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与智慧。

再次,要使人民成为文艺审美的鉴赏者[13],要真正让人民来评判我们的文化创新工作。文化创新的水平和成效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群众来验收。好的文化作品一定是经得起人民检验的。钱学森同志曾经说过,身为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人民对我们一生所做的工作表示满意才称得上是最高奖赏。[14]

人民需要文化创新。随着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精神文化的品味、质量、风格等需求也越来越高。要使人民群众日渐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得到满足,必须加强文化建设,巩固社会精神文化财富。[15]文化各领域应紧跟时代发展、掌握人民需求,以生动的表达、充沛的热情,生产创作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道的优秀作品,使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迈上新台阶。

四、文化创新价值论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16]文化创新是国家强盛、民族发展的强力支撑。[17]文化创新的功能和价值总是会融入经济、政治、社会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文化创新从根本上讲由经济所决定,经济为文化创新提供物质基础。同时,文化创新对经济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一切经济活动都需要文化创新作支撑。文化创新将深厚的人文价值赋予经济,从质上把人的经济活动与动物的求生行为区分开来;文化创新使经济活动具有更强的竞争力,通过提升劳动力素质,拓展劳动客体的广度和深度,大幅增加劳动财富;文化创新促使经济发展具备更高的组织效能,推动社会主体之间的交流,促进社会凝聚力的生成。[18]

文化创新是政治的导航灯。文化创新和政治制度、政治体制等都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政治会对文化创新产生影响,文化创新是对政治的反映并服务于政治。但文化发展并非与政治亦步亦趋,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有其发展的独特规律。文化创新往往具有超前性与预见性,对政治具有导向和引领作用。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就十分重视文化创新对政治文明的指导作用。他认为俄国文化创新水平的落后已经影响了苏维埃政权优越性和先进性的展现,必须“吸引劳动居民积极参加教育事业;苏维埃政权从各方面帮助工人和劳动农民自学自修;开展最广泛的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工作”。[19]这一系列文化方面的措施推动了人民民主国家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习近平总书记认可文化创新对政治文明的指导,强调文化创新对于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而言,具备十分显著的引领与向导功能。[20]

文化创新是社会和谐的粘合剂。文化创新首先是养人心智、育人情操的事业。[21]文化即“人化”,人类创造文化,开展文化创新,反过来文化创新自当哺育人类。社会文化环境会潜移默化影响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正如中华民族的 “和合”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巧妙转化为“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这种民族文化理念对中华儿女产生同化作用。文化创新会推动人们释放出维系社会、民族的巨大力量,激发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因此,要调和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就必须倚靠文化的教化、激励、熏陶作用,并且要使文化的凝聚、润滑、整合作用得到充分发挥。[22]文化创新育和谐,文化创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和必然要求。[23]

五、文化创新向度论

文化创新的目标和努力方向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人民抒情抒怀,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化创新要反映时代之精神。任何时代都有其时代文化,任何时代都有其时代精神。每个时代的文化,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写照,都被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任何时代的文化创新,只有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与国家和民族休戚与共,才能书写掷地有声的篇章,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响。反映时代是文化创新的使命。因此,文化创新必须牢牢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承担时代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24]

文化创新要把人民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不仅是文化创新的主体,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文化创新必须以人民群众的心声为导向,始终将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自始至终体现对广大人民群众命运的关怀和悲欢的关切,以精湛的文化彰显人民情怀。[25]必须不断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使人民的精神文化层次得以提高,使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得以积聚,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文化创新要把社会效益居于首位,同时应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创新要讲“票房价值”。但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当市场效益与社会效益发生矛盾与冲突时,市场效益必须毫不犹豫地服从社会效益。文化创新不可沦为市场的奴隶,沾满铜臭味。最理想的状态应当是,不仅在思想上和精神上获得成功,而且在市场中也占有一席之地,能够赢得群众,实现宣传教育功能。[26]

六、习近平文化创新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理思维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都是指导中国共产党进行文化创新的根本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要求“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更好地指导实践”[27]。

第一,关注内外因辩证关系,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是由内外因一同起作用的,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决定事物发展基本趋势,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对事物发展起到加速或者延缓的作用。在我国文化创新的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既要立足本国实际,又要开门搞研究”,既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对国际创造的有益观点和成果予以吸收借鉴。实现了内外因辩证关系在文化创新中的有效利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创新的根基,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文化发展壮大提供了滋养。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批判继承与发展。同时,对于国际上一切有益的文化观点和成果,都要研究借鉴,不可采取不加分析、一概排斥的态度。[28]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文化,也没有一无是处的文化。要在自主文化创新的基础上,发挥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特性,虚心学习借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将他人的好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把握好内外因辩证关系,融通中外资源,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第二,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在文化创新过程中针对当前国内外局势,习近平娴熟地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对目前的文化态势进行了精准把握。在2015 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就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20 次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于复杂形势与问题,要有全局观,同时要率先解决好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既要重视总体谋划,又要牵住“牛鼻子”,“两点论”要讲,“重点论” 也要讲。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方面,要紧紧抓住“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个“牛鼻子”;在文化创新资源上,十分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在文化创新提领上,抓好人民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凸显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在文化体制创新上,抓试点,为全面推广打好基础,比如,多家图书出版社、省市级文艺院团试点单位已转企改制,这为全国范围内的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良好经验。

第三,文化创新依靠人民“共建”,实现人民“共享”。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财富归功于人民群众。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提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行动着的群众”决定历史的发展。[29]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到,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广大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实践主体,是文化创新成果的享受主体。习近平的文化创新思想中多次出现“人民”这个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这些论述回答了“依靠谁、为了谁”这个贯穿文化创新始终的大问题。一方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和进步的主体力量。无论是文化创新的来源还是文化创新的实施者和评判者,都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另一方面,一切精神文化财富都由人民群众创造,一切创新成果应该由人民群众享有。将人民作为文化创新的导向,为人民抒情抒怀,切实增加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层面的获得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谈及文化思想理论创新时所言,“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30]。

猜你喜欢
群众精神时代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多让群众咧嘴笑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拿出精神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