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红
(中共虎林市委党校,黑龙江虎林158400)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从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体系比较中,在对苏共亡党亡国悲剧教训总结中,在对新中国70 多年经过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发展历程中,高度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13 个显著优势,为坚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供了制度支撑。《决定》强调指出:“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1]3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独有的优势,是其他制度体制不具备的,这已被新中国70 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1]19所证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本质要求。2020 年初我国抗“疫”中取得的辉煌成效,完全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因此,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做理性认知和把握,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在强起来的新时代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定型。
《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1]19《决定》用三个“是”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由。
新中国70 多年成功实践已有力证明这一结论,抗“疫”是对这个结论又一次检验和证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讲话指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如何交出合格答卷,是每一位党员干部必须用行动回答的问题。”目前全国抗“疫”疫情多天“归零”事实表明我们已交出了合格答卷。抗“疫”之治之效归功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之制”。
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取决于制度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尽管经过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打破了单一的清一色的公有制形式,但仍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方式上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主义制度体制作为上层建设的制度形式,必然要以制度的优势服务于经济基础,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任何“大事”“难事”只要是符合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要求,是体现以人民为中心并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全局利益,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就一定能够办成。而资本主义制度下不论是哪个政党执政,其制度都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所办的大事大都是代表有产阶级和阶层的,其自然很难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支持拥护,其制度体制不会有社会主义制度如此强大的动员力、凝聚力和号召力。
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其本质是政治优势和人民力量。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工业化程度、军事力量落后,一辆汽车也不能制造,但我国最富有的优势和资源就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人民当家作主所形成的创造力和主人翁精神。如,抗美援朝时期,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刚建立,我国综合国力与以美国为首的16 国联军实力相差悬殊(1950 年美国工农业总产值是2800 亿美元,我国仅是100 亿美元,美国钢产量是8772 万吨,我国仅有60 万吨,军事装备当时美国已有了原子弹),但最后我们取得了胜利,这是我们党的伟大胜利,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胜利。
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防止疫情扩散,武汉一声令下封城,这在西方多党制的议会制度体制中是难以实现的。世卫组织紧急项目组专家迈克尔·瑞安在对我国广东、湖北、北京等地考察后对我国抗“疫”成效评价极高,感叹我国制度的强大动员力、上下一致的执行力、纪律严格组织力、人民抗疫行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讲话(以下称“讲话”)指出:“打赢疫情防控这场人民战争,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这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产生的价值根源。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量源于其制度体制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邓小平在1992 年南方视察时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是其价值属性、价值选择、价值目标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构、制度的价值属性与人民的根本价值是一致的。所以,在社会主义社会需要时,特别是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时,人民就听从社会主义制度的召唤去捍卫国家,服务社会主义制度以实现自己的利益,这是其它制度做不到的,是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之优,是以制度“之制”到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央、地方及各基层组织、广大人民群众都把抗“疫”当成自己份内的事去贯彻落实。医护人员,特别是广大党员主动请战、主动报名,积极驰援湖北抗“疫”。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发展历程,是对不同地域、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国家其执政党和制度体制的检验和证明。我国的抗“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制度强大优势保障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奇迹。如,在湖北严重疫情的初期,在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下,仅78 分钟,小汤山医院改造设计图进行完善修订后组织实施;60 小时火神山医院施工图纸交付使用;37 小时完成19 榀桁架、792 平方米钢骨架;10 天建成火神山医院交付使用,不到两周又建成雷神山,一个又一个方舱医院相继建成。西方国家对此不得不为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优势办大事的成果而点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是一个制度体系作用的结果,有着与之相适应的正确的政策方针和有效的治理体系相匹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制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办成大事,有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有与之相适应的政策和方针加以配合,才能办大事,更主要的是能办成大事和难事。这有力证明了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有较强的治理效能,并能迅速转化为治理的物质成果、制度成果及精神成果。在这次举国性抗“疫”斗争中,我国抗“疫”取得世界公认的成效,是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与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超前谋划和精准指挥叠加的结果。前线医护人员的奉献和付出,社区工作人员的严防严控,公安、交通、社会志愿者的配合,各行各业各系统各部门形成一个严密整体,共同推动抗“疫”向好的态势拓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根本在于制度体系运行的科学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与具体体制运行更加高效合理,政府部门的“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精准服务等,还有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体制运行迅速顺畅。所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用三个“是”[1]19加以界定,科学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依据。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我国大地上内生演化的,既不是制度“飞来峰”,也不是某种制度的翻版。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植根于国情和中华文明,在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实践探索而形成的,符合国情和文化积淀,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的认可和拥护。我们党和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立足我国实际,经过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大胆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并已得到世人的认可和实践的证明。
第二,中国共产党从不故步自封,在改革中使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的社会主义历经70 多年的发展,由站起来、富起来,再到今天强起来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不断进行调整,有力避免了制度的僵化。从人类历史发展看,历史上许多大国和强国,拥有许多宝贵的制度体制文明,由于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随着时间推移陷入了制度僵化和停滞的泥坑,造成了制度性衰败与国家衰弱。中国共产党坚持问题导向,大胆改革创新,全面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防止制度体制陷入路径依赖,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时代进步不断发展和完善制度体系优势,不断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发挥出来。
第三,社会主义有完整和系统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体制。经过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奋斗,我国已形成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能力优势。我国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运行机制,包括国家制定系统的发展规划、经济发展任务目标、工作责任制、项目发展规划等,有力推动集中力量办成大事。尽管这是来源于前苏联的做法,但我国已有根本性的创新和改革,这是西方社会制度所没有的制度性政策性的安排。我国就是通过这些制度安排,有效集中全社会的公共资源,围绕重大任务或重大突发事件,凝聚全社会的力量,来推进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通过办成一个又一个大事,由此推动社会发展。
第四,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所独有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和价值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目标。”我们党和人民有着共同的伟大理想,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有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目标,由此使全党和全国人民能够在精神上凝聚在一起,步调上行动一致,所以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向好的态势拓展,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使中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现又确保了抗“疫”取得重大成效,并得到世界各国有识之士的认可和好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会在这个优势推动下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