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困境与出路

2020-01-16 08:47张东亮
湖北社会科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话语权话语政治

张东亮

(河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意识形态的热点在网上,舆论引导的难点在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网上”,[1]互联网背景下媒介格局、舆论生态、传播技术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陷入式微、转移困境。因此,加强理论研究,科学研判网络新形势,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脱困和提升之策,就成为当下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完成的重要课题。

一、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内涵与价值再认识

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内涵进一步丰富、价值进一步彰显,教育者只有全面准确掌握这些内涵和价值,才能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更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目标和任务。

(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基本内涵。

话语是人们在一定社会语境中确指事物、交际沟通、描述社会关系的言语符号,同时也是影响控制他人、建构社会关系和确立社会地位的重要手段。福柯认为,权力是影响话语的根本因素,话语的产生总是受到权力的控制、筛选和组织,因此“我们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我们不能无论何时何地都说我们喜欢的东西”,[2](p163)而话语又是权力得以施展、加强的重要载体,话语一经产生又通过建构社会的知识体系、信仰体系和组织关系,为特定权力辩护和服务。可见,话语与权力是一种互构与共生关系。话语权是话语权利、话语权力、话语权效的有机统一体。话语权利是法律赋予公民进行言说、表达的资格和权利,话语权力指通过话语影响和控制他人思想和行为的权力和能力,而话语权效则是指通过话语权利和话语权力的运用,所产生和达到的效果和效力。在话语权系统中,话语权利是前提,话语权力是核心,话语权效是宗旨,三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共同实现话语权的正常运行。

话语权是思想政治教育各项功能得以实现和社会地位得以确认的重要媒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其本质在于实现和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利用网络平台传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资格和权利,二是参与网络话语竞争,调控、引领和主导网络多元话语的权力和能力,三是在网络空间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目标的效果和效力。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不仅注重利用网络平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生产传播的资格和自由,更强调通过对网络多元话语的调控、引领和主导,使承载一定阶级或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体系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渗透到大众中,实现和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价值意蕴。

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对象、方式发生很大变化,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任务始终未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对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凝聚社会共识、引领社会舆论走向的作用不可小觑。

1.维护主流意识形态主导权的重要手段。

互联网时代,我国思想文化领域面临的形势日渐复杂严峻。国际上,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肆意借助互联网丑化、妖魔化、污名化中国,千方百计掀起网络舆论风暴制造颜色革命,妄图利用互联网扳倒中国。在国内,一些错误思潮观点、杂音噪音在网上不时出现,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以及“庸俗、低俗、媚俗”文化在网上滋生蔓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思想文化领域的话语主导地位受到严重冲击。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使思想政治教育融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力量,实现话语体系创新和话语核心竞争力提升,以充沛的力量借助网络平台加强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宣传和阐释,对主流意识形态异质态话语的揭露和批判以及对主流意识形态同质态话语的对话和交流,进而有力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影响力,实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对多元话语的引领和主导。

2.统一社会思想凝聚人心的重要保障。

当前,我国社会转型进入“深水期”,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断凸显,经济发展面对“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3](p229)下行压力不断加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以其独特优势在统一社会思想,凝聚人心,筑牢团结奋进、攻坚克难的共同思想基础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一方面借助网络融入时代元素、实践元素、价值元素创新话语表达、拓展话语内容,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征服人,用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鼓舞人,用身边平凡人的不平凡事迹感染人,用对热点难点问题的深度剖析教育人,使广大民众从内心深处拥护党的领导、树牢“四个自信”,珍惜社会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另一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话语导向,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倾听民众诉求,回应民众关切,化解民愤民怨,用实打实的服务和行动赢得民众信赖和尊重,凝聚民心民力,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强大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

3.引导社会舆论健康发展的重要工具。

当代,网络日益成为社会舆论的策源地。网络舆论的自发突发、多元多变、冲突公开、匿名无界、复杂难控等特点使其成为社会舆论的最大变数。特别是当前国际舆论格局“西强我弱”,国内舆论场官方舆论、民间舆论、商业舆论博弈日趋激烈,做好网上舆论工作,引导社会舆论健康发展成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舆论的调节器、定盘星。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一方面借助网络平台围绕党的最新理论、重大政策以及人们关心关注的国内外热点难点问题主动设置议程,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使主流舆论占领网络空间,引领社会舆论走势,另一方面深入开展网络舆论斗争,敢于发声、敢于亮剑,不断拓展“红色地带”,努力转化“灰色地带”,逐步消灭“黑色地带”。此外,遵循新闻传播规律、互联网发展规律、受众信息接收规律,创新网上舆论宣传的理念、模式、方法、手段,运用分众化、差异化传播方式,体现时、度、效要求,不断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互联网为人们生存发展提供了新工具、新平台、新空间,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复杂多变的网络新环境。特别是网络时代现实空间与网络空间深度融合、国际因素与国内因素交织渗透,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面临来自国际、国内以及自身局限等多方面的压力与挑战,陷入式微、转移困境。

(一)来自国际方面的压力。

1.西方发达国家的网络信息霸权制约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全球拓展。

信息资源是话语权的有力支撑。谁占有的信息量越大,谁掌控了信息的发布、传播和使用权,谁就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就越能构建有利于自身的舆论环境。当今世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在经济、科技以及传媒等方面的强大优势,掌控着全球信息的主导权,在全球信息体系中占据“高位势”,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则处于“低位势”。互联网时代,全球信息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单向流动的特征日益明显,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信息逆差”被进一步拉大。以美国为例,美国依靠对网络核心技术的垄断以及先进的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和发达的网络信息产业不仅控制着全球的网络信息源,在网络信息的获取、处理上占据绝对优势,而且通过跨国传媒集团对全球媒体市场的主导,支配着全球网络信息传播规则的制定权,操纵着全球网络舆论的议程和传播框架。“目前互联网信息资源80%来自美国,访问量最大的100个网站其中94个在美国,在网络信息中90%的是英语信息,中文信息仅占1%”。[4](p153)全球网络信息传播的不平等、不对称格局势必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全球拓展带来极大限制。

2.西方发达国家的网络意识形态渗透冲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主导地位。

当代,互联网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进行全球文化扩张和意识形态渗透最隐蔽、最实用、最有效的“新武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抱守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利用互联网加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妄图西化分化我国的政治图谋始终未变。他们一方面积极倡导“网络自由”,千方百计向我国输出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等“普世”价值,操纵全球网络传媒对我国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和群体性事件蓄意炒作,将一般问题政治化、个别问题复杂化、人民内部矛盾扩大化,制造思想混乱,图谋颜色革命,误导国际舆论,损毁中国形象。另一方面在国内外积极培植、资助持不同政见者、网络大V、网络写手以及宗教邪教组织,内外勾连在网上散布谣言、发布负面信息、制造杂音噪音,诋毁和攻击我国的社会制度和政治领导,大力开发各类“翻墙”软件,利用社会化媒体和手机进行“移动化”传播,不断加大网络意识形态渗透的纵深度。西方发达国家的网络意识形态渗透对广大民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带来极大误导,严重冲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主导地位。

(二)来自国内方面的挑战。

1.社会群体多样利益诉求的网络表达削弱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凝聚力。

伴随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社会急剧转型,我国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结构、利益关系、分配方式、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的独立性、多样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社会组织结构、利益格局的分化导致新的社会阶层、群体不断涌现,社会利益主体、利益关系日趋多元化、多样化。一方面不同的社会阶层、群体往往从自身的利益需要和价值标准出发决定是否接受某种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另一方面为在利益博弈中占据有利位势、争取有利资源,社会各个阶层和群体竭力利用舆论实现自身利益诉求。在传统社会,强势群体通过对资本、权力与媒介的操纵,掌控社会舆论导向,主导利益分配格局,而弱势群体往往成为“沉默的大多数”在利益分配中处于劣势。互联网时代,社会不同群体利益诉求表达的门槛降低,渠道拓宽,影响力增强。社会不同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往往将网络作为表达意见、引起关注甚至宣泄不满情绪的渠道和窗口,这极易引发网络的从众效应、群体激化效应,导致人们对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非理性抵触和排斥,削弱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凝聚力和整合力。

2.多元文化和不良信息的网络传播消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说服力。

当代,信息社会化、文化多元化深入发展,社会思想空前活跃,各种价值观念、文化思潮相互交织、激荡,一些错误思想和反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潮打着“民意”旗号、经过学术话语精心包装在网上滋生蔓延,与马克思主义争夺话语权,一些低级趣味、急功近利、价值扭曲的商业文化、娱乐文化在市场利益驱使下在网上大肆传播扩散,侵蚀着人们的思想、心灵和意志,不断挤压主流文化传播的空间。此外,媒介格局的分化、网络话语主体的泛化、网络话语内容的多元化使不良话语信息传播的机会和风险大大增加。在网络空间,一些反动信息、杂音噪音时有出现,一些虚假信息、诈骗信息、暴力信息、色情信息肆意泛滥,一些反映社会不良现象的负面信息广泛传播,各种非理性话语、语言暴力充斥网络,严重污染了主流话语、正面信息的传播环境,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带来巨大消极影响,大大降低了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认同和接受,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说服力、公信力遭受质疑和消解。

(三)来自自身局限的困扰。

1.话语表达不够科学合理降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影响力。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还不够科学合理,难以满足网络环境下受众日益增长的求新求变、多元多样的话语需求。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大众的生活实践、思想实际衔接不够紧密贴切,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脱离群众的话语“空浮”现象以及将党的理论政策与人们生活实际的简单对接、机械拼接现象还大量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未能全面准确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对人们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重大理论实践问题未能及时给予聚焦、回应和“解疑释惑”。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预设性、劝导性、唯理性、控制性特征突出,对话性、疏导性、情感性、启迪性不足,政治话语、文件话语、文本话语浓重,生活话语、情感话语、个体话语欠缺,语境过于严肃、宏大、抽象,不够鲜活生动、通俗易懂。这些问题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网络环境下与多元文化话语、流行话语的竞争博弈中常常落于下风,且由于其难以契合受众的话语语境,满足受众的话语需求,进而使其遭遇“冷落”,陷入“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窘境。

2.网络平台建设存在问题阻滞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力。

近些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建设发展迅猛、取得了不小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第一,相较于各类商业、社交网络平台,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数量明显不足,这既难以满足社会转型中人们多发多变的思想需求,又极易导致有限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众声喧哗的网络舆论场域被遮蔽、淹没,特别是外文版的网络平台十分匮乏,阻滞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国际延伸。第二,网络平台的内容、栏目、传播方式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特色、新意和针对性,难以满足受众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多数网络平台的内容侧重文献汇编、新闻发布以及理论政策的宣传阐释,缺乏对当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深度评析以及对错误观点、文化思潮的批判,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吸引力、引导力。第三,网络平台的适航性、超媒体性不强,互动功能、反馈功能不突出,话语模式缺乏创新,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效能。第四,新媒体平台建设滞后,受众关注度、参与度有待提升,缺乏有较大影响力的旗舰品牌,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对新媒体阵地的占领。

三、互联网背景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实践路径

面对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新变化新境遇,我们应立足网络环境新形势新要求,科学谋划、主动应对,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有效提升的实践路径。

(一)固本强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权威性。

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增强话语解释力、公信力。马克思主义是被历史和实践证明的科学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新形势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根本”和“灵魂”。网络环境下,面对多元意识形态、社会思潮的冲击以及西方网络霸权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原理和方法,及时回应和解决社会重大问题和矛盾,要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和大众化进程,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改革实践,引领文化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其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工作导向,提升话语凝聚力、向心力。网络环境下,“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5]面对网络环境的新形势新特点、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新技术深入群众、聚焦基层,大力宣传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人民群众涌现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团结群众、鼓舞群众,引导人民群众为实现美好生活不懈奋斗,又要积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利用网络听民意、解民忧、惠民生、聚民心,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群众根本利益,用实打实的服务和行动赢得群众信赖和尊重。

再次,主动参与网络话语交锋,提高话语调控力、主导力。面对日益复杂激烈的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新形势,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由“被动防御”转向“主动出击”,增强参与网络话语交锋的主动性、能动性,提高网络话语交锋的信心和斗志,另一方面要增强网络话语交锋的本领,根据不同对象、情境采取不同的斗争方法和策略。如,面对网上舆论突发事件、网络谣言要抢占先机、主动发声,还原真相、解疑释惑,面对网上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错误言论要敢于亮剑、坚决回击,全面彻底剖析揭露其本质,进而澄清谬误、引导舆论、教育群众,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对其坚决抵制。

(二)范式转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影响力。

其一,实现话语理念由“工具理性”向“交往理性”转换。网络环境下受教育者的个体价值进一步彰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平等交往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的基本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尊重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主体地位和话语权,摆脱“主—客”两分的工具性思维影响,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主体”平等对话,才能摆脱从“单向屈从”跳入“双重失语”的困境,增强自身话语的亲和力、影响力。

其二,实现话语内容由“文本世界”向“生活世界”转换。网络环境下以纯粹政治原则统摄社会生活、以抽象理论话语阐释世界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文本话语体系,越来越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时代语境和网络环境,满足人们多样化、个性化的话语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贴近现实生活,反映社会变革和直面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才能引领社会改革发展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不断提升自身话语的解释力、说服力,只有融入受教育者生活实践,把握受教育者的话语特点和心理期待,不断拓展话语内涵、丰富话语形式,才能拉近与受教育者的话语距离,提升自身话语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其三,实现话语方式由“单向灌输”向“对话疏导”转换。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我说你听、我打你通”话语方式的弊端在网络环境下愈发凸显,并遭受网民的普遍排斥和抵制。实现传统话语方式的现代转换已经成为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必然选择。教育者要实现自身角色从传统的命令者、控制者、支配者向对话者、引导者、仲裁者转变,自觉摈弃话语霸权,要尊重、理解、信任和关爱受教育者,秉承对话协商精神,通过民主、平等、开放的对话沟通实现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共鸣、心灵互通和情感共融,进而增进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和认同。

(三)平台塑造:壮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网络阵地。

第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平台建设。要强化网络阵地意识,增强“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责任感、使命感,要加大网络传播平台建设的人财物投入力度,打造一支政治立场过硬、理论素养深厚、网络思政经验丰富、网络驾驭能力突出的人才队伍,要紧密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和受众思想需求,深化网络传播平台的内涵建设,突出创新性、互动性、服务性,着力塑造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好栏目、好品牌,切实提升网络传播平台的影响力。

第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媒体创新发展。要“抛弃‘高高在上、我播你看、爱看不看’的旧观念,建立起基于互联网的‘面向用户、你爱我播、互动参与’的新观念”,[6]要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和受众的生活实践、思想实际、接受特点优化传播内容、传播方式,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信息生产、传播和服务水平,满足受众个性化、多样化、定制化的信息需求,要坚持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提升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

第三,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类网络文化产品。要紧密结合受众的接受习惯、认知水平和心理需求,在产品的知识性、趣味性、启迪性上下功夫,注重受众的感性体验,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价值导向,使受众在产品的感染熏陶下增进对主流话语的认同和接受,要善抓细节、善打情感牌、善用讲故事方式,将教育内容不露声色、自然巧妙植入产品中,要抓好产品规划,针对不同受众设计出不同产品,根据不同网络媒介的技术特点开发出产品的不同版本,实现产品效能最大化。

(四)重围突破:扩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国际影响。

首先,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要树立战略意识和世界眼光,坚定“四个自信”,立足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伟大实践和成就,构建富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外话语体系,阐释好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和中国价值观念,让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更加全面客观了解当代中国,认可中国特色。

其次,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方法。要结合国外受众的文化传统、民族特色、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丰富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对外话语体系的概念、范畴和表述,要将中国价值观念贯通于中国故事,通过讲故事方式,“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7](p213)使国外受众想听愿听爱听,听有所得所悟,深化对中国价值观念的认同和接受。

再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做好国际传播的顶层设计、战略布局和长远规划,拓展话语传播渠道,将中国价值观念有机融入国际交流合作的方方面面,创新开展分众化、差异化、本土化、多语种、跨平台国际传播活动,综合运用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等方式,注重利用各类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网平台进行国际传播;要加大国际传播资金投入,加强国际传播高精尖人才培养选拔,强化国际传播技术研发创新,建立国际传播专门组织机构,打造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对外传播旗舰媒体,进而“加快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7](p212)

猜你喜欢
话语权话语政治
新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媒体话语权对社会工作发展的影响
中国不断提升国际宇航话语权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