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心向远方的诗人

2020-01-16 08:47王泽龙
湖北社会科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张执浩诗性落日

王泽龙

主持人语:

在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文明中,读诗是一种普遍的大众文化生活。今天,我们传承文明,与古为新,既需要读懂古诗,也要走进新诗。经典的现当代诗歌是我们现代文明的养料,也是我们在繁忙的劳作后,心灵歇息、精神漫步的一方山水田园。我们编辑部与华中师范大学诗歌中心合作,组织了一次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奖诗人创作访谈。

这一届五位获奖诗人汤养宗、杜涯、陈先发、胡弦、张执浩,均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与60年代,这一次创作访谈,是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与创作经历的一次回望,是我们走进诗人心灵世界的一扇窗户,也是读者解读当代经典性诗歌时与优秀诗人的一次心灵相遇与思想对话。

这是一代心向远方的诗人。他们从动荡的岁月中走来,穿越了伤痕与苦难。汤养宗说:对于诗歌写作,相当于一场苦恋,你总是拿自己的自以为是,当作天大的事,永怀痴梦,又心有不甘。“一直在做一件事,用竹篮打水/并做得心安理得与煞有其事/我对人说,看,这就是我在人间最隐忍的工作/使空空如也的空得到了一个人千丝万缕的牵扯/深陷其中,我反复享用着自己的从容不迫。(汤养宗《光阴谣》)汤养宗认为:一个内心永远存放着诗意的人,一定是心灵上具有洁癖感的人,一个更高更好的所在,是诗人在自己的诗歌里需要不断趋近的愿望。胡弦认为,“诗,只能在精神领域深处寻求那异样的东西”。杜涯用几十年的光阴,寻找着二十岁那年“春天的河流”与“落日的故乡”。“从二十岁到这个春天/从那时起我就成为了两个:/一个在世间生活、写作、睡眠/一个至今仍行走在远方的某条河流边。”(《河流》)“一年一年,我看到落日在远去/没有人告诉我:落日的故乡”(《落日》)在她看来,作为一个生活在乡土的诗人,只要精神在远方,心灵边界就会成为诗人的思维世界,语言世界就会成为诗人精神自由飞翔的天地。这或许就是当代经典性诗歌超越日常、出入乡土、感动人心的魅力。

信仰人性的力量。兴观群怨是诗歌的基本功能;人性的升华,是古今诗歌道德之善与心灵之美诗性修养的旨归。经历过信仰迷茫与理性反思后的这一代人,在生命的世界,重新确立了人性的信仰,在诗歌的原野里热情释放人性的力量,以真诚的人性照亮社会生活,重新点燃精神世界。鲁迅奖评委会给张执浩的颁奖词写道:“张执浩的诗歌写作遵袭着中国诗歌有感而发的古老传统,在日常性中探寻人性乃至神性。他的《高原上的野花》,写作的姿态和向度诚恳、肃穆、别开生面,风格朴素、清洁、自然而然。”诗人自己表白:“在我看来,一首好诗应该发出召唤之音。这声音也许高亢,也许低沉,也许清丽或者沙哑,但它必须能够释放人之为人的天性,以及我们在人世间反复挣扎的活力、渴望和热情。因此,我一直力图把自己写作的着力点,放在日常生活中那些司空见惯的人与物身上,在一次次聚焦他们的过程中,获得最贴近我们生活真相的现世图景。……我发出的声音也将源自一具真实的血肉之躯,真诚、勇敢,带着我天然的胎记,迎来明心见性的那一天。”陈先发时刻警醒自己:无论是在相对隔绝的农耕时代,还是在信息过度堆积的今天,无论是哪一种体裁的写作,保持一颗游于万物的心真正地醒着,都是最重要的。只有这样,忠实真诚的写作勇气才会到来,敏锐机警的语言触角才会张开。一颗葆有良知的、在语言实践中永远醒着的心,是万古长新的。应该说,诗人褒有良知的醒着的心,就如同英国诗人奥登所言:对人性规则的守护。只有信仰人性的力量才具有对人性唤醒的力量。杜涯说:一个普通人,当他抬头看到树上的繁花盛开时,当他看到繁茂的枝叶在风中摇曳时,他可能都会在心中感到一种温柔或柔软,他心中会生起纯洁、明净的情感;一个人的一生中,总是在他毫不察觉时,“诗性之光”就在一次次地安慰着他、提升着他、照亮着他。杜涯诗歌温存动人的力量,正是源于她对人性之美的理解,对诗性之光的渴望。

诗人独语的魅力。这一代诗人面向远方的高尚诗歌姿态与信仰人性的庄严立场,成为了他们敬畏诗歌的艺术精神与焠炼诗艺的苦修品格。鲁迅奖评委会给汤养宗诗歌的评语是:持续探索写作的难度,在《去人间》中,对精神的持续砥砺,对生活的智性勘问,对事物隐秘结构打开方式的综合运用,对字词的反复掂量,都证明他的诗歌在修辞技艺、精神内质上的不断更新。评委称道胡弦的《沙漏》,具有疼痛和悲悯的气质;他善于在词与句的联系中发现精妙的诗意,深邃的经验融入和对现实、历史、时间的复杂省思,使文本富于理趣,触摸到世界的深处。陈先发在写作上,要求自己保持对形式感、结构意识的警觉。诗歌不同于散文的观看,诗应该是一种凝视,指向更加丰富的阐释空间。张执浩越来越重视肉身的现场感,养成了他对声音诗学的自觉,一首好的现代诗,应该有内在气韵的饱满与诗意节奏感的流动。这一代诗人的艺术探索,带有告别他们知识启蒙与艺术发育年代受伤的烙印,他们对艺术创新的渴望与对生命更生的期待互为一体。他们具有历史感与现代性的理论思考与艺术实践,成为了我们当代诗歌的宝藏,值得我们格外珍视。

猜你喜欢
张执浩诗性落日
诗性想象:英国当代女性小说之超验叙事
诗性的叩响——罗周剧作中“诗”的重塑与探寻
落日下的海豚
张执浩
历史、声音、语言:泰辛巴·杰斯与张执浩论诗
最后一封情书
落日
落日
高原上的野花
多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