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安阳是一座有着3300建城史的古城,是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8年以来,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依据“尊重历史,体现原有风貌”的原则,启动了古城保护整治复兴工程,提出“延续古城遗址环境,保护传统道路街巷”发展思路,精工细作,精益求精,保护、修缮、整治、复兴安阳古城,再现古城风貌。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保护重要讲话精神、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文献、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和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政策文件,编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保护重要讲话摘录》和《安阳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文件汇编》,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科学理论指导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
出台《安阳古城整治与复兴时期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安阳古城——南城片区历史文化街区整治(古建筑类)修缮导则》和《图则》,明确对传统民居、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办法,规范传统民居的修缮行为。
转变思想,由“七龙八虎闹古城”的大拆大建,转变为小规模、渐进式的整治复兴,对重要节点、风貌协调区实施征收,其它历史街区范围采取自愿搬迁的方式,不愿搬迁的可以按照市里提供或评审过的修缮方案图予以房屋修缮,较好地引导原住民的生活方式与古城保护复兴相统一。
妥善处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关系,使传统风貌保护与现代化城市建设相互协调,在保护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促保护。按照“修旧如旧、保存其真”的原则,我市选择仓巷街历史文化街区试点,进行了保护修缮。
一是修复古建院落。采用“尊重遗迹、加固改造、修旧如旧”的模式,维修古建院落109座、面积9469平方米,更换古建门195套、古窗305套、断桥铝门窗388个。移植了花卉、石榴树、竹子等进行装饰,初步恢复了明清四合院的原貌、街貌,保存、延续了古建风格。二是整治基础设施。对周边的现代建筑进行仿古装饰修缮,拔出线杆38个,强电弱电入地6600米,安装空调格栅450个,立面整修11312平方米,重整水管、天然气、集中供暖管道,水电气暖铺设800米,统一深埋入地入院入户,修建了独立干净的卫生间,疏通下水道管网建造化粪池。三是疏解办公功能。将街区内的原文峰交警支队、鼓楼工商所、住建局东院等单位搬离,对腾退的2000平方米办公房屋进行整治修缮。
安阳古城南半城保护总面积约80.23万平方米,西大街、高阁寺—城隍庙两个历史文化街区涵盖南半城80%的区域。由于年代久远,作为古城人口密集区,建筑老旧、交通不畅、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十分严峻,各种市政配套设施不能满足人们现代生活需要,既要保护又要使其适应现代生活要求的矛盾越来越明显,众多历史文化资源期待加强保护和合理利用。
在修旧如旧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小规模、渐进式的更新和改造,更好地维持街区原有的格局和风貌;对损坏的建筑部位进行局部修缮,所用的建筑材料尽量用原料、修复的原料或与原有的建筑材料相仿、相近;对于正在消失的结构和工艺着重进行恢复。从县前街—西华门街—御路街—鼓楼东街—西大街征收出一条旅游线路,对姚家胡同、竹竿巷、鼓楼东街、县前街、西大街等重要节点实施抢救性修缮。修建了1000米的水、电、气、暖、路灯和道路的铺设;对11处三普文物修缮方案进行专家论证;县前街8处院落、西大街7处院落进行整治修缮、面积近7000平方米;完成了姚家胡同、中山街、竹竿巷9处1200平方米院落的修缮。
将古城的一部分院落调整为公益性展馆,做为博物馆、城市印迹展馆、民俗展馆、粮仓展馆、文化精品馆对外开放;另一部分院落,调整业态,改为与历史文化街区相适应的玉石、酒吧、中药馆、典当行、甲骨文研究院等;新建仿古商铺12间,引进特色小吃,抢救恢复了老锦泰糕点酱菜品牌、付家酒铺等安阳土特产,较好满足了游客对传统文化鉴赏、参观会展、游购娱玩的需求。同时,在春节、“五一”、“端午”等重大节日期间,仓巷街举办了舞狮、猜灯谜、旗袍秀、汉服秀、脱口秀、武生大戏、钢琴悦享会、读书分享会、民谣乐享会等活动;在平日里,开展非遗展示、手绘团扇、国画书法、戏曲沙龙、红色歌曲传唱、亲子读书等,将城市文脉融入现代生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期盼。
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整治复兴过程中,注重地域文化特色的发掘运用。对街区的历史文化、街巷地名、建筑形制、历史建筑、文物古迹、人文蕴涵、名人轶事、掌故传说、古树名木、土特名产、特色小吃、市井风情等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发掘整理,目前已对安阳鼓楼照相馆等11人进行了口述历史记录工作,建立视频、文字档案;收集建筑构件110件,家具类220件;积极引导历史文化名城爱好者创作稿件11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