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明,夏忠臣,刘媛媛
(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1]可见,提高人民道德水平已经成为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其道德素质的提升对于我国人民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而道德想象力的培养作为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必将在我国人民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中发挥巨大作用。
道德想象力指的是关于道德的想象能力。这种道德想象力是指个体在面对道德事件时,能够通过想象力来设身处地的为道德情境中的每个人考虑,并且结合情境想象出能够采取的所有行为及其可能产生的所有结果,并通过对这些结果的道德对比,来选择最佳道德行为的道德认知能力。
根据本文对道德想象力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出,道德想象力具有情境性、共情性以及后天性三个特征。
第一,道德想象力具有情境性。道德想象力不是凭空而来的,它只有在一些较为特殊的道德情境中才能够产生。就像近几年马航失联新闻的出现,我们会为遇难者以及遇难者家属感到悲伤、痛苦。正是因为在这种道德情境下,我们通过道德想象力来感受到他们的不幸遭遇,又通过想象力来想象到如果我们是他们遇到了同样的遭遇该有多么痛苦,所以我们才会对这些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产生同情心,为他们悲伤。也就是说,为了产生道德想象力,需要教育者事先营造一定的情境氛围,激发出受教育者的切身感受,体会到当事人的喜怒哀乐。因此,道德想象力具有一定的情境性。
第二,道德想象力具有共情性。大学生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道德观的树立,是在思想意识的不断内部斗争的过程中转化形成的。道德想象力就是要求教育者借助于合理的方式,引导大学生实现道德思想的转化,使大学生们慢慢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掌握正确的道德方法。在整个道德想象力的激发与培养过程中,总是要依靠着道德认知的不断深化和情感共鸣的加强来提高大学生们的道德想象力。道德想象力的培养过程,其实就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借助于恰当的方式方法引起受教育者情感上的共鸣,使受教育者产生共情。因此,道德想象力具有共情性的特点。
第三,道德想象力具有后天性。道德想象力不是在人们的头脑中或者心理中所与生俱来的,它是经过后天培养而形成的。学者霍夫曼通过研究儿童的道德移情能力曾指出,人们的道德移情能力的过程是由内而外、由自身到他人的过程。个体更容易从熟悉的人以及当前情境中的人开始产生移情想象力。最开始个体的移情是不会区分自我与他人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道德认知的发展,人们开始学会以自我为中心来移情,也为了更好的发展自己和适应周边环境以及社会的发展开始学会理性移情。这是因为,人们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开始运用道德想象力,才能够自发地去认识、理解什么是道德想象力。同时,因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才能使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总结和概括,以此来处理个人和他人之间所产生的道德关系。由此来看,后天的培养以及学校的教育在培养人们道德移情能力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是学生们在成长过程中所处时间最长的生活环境,因此在校的学习以及生活期间也是培养道德想象力的关键时间段,学校的教育以及生活环境也对培养大学生道德想象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道德想象力具有后天性。
道德想象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想要把道德想象力转化为现实的道德素质需要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丰富的道德知识储备。想要实现道德想象力,最基本的要求是具有一定的道德知识储备。一个人如果连道德知识的储备都没有,又何谈道德想象呢?道德想象的水平能力,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的道德知识储备以及个体道德经验的丰富程度。因此,必须在培养大学生道德想象力之前先丰富大学生的道德知识储备。这些道德知识储备不仅要包括为社会大众所广泛认知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及个人品德的相关规范和要求,还应当包括一定的法律知识储备以及对一些风俗习惯的掌握。这是因为,道德认知有时会与法律产生冲突,即所谓的法不容情。在这种情况下,单一的道德知识储备就可能使行为者做出违背法律要求的道德想象,进而做出错误的行为选择。因此,基本的法律常识即成为一种必须。除此以外,在与不同民族相处时,对于该民族风俗习惯的了解也是做出正确道德想象的前提。
第二,正确的道德参照。道德想象力的产生,不仅需要道德主体具有共情的能力,还要求其必须选对共情的对象,即要求其要有正确的道德参照。不是弱者就值得同情,也不是坏人就必须惩罚,分清事物产生的缘由,找对参照的道德标准,道德想象力才不会有失偏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发挥榜样的力量作出重要陈述。习总书记强调,在国家层面,就是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就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他同时还说,我们要在社会上大力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说到社会层面,他也强调说,党树立起来的先进模范不能忘记,要把榜样力量转化为亿万群众的生动实践,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在个人层面,总书记强调说,道德模范是道德实践的榜样,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青年模范是广大青少年学习的榜样。“领导干部、公众人物、先进模范都要为全社会做好表率、起好示范作用。”[2]这些重要论述,也为我们进一步学习宣传先进典型提供了根本的方向和基本的遵循。在培养道德想象力和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方面来讲,也需要榜样的力量做参照,才能使大学生更好地提升自己的道德想象力和道德素质。
第三,科学的道德训练。1845 年,马克思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3]这就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因此,想要实现道德想象力的培养,就必须不断地进行道德训练。只有不断地进行科学的道德训练,才能在训练中发现问题并去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道德想象力更加科学、更加接近于真理标准。大学生在正确的训练过程中,能够不断的巩固道德观念。再通过专项的训练,如道德认知训练、道德动机训练、道德敏感性训练、道德实践能力训练等项目来不断强化大学生关于道德方面的认识和道德想象力的形成,实现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