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因子,“生肖”的概念,国人大多耳熟能详。所谓“生肖”,又称“属相”“十二辰”“十二属”“十二属神”等,是以十二种动物与十二地支相配而构成的纪年方法,亦可專指此十二种动物。其一直大行于民间,深深扎根于大众之中,富有广泛的影响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十二生肖的最早记载,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小雅·吉日》曰:“吉日庚午,既差我马。”又见于《礼记·月令·季冬》:“出土牛,以送寒气。”东汉赵晔《吴越春秋》中亦有“吴在辰,其位龙”的记述。目前学界普遍认为,东汉时期王充所著《论衡》是最早完整记载十二生肖的文献。《论衡·物势篇》云:“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卯,兔也。……亥,豕也。未,羊也。丑,牛也。……巳,蛇也。申,猴也。”篇中记述了十一种生肖,《论衡·言毒篇》补《物势篇》之阙如,载“辰为龙,巳为蛇,辰、巳之位在东南”,至此十二生肖已齐备,且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的搭配顺序沿用至今。可见,十二生肖的历史当不少于两千年。
而正史中有关十二生肖使用的记载,最早见于南北朝。《北史·宇文护传》中摘录有宇文护之母写给儿子的书信一封,内有“昔在武川镇生汝兄弟,大者属鼠,次者属兔,汝身属蛇”之句。年代与之大致相同的南朝陈国名士沈炯有《十二属诗》传世。诗曰:“鼠迹生尘案,牛羊暮下来。虎啸坐空谷,兔月向窗开。龙隰远青翠,蛇柳近徘徊。马兰方远摘,羊负始春栽。猴栗羞芳果,鸡跖引清杯。狗其怀物外,猪蠡窅悠哉。”将十二属相置于句首,别具匠心,流传甚广。由此可知,当时民间已普遍使用十二生肖,用以标记国人生年。
十二生肖究竟起源于何时,因何形成并广布流传?目前学界暂无定论,众说纷纭。图腾文化说是其中比较令人信服的说法。早在原始时代,满目洪荒,文明初启。面对悠悠万物复杂的玄机,我们的祖先蒙昧而困惑。他们挣扎于大自然的肆虐和野兽的侵袭等种种威胁之中,对身边一切强大之物心存畏惧,在惊恐、忐忑之余,一直在寻求获取身外之力的方法,幻想有神奇而强大的力量从天而降。生肖即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自然崇拜。人们将与其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物以及心存畏惧的动物作为本族的图腾来崇拜或祭祀,以换取保佑与帮助。后人将这些动物图腾与美好理想相结合,即创造出了富有神秘浪漫色彩的生肖概念。
另一方面,我国历法以干支纪年,是生肖之依托。根据古老的阴阳八卦理论,天为阳,地为阴,天乾而地坤。天有十位,谓之“天干”,又称十母,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之对应者,地有十二位,谓之“地支”,又称十二子,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将十二地支与十二种动物一一搭配,即形成了生肖纪年法。
十二种动物与十二地支,是生肖纪年方式的两大要素,二者齐备联合,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便应运而生。
作为生肖的十二种动物,是如何被选择出来的?排列顺序又是怎样形成并固定的?综观十二生肖,“六畜”皆在,即牛、马、羊、鸡、犬、豕。其余六种中的鼠、虎、兔、蛇、猴亦属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动物。唯有龙乃传说中的神虎、鼠、兔、蛇、猴兽,虽不见于尘世,然无所不能,为万民所景仰膜拜。其实,参照图腾文化说来解释生肖文化,即可体悟出十二生肖的选择与古人选择图腾的思路正相吻合,甚至说是古代图腾崇拜之遗存亦无不可。
关于十二生肖的排列,有根据动物每日活动时间而确定之说。我国至迟自汉代始,即采用十二地支记录一日十二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当今的两小时。夜晚十一时至凌晨一时为子时,鼠类最为活跃;凌晨一时至三时为丑时,牛反刍正酣;三时至五时为寅时,猛虎正四处游荡觅食;五时至七时为卯时,朝阳还未升起,月亮尚在天边,玉兔正忙着捣药;上午七时至九时为辰时,正是神龙腾雾播雨之时;九时至十一时为巳时,蛇开始活跃;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一时为午时,阳气正盛,为天马行空之际;下午一时至三时为未时,羊正在食草;下午三时至五时为申时,猴辈最为活跃;下午五时至七时为酉时,夜幕降临,鸡开始归巢;晚上七时至九时为戌时,犬开始守夜;晚上九时至十一时为亥时,猪正在鼾睡。关于十二生肖排列之顺序,还有多种传说,然或为民间寻乐解闷之谈资,或为百姓贬恶扬善之寓言,充满文学色彩,且流传的过程同时也是再创作的过程,因而确立于何时断难考证。但可以认定,生肖座次之排定,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亦非一代人所能完成,是集体智慧之结晶。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先人的睿智哲思,对后世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可显现出干支计时方法之遗痕,以及不同个体在不同时段感受与运程有异的古老思维方式与理念。
生肖一词,内含二义:一是生,即生于某年;二是肖,即肖于某物。综而论之,即确信出生在某一属相之年的人,在性格、气质、能力、运程及长处、短板等方面,与所属动物相同或相近。因生于何时,乃前世修来,自身不能预知且不可更改,所以生肖带有强烈的宿命论色彩,表现出图腾文化的深刻印记,可视作历史惯性的延伸,并可从中体味古人心目中生命运程的神秘。
在西方文化体系中,亦有源远流长的生肖文化,即所谓“黄道十二宫”,国人称之为“洋生肖”。其中以人和动物占绝大多数,非动物者仅有两种,配之以一年中的十二个时段,并非与各个月份完全对应。西方人也同样认为,不同时段出生之人,在性格、运程及长处、短板等方面,也会存在差异。其产生背景及文化渊源,与中华十二生肖大体相近,其内涵及理念亦不乏相似之处,并可与“土生肖”相互参照,对应互补。
中华先人一直坚信,生肖不仅影响一个人的性格,且可决定其一生运势,跳出宿命论之窠臼,往往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而从文化学角度言之,生肖既是中华先人“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又折射出“终生平等”“六世轮回”等佛教理念的清晰痕迹。它已融进血液,浸入骨髓,世代相传。
如今,生肖的概念与影响早已远远跨出国界,被朝鲜、韩国、越南、日本等“中华文化圈”国家的民众所熟知,且根据本国文化传统而作适当调整,并予以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生肖”“十二属”“属相”等概念,经由华人华侨传播,扩散至世界各国各地的势头更猛,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文化财富,这是中华先民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因此,了解生肖,趣谈生肖,运用不同领域的知识,从不同角度对其历史、源流、内涵、功用进行解读、阐释,无疑具有珍贵的文化价值与重要的现实意义。
邸永君,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研究员,中国民族史、明清史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