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元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人才红利”逐渐成为我国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的核心竞争要素。因此,如何激发人才优势助推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显得十分迫切。
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伴随着我国科技实力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通过高校及科研机构与制造业企业开展订单式合作,加快建设一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做好技术储备和人才储备,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不断推动我国由制度创新向产业创新延伸,努力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推进我国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广大技能人才是工匠精神的主要传承者、实践者和创新者,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市场主体投身创新创业,为我国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黨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新时代强国战略目标需要高等教育的支撑。与世界制造业强国相比,我国高素质人才队伍仍然存在总量不足、结构有待优化、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培养具备专业技术优势、敬业奉献精神、良好沟通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坚强保障。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较高的企业所表现出的较强抗风险能力,充分证明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是未来中国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为着力推动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我国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探索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建设高效规范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同时,我国制造业企业迫切需要严格遵守劳动合同法,在企业管理、福利待遇等方面实施更加人性化、更具灵活性的政策举措,积极吸引国内外掌握先进技术并拥有先进管理经验的高技能人才,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支撑作用,稳步推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努力实现制造业创新能力强、工艺先进、智能化水平高、产品质量好,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振兴制造业,要推动制造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战略性转变,让提高供给质量的理念深入到每个行业、每个企业的生产实践中,使重视质量、创造质量成为社会风尚。我国制造业企业必须在人力资源激励方面进行新的探索,建立一套合理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为制造业企业培养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激励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进一步提高企业效益,实现我国制造业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激励和评价机制等环节实现协同创新。
工匠精神是提升中国制造业质量的重要源泉,开启重视劳动与技能的工匠教育,以及倡导人人平等的终身教育,培养工匠精神的文化土壤,是重塑工匠精神价值、开创工业文明时代的使命担当。当前,我国需要探索多渠道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企业应准确评估何种类型的人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是未来我国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需要按照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上中下游产业合作的方针,聚焦智能制造,抓好创新人才培养和“工匠精神”培育等重点工作,努力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大军和不断追求卓越的企业家队伍。作为高素质的企业家,其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必须实现全面提升。同时,制造业企业必须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对员工的绩效考核要逐渐制度化,逐步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的综合测评转变,不断引入灵活的激励机制,增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公平性和透明度,积极激发员工的自主创新活力,努力构建与人才资源开发战略相结合的多层次人才培训制度,实现人才升级、培训升级、技能升级,推动我国制造业努力向价值链微笑曲线的两端拓展,为“中国制造”注入新的元素。
积极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与制造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实现无缝对接,我国制造业企业必须在人力资源激励等方面进行新的探索,建立一套合理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为制造业企业培养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进一步增强企业质量和效益。当然,不同类型的制造业企业,其人力资源开发、激励、管理机制需要实现灵活变通。智能制造和新材料关乎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的高科技“厚度”。当前,伴随着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网络强国”“一带一路”等重大部署相继实施,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为特点的新经济新动能蓬勃发展,促进现有工科的交叉复合、工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积极发展“新工科”,对接新兴产业,大力培养工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人才,让人才引擎释放创新创业的澎湃动力,构建适应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发展新趋势的创新价值链,为我国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人才之基。
(作者: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