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价值 设计学习任务

2020-01-15 14:31周娇琴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0年12期
关键词:用典情志语言艺术

周娇琴

遵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新理念,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将转型为以学习任务为导向来组织教学内容和推进教学活动。与传统课堂模式相比,文本地位在改变,学习中心任务是“主导”,子任务(包括文本个案鉴赏)起“辅助”作用,文本因需而入。一个大单元教学就是一个微课程,文体知识、鉴赏方法、个案鉴赏、群文联动将在此作体系化推进。教师作用在改变,教师是学习资源、学习活动组织者,学生是学习活动主体,师生互动,以任务为驱动力,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那么,这些转型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呢?在此,笔者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的古诗词阅读教学为例,作粗略的探究。

一、立足人文主题和语言艺术两个角度,设计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的设定要基于语文学科的特性,体现发展价值。综合新课标中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18个学习任务群”各自的“学习目标与内容”“教学提示”等内容,可以确定:阅读教学时,应以学生自主阅读、梳理、探究为主,运用专题阅读、比较阅读等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如做好问题设计,提供阅读策略指导,适时组织经验分享和成果交流活动等。

据此,笔者认为教师在对古诗词单元进行阅读教学时,不妨立足人文主题和语言艺术两个角度,聚焦于古诗词的核心价值,设计对接核心素养的学习任务为学生阅读的内驱力,结合精读和群文阅读等方式,以学生自主实践为主,落实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聚焦古诗词的人文价值,通过精读,梳理出意脉,以细腻而综合地把握诗人的丰富情志、人格力量;2.聚焦古诗词的艺术价值,通过群文阅读,鉴赏古诗词精妙的语言艺术,领略语言艺术与表情达意间的关系。以此推动学生的高效阅读,提升鉴赏能力,促进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聚焦核心价值设定学习任务,能促进对群文进行统领性的解读;能更鲜明化体现文本个案的核心价值,善于举一反三的学生,由此实现由点至面的迁移、渗透;也有利于课堂教学内容集中、有序、有层次地推进,避免碎片化,真正实现有限教材、有限课堂的高效性。

二、学习任务一:聚焦人文价值,精读意脉,把握诗人的丰富情志、人格魅力

读懂是领略情志、审美和传承的前提。“梳理出意脉”,特别是梳理出隐性的情志,古诗词意蕴的丰富微妙,艺术匠心的魅力才能被充分解密,从而实现古诗词审美阅读和文化传承的目标。

1.知识拓展和方法支架

知识即方法生成之源。如古典诗词常见的传达情志的艺术方式,常见的意象文化,“意脉”概念,“意脉形态”体现方式,从中可以总结出哪些可依之法。可重点关注如下古诗词知识对于梳理意脉的作用。

(1)弄清几个基本概念。①“意象”是诗人主观情志和客观物象的结合,“立象以盡意”。②“意”指诗意,包括意境、意蕴、情志,呈现方式有显性和隐性。③“意境”是意象组合构成的艺术氛围,老子说的“大象无形”,意境在言外,依靠读者想象来体悟。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④“意脉”是诗意走向的脉络,古诗词的意脉形态或显或隐,或断或续,或静态或动态。

(2)梳清关系。“意”“意脉”主导意象组合和意境生成。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内编》中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是为乌合。”“意脉”贯穿全诗,起主导作用,其他的构成元素比如意象组合、显性的情志词汇、虚实结合、用典等语言艺术都因“意”而生成、变换。也就是说,诗人创作时,由整体的“意”“意脉”主导局部的意象组合和意境生成;反之,读者解读时,由意象组合分析得出“意境”“心境”。

(3)弄清古诗词意脉转换的体现方式。意脉转换会体现在开、承、转、合的结构章法中;会体现在语言现象中,如由显性情感词、诗眼、意象、典故转换来推进意脉;会体现在一定的思维、逻辑转换中,如动静、感官、时空、虚实的转换,正反、因果、转折的逻辑转换。可见,梳理意脉时需要按古诗词个案艺术特征,综合运用相应的知识和方法。

2.设计个案微任务

知识和方法铺垫后,可以展开个案微任务,此处以《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

(1)精读《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本诗意脉。

(2)结合对梦境意象群、奇绝场景的解读,以短文方式描述李白挥洒自如的情志变化和傲岸的人格。

(3)自主总结“梳理诗词意脉把握作者情志”的策略。

此诗意脉章法上“开、承、转、合”清晰:梦之由——梦之游——梦之醒——梦之叹。若粗放式梳理意脉到此的话,诗作意蕴点会只落在第三段“梦之叹”议论部分,特别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一句,李白以高昂激情的语调、大胆直露的抒情,将个人独立意志放于权贵之上。

而意脉梳理的意义就是能更贴近起伏跌宕的心灵。首段“瀛洲”“信难求”,“天姥”“或可睹”,可以喻指人生追求“不可得”与“可得”。在这“可得”的“因”的推动下,李白非常兴奋急切地“一夜飞度镜湖月”“身登青云梯”。“谢公宿处”“脚著谢公屐”,借谢灵运传达两人情感意志上的共性:远离政治,享受个人意志的自由洒脱,游山访胜。而后意象塑造的画面风格转向恍惚离奇、变化强烈,蓄势烘托出由密集意象营造的富丽堂皇、气势宏大的“仙境”。可是这“仙境”折射的是李白怎样的内心意识呢?我们将前后串连,加之想象来充实,是否可以理解为“迷”“栗”“惊”是李白求仕路上出现的一些心历,而“仙境”呈现的是仙人盛大的迎接仪仗,迎谁?迎李白。现实中的李白被权贵排挤,济世抱负破灭,在“仙境”里李白赢得了极大的尊崇,潜意识里得到了满足,这才是“仙境”的意义所在,也是全诗的重彩之处。当然李白还是清醒地回到现实,并认识到现实名利的飘忽性,不如自由洒脱地保全傲然独立的人格,游山访胜,成就中华诗坛唯一的“李白”。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梳理意脉的方式和过程:①先观照整体的文意结构,按章法梳理出各层次意和主要情志内容;②观照局部语言现象,如显性情感词、诗眼、典故、意象,解读出局部意境和微妙、隐性情志;③运用一定的联想、带入法,将全诗文意和情思串联,在意脉不连或不明处,按照情感逻辑细琢磨,进而推导出新的意蕴,这新的意蕴又能帮助再观照一些细节,来丰富意脉内容;④诗意特别迷糊或有多意理解时,有必要介入知人论世法。

3.设计单元微任务,渗透人文价值

依循以上策略梳理好各诗词意脉后,有必要再引导学生立足人文价值纵观整个单元,总结个案不同的人生理想和情感世界,明晰教材编写用意,提高学生综合认知力,深化思维力。可设计如下微任务:

以图表方式总结和呈现本单元各诗词对社会、对人生不同的思考、追求、情感。并谈谈从中获得的启示和精神力量,与同学交流。

对此,笔者将概要梳理如下:

三、学习任务二:聚焦艺术价值,群文阅读,鉴赏语言艺术

群文阅读指在较短的单位时间内(通常为一节课),通过学习任务串联若干课内外文本的阅读教学,文本个案的价值“按需而入”。教学时间短、学习内容多是这一新兴教学形式面临的重大挑战。在教学形式上,群文阅读教学重在学生根据对文本的综合把握,以学习任务为主导,探寻文群的共性与个性,做出分析和评价。

古诗词是语言艺术的瑰宝,其表情达意的语言艺术精彩纷呈,也构成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创作的基因。开启“聚焦于艺术价值,群文阅读,鉴赏语言艺术”这一学习任务,将是一场场领略语言思维的美妙之旅。

本文重点关注推动意脉走向的几种语言艺术,教师不妨从以下角度设置微任务。

1.用意象营造意境,传达心境

诗意的语言讲究委婉、凝练、形象、灵动、引人咀嚼,表现方式之一即运用意象将抽象情感具象化,进而营造意境,传达心境。在完成对本单元各诗词意脉和情志的整体把握之后,设计微任务:

(1)试梳理、总结各诗中哪些意象传达的情感是相对固定的?哪些意象是随诗人情志变化而产生不同表意效果的?并结合诗句作出分析。如“雁”“杜鹃”“猿”“鸟”“月”“水”“酒”“叶”。

(2)结合平时积累的诗句,丰富对某一意象内涵的理解。

(3)结合《归园田居》《琵琶行》倒数第二段、《声声慢》,分析同是取身边自然物构成意象,为何产生的意境截然不同?

笔者认为需要重点梳理同一意象的多义现象,而意象内涵的确定应当符合意脉走向。如,古诗词非常喜欢用意象“月”来传达或清幽、明净、脱俗、美好、永恒,或凄凉、孤寂、悲欢离合、羁旅思亲之感,随意境和心境而变。《短歌行》中“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此句在全诗意脉结构里归属于“求贤”这一语意层。“湖月照我影”属明净空灵的意境,符合李白的想象、浪漫、飘逸。“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借景抒情,以“秋月白”的宁静清幽衬托听者沉浸于琵琶妙音的美好心境,进而侧面烘托琵琶女技艺高超。“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是以“月”冷“水寒”,传达心境孤寂凄冷。“春江花朝秋月夜”,是以美景反衬白居易谪居失意又少知音的凄苦。“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寄情于“月”的脱俗、永恒,表现苏轼心境已经由失意悲哀转向旷达。

2.以虚实结合摇曳诗意

清朝唐彪《读书作文谱》中说:“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古诗词擅长用虚实相生的语言艺术,去拓宽诗意,摇曳诗韵。主要体现在两种方式:结合抽象与具象,结合现实与回忆、想象。

微任务:同为豪放派词人,同作怀古诗,结合《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分析词人如何运用虚实结合生发诗意。

虚实结合贯穿全诗词时,虚实结合即为诗词生发意脉的方式。如两首宋词,相同处是实写登临地所见,但实写景部分都属于思绪触发点,情思重点在虚写部分。虚写古代英雄,或只融人物名,或融人物细节,画面感强。引导学生梳理虚实结合的方式和生发意脉的意义,既拓宽了诗意,又关注到了语言建构形式。

3.以衬托强化形象

衬托分正衬、反衬,以景、物、人相衬,艺术效果就是强化主体形象。

微任务:《念奴娇·赤壁怀古》和《琵琶行》中,同是引入了诗人外的人物形象,试分析其作用的异同。

群文比较阅读,比较的是同一焦点下的异同。此处同一焦点是诗中人物和诗人之间的关系,异处为正衬或反衬。分析时重点关注诗作如何强化诗人形象,强化主旨。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和白居易两人境遇相同,构成正衬关系。梳理《琵琶行》意脉后会发现,整首诗以三次弹奏贯连内容,以“铮铮然有京都声”“似诉平生不得志”“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三种事态构成全诗的意脉结构,进而传达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主旨。

4.用典翻新,增添人文和历史意蕴

刘勰在《文心雕龍》里诠释“用典”:“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诗人用古人古事,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委婉地体现自己的立场、态度、心绪、愿望等。用典既要表现出诗人情志,又能故中求新,且讲究不露痕迹,非常考验诗人驾驭语言的能力。但也考验阅读者的文化积累,容易晦涩难解。

微任务:比较《短歌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滕王阁序》部分用典抒情诗句,总结各诗用典的语言方式和阅读效果。

三个作品,都有以用典来推进意脉的语言现象,也给作品增添了人文和历史意蕴。用为用典,《短歌行》擅长化用诗句,后两者擅长用古人古事。同是用古人古事,《滕王阁序》因结合了明确的内涵词汇,表意会明晰些,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古诗词用典的不同形式和语言特点在此微任务中显现。

[作者通联:浙江诸暨海亮艺术中学]

猜你喜欢
用典情志语言艺术
中医情志关怀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情志护理对肾移植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对慢性盆腔炎患者实施穴位贴敷+情志护理的效果探析
辨证论治五行理念下中医情志疗法对宫腔镜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
巧用语言艺术生动小学数学课堂
用典犹如用比兴
生活中的语言艺术
习近平用典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书法展作品赏析
新理念下数学教学的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