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利平 马雨清 刘鹏林
摘要:为培养适应地方经济需要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根据地方经济的人才需求特点,结合嘉兴学院自身实际,探索如何积极发挥地方性高校区位优势,依托当地产业集群及校内外各种资源,推进服装设计与工程实践教学改革。通过一系列实践教学改革实践,提升了应用型设计人才培养水平。此研究可以为设计类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产教融合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 实践教学 应用型 人才培养
中国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20)11-0107-03
引言
为地方培养和输送适应地方经济需求的人才是地方性高校办学的主要任务和重要使命。嘉兴学院地处长三角腹地的浙江省嘉兴市,是一所省市共建的地方性本科高校。时尚产业是浙江省八大万亿产业之一,也是嘉兴市重点发展的干亿产业之一。嘉兴当地时尚產业发达,服装企业众多,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的需求量很大。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处于设计学与纺织科学与工程两大学科交叉领域,具有“艺工结合”之特色,主要为时尚产业输送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面对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时代需求,如何“积极发挥地方性高校区位优势,依托当地产业集群及校内外各种资源,推进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各项教学改革,提升应用型设计人才培养水平,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是亟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存在问题
地方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了对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要求。然而目前人才培养同质化、实践教学内容陈旧、教师工程实践能力薄弱等一系列问题,阻碍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必须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才能培养出适应产业需求、有较强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
(一)服装人才同质化严重
高校在“宽口径、厚基础”教育理念下培养的服装专业人才同质化现象严重,地方行业特色不明显,毕业生能力达成与产业用人需求脱节,一般服装专业毕业后到企业以师傅带徒弟方式,还需要2年才能上手。而经济转型的压力下企业要求无须企业再培训就可直接上手的“无缝对接”大学生。面向服装产业集群,需要培养对接产业的服装专业人才。
(二)实践教学内容陈旧
实践教学内容陈旧与行业新技术需求不匹配。服装产业正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大量需要精通服装智能化生产、服装个性化定制、服装织可穿技术等前沿知识和技术的人才。原有的实践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
(三)教师工程实践能力薄弱
大多数高校教师尽管学历高、理论知识扎实,却从未踏出过校园在企业一线工作,对企业的运行、管理模式、行业最新技术及人才需求变化不敏感。教师本身工程实践能力弱,造成指导学生实践质量不高。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 根据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和特点,嘉兴学院确定了“面向需求、强化实践、突出应用、校企协同”的专业发展原则。为了解决人才同质化问题,培养适应地方经济需要的服装专业应用型人才,在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广泛开展调研,加强顶层设计,形成“平台课+模块课+综合实践”的实践教学课程框架。平台课由设计类工科平台课和专业基础课组成;模块课由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和综合实践组成,以此来形成自身特色,对接服装产业集群。以此为基础,在实践教学模式、师资和平台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建设。
(一)必须强化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根据学科发展和行业人才需求,对一些应用性较强的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时引入当前的行业前沿技术,使教学内容紧贴生产实际。改革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化教学、竞赛化教学。完善实验中心建设,充分利用区位产业优势,联合企业力量共建实验室和教师工作室。
(二)必须强化实践教师队伍建设
充分利用地处服装产业集群的区位优势,产教融合培养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提高双师型比例;建设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的、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三)必须强化多元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依托学科反哺教学,校企协同育人,构建多元化、开放性实践教学平台。聚合社会优质资源,联合企业共建实验室、工作室、实习基地等,引导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
三、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实践
根据上述建设思路,嘉兴学院在校内建成了艺术与设计省级实验示范中心,校外搭建了多元融合的政产学研创新平台;课内对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教学资源、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建设与改革,课外搭建了多元化的第二课堂。
(一)建设校内校外两个平台,借产业资源育人
1.校内建设艺术与设计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从校内艺术与设计实验中心建设入手,完善实验中心建设,创新管理运行机制,逐步建成紧密对接地方产业、设施先进的艺术与设计省级实验示范中心。
实验中心建设注重实验设施配套性、完整性,注重于专业特色的契合度,注重实验设施引领行业又领先于行业。近5年新建了服装智能设计与智能制造实验室、感性工学实验室、服装智能营销实验室、丝网印刷实验室、数字化设计实验室、商业摄影实验室、电脑横机实验室、三维人体扫描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实验室等。艺术与设计实验中心从嘉兴学院最年轻的实验中心发展到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除去专业实验室以外,为了与地方产业零距离对接,有意识地建设了多个校企共建实验室和校企共建工作室。校企共建针织实验室,为学生不出校园就能与企业无缝对接实践创造机会和条件。校企共建针织实验室的建成,对于学生而言,想要进入企业实习的距离—下子被拉近了,学生可以选择去企业内部实习,也可以在课余时间直接进入校内的样板间实习,使得实习效果大大提升。在校企共建工作室,学生可以参与企业真实的设计任务,从而锻炼设计应用能力。
2.校外建设实践教育基地
艺术与设计实验中心的建设不仅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设施上的保证,而且,也为校企合作奠定了基础。依托艺术与设计实验中心的设施资源与智力资源,积极开展政产学研合作,与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业搭建多元融合的政产学研创新平台,优势互补,借力当地产业资源育人。
这些企业为实战化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持,企业可以提供给学生实习的机会和岗位、企业师傅带学生、企业横向课题部分转化为实战化教学的内容。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更贴近社会的实验与实践平台,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实验教学质量有很强的推动力。学校可以反馈给企业的则是适用的人才,实战化教学成果中,企业可以得到一些可以应用到生产中去的创意和点子。例如,浙江省“红船杯”工业设计大学生学科竞赛后,我校学生的设计“夜跑服”被海涛服装设计有限公司采用。由于嘉兴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在专业方向设置上接轨地方产业,合作单位与该校实验教学有很强的互补性,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互利双赢,具有可持续性。经过几年校企合作,有5家脱颖而出,浙江华城集团发展成为省级艺术学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梦迪集团、格莱美皮革制品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发展成为校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多元融合的政产学研创新平台的建成为横向课题进课堂,实战化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实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项目保证。学生通过项目实战化教学实践,提高了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缩短了学生专业技能与企业生产实际需求之间的距离。
(二)课内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显人才培养特色
课内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在课程体系、课堂组织形式、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1.以能力培养需要改革课程体系
以每三年一次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为契机,统筹协调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关系及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从201 2版人才培养方案起,嘉兴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突出应用型培养。在制订过程中有意识地将原来散点式的课程组成若干个课程群,每个专业组建3至4个课程群,每个课程群的教师集中讨论制定各门课的课程教学大纲,使得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教学内容合理衔接,先修课程达到的教学目标为后续课程做准备,到课程群最后1门课结束时,学生某方面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达到完成某个目标任务的水准。例如:羊毛衫设计与制作课程群,《羊毛衫基础工艺》课程中学生学会织小样一《羊毛衫款式设计》课程中学生学会设计羊毛衫款式一《羊毛衫生产工艺》课程中学生学会编制羊毛衫生产工艺一《羊毛衫整体设计》整个课程群的最后1门课程,学生能独立完成从织小样到设计到编工艺到织出整件羊毛衫的全过程。最终作品的成就感给学生极大的激励。
2.以教学内容需要改革课堂组织形式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的课堂组织形式与其他专业有很大不同。首先,专业课的学时组成大多数都是“理论+实践”的形式,这些“理论+实践”的课程必须在实验室上课;其次,教师如果长时间讲课,学生就容易疲劳,也不利于技能技巧的掌握。因此,設计类专业课一般是教师讲一部分,学生紧接着练习这部分以便于巩固知识,并且,大多数课程都会有设计方案或实物的课程成果。这些课程成果是分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一步一步去完成的。
另外,课堂地点的灵活多变也是课堂组织形式改革的另一个方面,上课的地点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可以是教室、实验室、商场、企业、博物馆等。例如,服装设计课就有部分课时带到企业样品间去上课或带到大型展会去上课等。现场教学能提高上课效率,使学生更快掌握知识和技能;现场教学能让校外导师适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也能使教学内容紧跟行业发展前沿。
3.以真题实做需要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往的教学内容是按教材来制订的,学生完成作业只是为了巩固知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有意识地与一些实际项目去结合,形成了实战化、竞赛化的教学方法。
竞赛化教学:将竞赛合理地融入到相关课程和短学期实习中,根据竞赛主题开展创新性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能力,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设计素养和创新能力。例如,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短学期实习以“省大学生服装服饰学科竞赛”为内容,围绕学科竞赛的主题开展实习实训,实习结束后,选拔优秀的实习作品参赛。在《羊毛衫整体设计》课程中,围绕“濮院毛衫设计大赛”主题开展实践教学。
实战化教学:将企业现有产品、研发产品及教师科研项目合理地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并适度地融入到教学环节中,通过真题真做,全面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使课程设计成果转化,形成批量生产,真正实现第一课堂的“作品”在实验课堂上形成“产品”并最终形成“商品”,使实践教学成果具有市场价值,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衔接。例如,在《服装市场营销》课程中开展实战化教学,为浙江悦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成功赴迪拜、印度展销进行珍珠商品策划与配货支持,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一般SRT项目(大学生科研项目)“珍珠产品消费者行为模型的建立与实证研究”,公开发表了论文“珍珠饰品礼品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向企业提交了“珍珠产品消费者行为模型的建立与实证研究”的研究报告;之后又在此基础上成功申请了浙江省大学生创新项目“异形珍珠饰品设计方法创新与系列产品设计”,在研究过程中,学生成功获得了2项外观专利。
4.以产业引领需要改革教学内容
为了配合“实战化、竞赛化”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根据企业真实案例改进实验教学内容,校企合作出版实验教材,修订实验自编讲义,增加并更新实验项目,使教学内容始终处于产业领先水平。
5.以能力考核需要改革评价方式
学生的考核评价方式也随之改革。由于大多数学生的作业是实物或作品,这部分课程结束后的考核评价方式也由原来的试卷考核转变为实物或作品考核,学习的整个过程都纳入到考核体系之中。
(三)课外多元化第二课堂建设,师生成长共促进
把多元化的第二课堂建设,作为对课内培养的补充。除了组织学生参加校级、省级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科技项目,以及行业级、省级、国家级学科竞赛以外,还努力扩展课外空间,为学生提供锻炼动手能力的机会,给学生展现设计成果的平台,让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策划和实施,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调研能力和设计能力。具體的做法有: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开展校企合作设计大赛、学生创意工作室等等。把学生吸引到与专业相关的学习和研发上来,用学习成果的成就感激励学生对所学产生极大的兴趣和热情。
1.教师创意工作室
学生通过“导师制”跟随教师进入创意工作室,从大二学生选导师开始,一直到毕业。导师所带的学生形成新老梯队,参与到教师的横向课题、承接的各种项目。如:服装设计与工程毛衫方向的学生跟着导师参与企业的毛衫产品开发项目,学生可以利用企业高价购买的流行趋势资源,根据企业命题,在导师的辅导下为企业设计羊毛衫产品。已经有部分设计被企业选中投产。
另外,在课内的实战化和竞赛化教学过程中,在课外对学生“导师制”的辅导中,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锻炼,使学术型教师快速向双师型教师转型。已经有3位教师分别创立了自己的服装或服饰品品牌。双师型教师比例和取得各种技能证书的教师比例有大幅度提高。
2.各类创意设计大赛
除了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国家级、省级、行业级大赛以外,学校还独立或与企业(政府)联合举办各种类型的创意设计大赛。如:由企业冠名的创意文化系列展演活动,校企合作组织的校级竞赛等。通过组织这些校级大赛让更多的学生能参与到大赛中来,在参赛过程中锻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学生创意工作室
成立学生创意工作室——学生红蚂蚁工作室和学生大象工作室,让志趣相投的学生有一个一起做事的团队和场所。学生创意工作室通过一些大的设计公司承接面向社会的设计项目。红蚂蚁工作室和大象工作室的两位学生均分别在毕业前夕举办了个人摄影展和服装设计个展。毕业后,分别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使学生底气更足,毕业后创业的学生人数逐年上升。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毕业后创业的学生有近10名。大多数学生是白手起家,而且发展势头良好。
四、改革与创新成果
(一)探索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
嘉兴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师激励机制和实践教学资源等方面探索出一条新的适应地方经济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
1.培养模式创新
为了,人才培养错位竞争,在课程体系、课堂组织形式、教学内容与方法、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形成了地方本科院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2.激励机制创新
调动教师积极投身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的主要因素是嘉兴学院“教学科研等效评价制度”。学生获得的成果指导老师也有奖,教学研究成果与科研成果一样计分计奖。这项政策出台后,教师们更加愿意把精力投入到对学生的指导上面。
3.育人资源创新
第一,借力当地人文资源和产业资源育人。通过与政府、企业搭建创新平台,将社会资源引入校园。第二,开拓多元化的育人资源。例如:利用艺术与实验中心环境育人,通过营造艺术与设计实验中心的艺术、人文、设计氛围,提升学生的艺术品位与素养;利用展会、商场、企业样品间、教师科研等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育人。
(二)提升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经过5年实践,成效初显。在校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近年来,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省部级以上竞赛奖项6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5项;获得行业竞赛“中国时装设计新人奖比赛”优秀奖3项、真皮标志杯服装设计大赛铜奖、中国大学生设计大赛全国银奖等。公开发表论文100多篇,学生获得专利授权50余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显著提升,获得了良好的社会认可度,毕业生深受当地企业欢迎。近5年就业率100%,为嘉兴及周边地区相关企业输送了大批优质服装专业应用型人才。
结语
嘉兴学院通过在校内和校外搭建多元融合的产教融合实践平台;课内改革实践教学模式;课外建设了多元化的第二课堂,获得良好的教学效益和育人效果。.
基金项目:2019年度嘉兴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对接毛衫产业集群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002CD1904-5-A71814);2019年度嘉兴学院教学建设项目“时尚产业创新设计产教融合示范基地”(项目编号002CD1904-3—101);嘉兴学院应用对策研究专项(项目编号CD70119078)。
参考文献
[1]顾冰菲,徐平华等产教融合背景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探讨[J].纺织服装教育,2020 (4):111-114
[2]徐利平,裘玉英,鲁恒心.设计类专业产教融合育人机制研究[J].设计,2017 (17):92-93
[3]吕海舟,杨培强.应用型跨界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机制设计与模型建构[J].中国大学教学,2017 (02):35-39
[4]盖玉强,李铭嫒.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设计,2020 (16):108-110
[5]丁欢.基于产学研合作的产品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宁波财经学院产品设计专业为例[J].设计,2019 (17):125-127
[6]毛才盛,田原.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台发展路径:共生理论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9 (7):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