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恩远 成振波 晏苗
摘要:为帮助设计专业的师生更好地进行基于“小组任务”的设计教学。调研和分析了其在进行具体的小组任务时的核心痛点和对现有教学服务平台的使用情况。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小组任务”的设计教学辅助服务平台,并从任务、协作和资料三个方面展开了详细的方案设计。使老师能更加清晰、有针对性地引导设计任务,学生能更自主、高效地完成设计任务,沉淀设计知识,提升设计能力。
关键词:小组任务 设计专业 教学学习 辅助服务平台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20)11-0088-04
引言
近年来,在“互联网+教学”的大背景下,私播课(SPOC,小规模在线专有课程)以其能够与传统线下课堂深度融合打造个性化课程教育模式的特点[1],在各高校中得到广泛应用,许多设计专业的老师也都选择在各个在线教育平台上进行设计教学。杜军将在线教学和设计项目结合起来开展CMF设计课程教学[2];周颖使用课堂派平台进行互联网产品用户体验课程的混合式教学[3]。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设计教育越来越强调“参与”和“实践”,这使得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成为设计教学中常用的重要方法。然而通过调研发现,现有在线教学平台在进行以“小组任务”为特征的设计教学时存在着诸多问题,不能满足师生在设计教和学中的需求。因此,本文决定构建一种新的基于“小组任务”的设计教学辅助服务平台。
一、基于小组任务的设计教学特征
经过研究发现,徐象运在图形创意设计课程中使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方案设计[4];陈昊提出产品设计课程的课堂教学以学生小组讨论完成选题任务为主,教师案例讲解分析引导为辅[5];谭维等在进行UI界面设计课程教学时,让学生团队合作,共同完成产品的界面系统视觉方案[6];盖迅达探讨了小组化主题教学在印刷设计课程中的应用[7]。
由此可见,小组任务已然成为设计教学的一大显著特征,是大多数设计课程中都会用到的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能引导学生更加自主的思考和解决设计问题,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对设计知识的主动吸收,激发学习兴趣[7]。因此,本文将从小组任务的角度展开设计教学辅助服务平台的设计。考虑到不同学校可能存在的差异,本次的设计范围为:重庆理工大學车辆工程学院工业设计系的设计教学。
二、围绕小组任务的用户需求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在进行一个具体的设计任务时,老师和学生的行为和痛点,笔者进行了用户调研。受疫情的影响,调研主要通过在线问卷和访谈的方式进行。调研对象为重庆理工大学工业设计系的老师和学生。在调研后,分别对老师和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行为做了更细致的拆分和梳理,如图1,发现: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其在进行一个具体的设计任务时所遇到的问题主要都集中在“任务”、“资料”和“协作”这三个关键点上。笔者围绕这三个关键点,总结出了六条核心痛点,如图1。
1.多个课程的任务信息混杂在一起,不易厘清。①一名学生可能同时参与了多门课程中的多个任务,容易混淆任务的提交内容和时间;②由于老师发布任务的平台或方式不同,学生在完成任务时需要在不同课程平台之间不断切换。
2.对任务内容缺乏正确深入的理解,影响任务完成。学生由于对任务要考查的内容和知识点理解不透彻,容易导致其在完成任务时不知从何入手,以及整体思路方向出错。
3.个人与小组资料散乱,不便查找。①学生个人经常出现资料丢失的情况;②小组内部对资料也缺乏集中管理,查找起来比较困难;⑧组员对组内其他成员收集资料的情况互相不了解。
4.难以形成对设计灵感的收集和沉淀。①学生在需要设计灵感时常苫于无处寻找;②完成设计任务后,灵感资源要么由于占本地空间而被删掉,要么存储在某处后被遗忘。
5.小组讨论效率低,难形成结论。①设计小组在进行面对面讨论时,容易出现偏题的情况,影响讨论效率;②讨论中会因为意见不合而难以向后进行;③讨论完后,不易形成结论性的东西。
6.答疑及时性差,缺乏针对性。①在小组讨论时遇到具体的问题,不能及时获得老师的帮助;②虽然存在课程群,但各小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遇到问题,通常是由一位成员单独来询问老师,老师的解答难以准确地转达给组内所有人(特别是用语音答疑的情况);③老师在单独解答学生疑问时,对同样的问题需要重复解答多次。
三、现有教学服务平台案例分析
(一)平台案例分析
笔者选择了重庆理工大学工业设计系的师生目前使用较多的智慧树和超星学习通这两个教学服务平台,从进行小组任务的角度对其教师端和学生端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和分析。
从任务内容的角度,超星平台主要是根据“单选、多选、填空、判断、简答”等不同的题型来设置任务内容,如图2(左1),题型限制了老师发布任务的灵活性,不利于其对任务相关内容进行充分的阐述和呈现;从任务管理的角度,超星平台虽然也有“分组任务”的功能,但主要针对的是单次任务,见图2(右1)。而一个完整的设计课题中通常包含了多个互相联系的子任务,这种方式不能帮助小组对同一课题下的多个子任务进行管理。
从小组协作的角度,在超星和智慧树这两个平台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讨论都建立在话题的基础上,如图2(左2),即老师或学生发布一个话题,所有人都来参与讨论。这种以话题为基础的问答方式使得小组在任务中遇到实际问题时,无法得到及时、有针对性的解答;同时,当小组需要进行内部讨论时,智慧树没有提供组内讨论的功能,而超星的组内讨论主要是以发帖的交互形式进行,沟通不及时,影响讨论效率。
从资料收集和沉淀的角度,超星和智慧树这两个平台为学生提供的都是由老师上传的课程资料,如图2(右2)。学生个人在完成设计任务的过程中无法利用平台建立属于自己的设计资料库。同时,设计小组也无法在平台上对小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管理。
综上所述,智慧树和超星学习通这两个教学服务平台的定位更多是以课程为中心,以老师为主导,主要围绕如何开展一般大学课程而服务。不能满足师生在基于小组任务的设计教学中的核心痛点。这使得很多学生只会在这两个平台上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课程资源学习、完成任务以及参与话题讨论,并不会真正、更自主地将其作为帮助自己提升设计能力的工具。基于此,笔者决定构建一种新的基于“小组任务”的设计教学辅助服务平台。
(二)设计定位
综合对现有私播课教学平台和用户需求的分析结果,提出本设计教学服务平台的设计定位为:以小组任务为中心,以学生为主导,主要围绕如何进行设计任务而服务;重点关注设计专业学生在自主探索设计问题的解决途径时进行的任务目标理解和任务管理、资料搜集、小组协作和提问等活动中的问题和需求,并帮助他们在设计任务中沉淀属于自己的灵感,使学生愿意使用本平台来进行与设计相关的活动;同时也帮助设计专业的老师在设计任务中更好地引导和答疑,并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其优化设计教学提供帮助,如表1。
四、基于“小组任务”的设计教学辅助服务平台设计
(一)平台核心功能定义
根据设计定位,围绕小组任务将设计教学辅助服务平台(以下简称DA平台)的核心功能定义为:任务功能、协作功能和资料功能,如图3。根据学生和教师用户的不同需求,差异化的设置具体功能模块。DA平台的学生端主要由:任务、讨论、小组和资料构成,而教师端则主要由:任务、答疑、课程和资料构成。
将核心功能拆分为更细致的重要环节,以便进行详细的方案设计。这些重要环节分别是:老师发布任务、学生接收任务、师生进行任务管理;师生搜集、整理和共享资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提问、老师答疑等,如图3。通过对重要环节的交互过程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设计,得出DA平台的核心功能亮点为:①多任务管理与提醒;②明确和完善任务内容;③辅助达成有效讨论;④面向小组针对性答疑;⑤构建不同类型的“库”;⑥组内资源便捷共享,如图3。
此外,DA平台具有网页端和移动端两种不同的使用场景,其在页面内容和布局上会有所差异,在后文的详细设计中进行阐述。
(二)针对“任务”的详细设计
1多任务管理与提醒
多任务管理和提醒主要是为了帮助设计专业的师生对多门课程中的多个任务同时进行更便捷的管理和状态提醒。师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查找任务,可以直接搜索,也可以按课程、班级和时间等条件进行筛选,如图4(中)。
在DA平台的教师端将任务划分为已发布、待检查和已结束三类,如图4(左)。已发布指从发布到截止时间之前的所有任务。1天内即将截止的任务会优先展示,其他任务根据发布时间自上至下展示;老师可以查看学生对每个任务的接收和提交情况。
在DA平台的学生端将任务划分为待接收、进行中和已完成三类,如图4(右)。待接收指老师最新发布的还没有被学生查看和接收的任务。点击某一任务中的接收按钮后,此任务会出现在“进行中”的页面上;已完成是指已提交的任务。在截止日期前,组内所有成员都可以迭代已提交的内容。小组内部可以看到每次迭代的记录,老师只能看到最近—次的结果。小组提交任务成功后,任务状态显示为“检查中”,老师检查并发布分数后,会显示分数。
2.明确和完善任务内容
DA平台在老师发布任务的环节做了更细致的设计,使之能更好的与设计任务的特征相适应。老师可对任务要考查的知识点和评价标准进行标记,学生可以看到标记,如图5(右),从而正确理解任务,避免在完成时出现方向性错误。同时通过评价标准,老师可以更客观地比较不同小组的完成情况;老师还可以灵活地添加与任务相关的不同类型的资料,例如往届作品、示例和内容链接等,如图5(左),学生能够看到这些内容,从而帮助其更快找到完成任务的思路。
(三)针对“协作”的详细设计
1.辅助达成有效讨论
针对设计小组讨论效率低,难形成结论的痛点,DA平台提供了投票、计时和记录这三种可供小组讨论时使用的小工具,帮助小组达成有效的讨论。在小组讨论群中,点击“+”可以打开小工具菜单,如图6(左)。投票小工具能够在小组讨论出现意见不合时,帮助其更快做出决策。
计时小工具更多是在课堂上小组面对面讨论的场景下使用,主要解决当面讨论时容易出现偏题的问题。规定—次讨论的时间,时间到则进入下一主题的讨论。打开计时功能,设定讨论时长,然后点击开始按钮即开始倒计时。图6(左)展示了倒计时时间到的效果,时间闪烁,并伴有对话框和声音提示。
记录小工具同时适用于小组在线讨论和课堂讨论。在课堂上面对面讨论时,点击小工具菜单中的记录按钮可打开空白记录页,隨时记录讨论中的观点;当小组在线讨论时,可对讨论中的重要观点进行标记,并将其生成可编辑和分享的结论,如图6(右);记录完成后,点击发送按钮即可将记录以消息的形式发送到小组讨论群中。点击保存按钮,可将其保存到“全部记录”中,可在其中查看小组的所有讨论记录。
2.面向小组针对性答疑
针对答疑及时性差,缺乏针对性的痛点,DA平台提供了小组讨论群、小组答疑群和课程讨论群三种不同类型的群聊,并尝试在其间建立起相互的连接。小组讨论群是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分组后生成的群,用于组内讨论,没有老师参与,所有成员可以畅所欲言;小组答疑群包含了老师和原小组的所有成员,主要用于老师面向单个小组有针对性地答疑。群的名字在原讨论群名前加了“师”字以示区分,例如:“师霸王花联盟组”,如图7(左);课程讨论群是老师创建课程后生成的群,包含了老师和参与本门课程的所有学生,主要用于课程共性问题反馈。
在学生端的讨论页面中,小组讨论群和小组答疑群属于“组群”模块,如图7(左);设计小组在讨论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快速呼叫老师。点击小工具菜单中的“呼叫老师”按钮,如图7(中),系统会为当前小组创建一个小组答疑群,并打开会话窗口,如图7(右),所有小组成员都可以在答疑群中以发消息的形式提问;完成提问后,可以返回到小组讨论群中继续讨论,问题信息在小组讨论群中的呈现方式如图7(中);学生呼叫老师并提问后,如果老师回复,会在小组讨论群上方出现答疑会话提醒,如图7(中)。学生可点击进入小组答疑群与老师进行互动。
老师端的答疑页面由“组答”和“课答”两个模块组成。组答模块帮助老师对各个小组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答疑和辅导;当设计小组呼叫老师后,老师可以看到小组答疑群列表中的未读消息提醒,如图8(左),并进入群内面向某一小组的所有成员进行答疑;面对多个组都在问的共性问题,老师可通过长按对应信息触发问题标记;点击“问”,勾选提问,即可添加问题,问题每次只可添加1条。点击“答”,勾选回答,即可添加答案,可添加多条答案,如图8(中)。标记完成后,老师可将其分享到对应的课程群中,如图8(右)。
(四)针对“资料”的设计
1.构建不同类型的“库”
针对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完成设计任务过程中资料混乱,较难收集和沉淀设计灵感的痛点,DA平台提供了不同类型的“库”来帮助用户管理与设计任务相关的资料。平台首先从设计教一学的角度构建了个人、小组和课程三种不同的资料库;然后将个人资料库更细致地划分为资料库、灵感库和任务库。
资料库主要用于放置一些个人的日常资料;灵感库能帮助用户存储和沉淀设计灵感,如图9(左),在灵感库的上方内置了一些常用的设計资源网站入口,帮助提升设计灵感的收集效率。在“我的灵感库”中,可以通过图集和图这两种方式来整理设计灵感。图集的方式适合有针对性地查找目标内容,而图的方式则适合无目的地激发设计灵感;任务库专门用于存放做过的设计任务,帮助用户更好地整理和归档。用户可自定义资料名称,同时将资料与对应课程及任务进行关联,以便快速查找,如图9(右)。
2.组内资源便捷共享
DA平台在个人资料库和小组资料库之间建立起了分享和转存的通道。组内所有成员都可选择将存放在个人资料库中的资料上传到小组,并可为其添加留言。点击分享按钮,在弹出的分享菜单中,目标小组如被选中会高亮显示,同时展开留言文本框。上传成功后,留言内容会在小组资料库中显示。同时,组内成员也可从小组资料库中转存自己需要的资料。
结语
现有在线教学平台在进行以“小组任务”为特征的设计教学时存在着诸多问题,不能满足师生在设计教和学中的需求。本文构建了一种新的基于“小组任务”的设计教学辅助服务平台。围绕小组任务,对与其强相关的任务、协作和资料三个关键点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帮助老师在设计任务中更好地引导和答疑,帮助学生更自主地探索和解决设计问题,使平台成为帮助提升设计能力的利器。.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重点有经费课题(2019-GX—021)。
参考文献
[1]徐筱.基于“SPOC+MOOC”的纸包装结构设计课程建设与实施[J/OL]包装工程,2019 (Sl)179-183[2020-10-13]https://doi.org/10.19554/j cnki l001-3563.2019 S1.039
[2]杜军.基于在线式和项目式的CMF设计课程教学实践研究[J].设计,2020, 33 (11)136-138
[3]周颖,田惠怡,孙林.《互联网产品用户体验》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J].设计, 2020,33 (13):133-135
[4]徐象运.小组合作模式下图形创意设计研究[J].设计,2019,32 (04):116-118
[5]陈昊.产品设计课程教学创新与实践研究[J].装饰,2015㈣124-125
[6]谭维,贡琰.“互联网+”背景下UI界面设计教学探索与课程实践[J].装饰,2020 (02)136-137
[7]盖迅达.小组化教学在印刷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装饰,2014 (04):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