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其对策建议

2020-01-15 07:31:28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福建文化发展

黄 玮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福建福州,350001)

文化创意产业一般是指那些“源自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赋,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1]。在外部环境及内生发展动力的驱动下,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福建经济社会发展不容忽视的新增长点。SWOT分析法作为一种战略分析方法,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SWOT分析法实际上是将组织内外部环境综合概括,进而分析组织具有的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一种方法。通过SWOT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把资源和未来行动聚集在自己的优势与机遇之上,并使企业的战略变得更加明朗有效。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福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内外部环境进行探究,客观分析福建文化创意产业具有的优势和劣势,全面审视产业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机遇与威胁,最后提出符合福建区域特点、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一、福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黏合性的产业特性,主要以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表征,借鉴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数据可以映射出福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2018年福建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7.49万家,比2013年增长118.9%,实现营业收入5939.89亿元;2012—2018年,福建省文化产业年均增长12.8%,占GDP比重从3.6%增长到4.1%,其中,文化用品出口增幅提高12.6%;2017年,福建省实现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总额29.2亿美元,同比增长12.8%,高于全国11.1%的平均增长水平,一系列数据反映出福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a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和福建省历年统计年鉴整理。

另一方面,受自然环境、产业结构和经济政策等因素影响,福建经济发展山海差异大,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加之沿海与山区社会文化特质迥异,区域间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呈现出不平衡的态势:沿海城市拥有较强的技术、资金、人才虹吸力,福州、厦门、泉州三个地市经济总量占全省的三分之二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数量占全省的84%、71%,共有88家企业进入2019年全省百强企业,吸引了全省80%以上的文化创意企业落户。b参见福建省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福建省社会科学院、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2019福建企业100强发展报告》。而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不但鲜有大型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和机构,亦缺乏发展文创产业的活跃社会氛围,文化创意产业尚不发达。

二、福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Strenths)

(一)文化资源禀赋良好

王一川、杨新华、叶百顺认为,区域文化的资源禀赋对产业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区域文化环境是经济全面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前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区域文化中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潜在因素,决定着对产业发展路径的选择。[2]文化创意产业依赖于文化资源禀赋,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为福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重要基础:省内拥有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1个,世界文化遗产2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4个;已形成闽南文化、客家文化、船政文化、朱子文化等特色鲜明、内涵深刻的文化底蕴;民间艺术精彩纷呈,闽剧、莆仙戏、歌仔戏、高甲戏、梨园戏五大剧种,在中国曲艺舞台上经久不衰;德化的陶瓷工艺、漳州的木板年画、福州的寿山石雕及脱胎漆器的制作、泉州的中国提线木偶、惠安的石雕等极具地方民俗特色的文化种类已逐步形成特色产业。[3]悠久的历史、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和蜚声海内外的多元文化与创意产业有机结合,为福建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源源不断地输送素材。

(二)区位优势明显

福建是我国距离台湾最近的省,闽台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民俗相近。这种基于特殊区位环境衍生出来的特有文化,也是一种生产力,其本身具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以福建的妈祖信俗为例,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在台湾拥有2000多万信众,世界妈祖论坛、妈祖文化旅游节、妈祖朝拜之旅以及妈祖手办系列创意产品,深受闽台两岸同胞认同与喜爱。而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相较于大陆起步早、发展快,无论从产业发展总量上还是水平层次上,均优于福建地区。随着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日益密切,大量台湾产业人才来闽就业。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广泛的合作交融产生了多元绚烂的文化元素,为福建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要素支撑,使得福建可以更好地借鉴台湾及周边经济发达地区文化发展的经验和模式,形成区域互补共融的文化创意产业。

(三)传统产业基础雄厚

在产业经济发展进程中,文化创意是重要的增值资源,被约瑟夫·奈等学者归纳为“软实力”的一种,并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许多创意产品需要在传统产业部门中加工生产,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又能够反哺传统产业。当前,传统的产业链资源整合正向跨行业、跨领域融合转变,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能够让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链充分延伸,让文化创意产业的成果更多地通过工业产品的形式展现。福建的传统产业基础雄厚,特别是轻工业具备比较优势,拥有纺织化纤、服装制鞋、工艺美术、副食品加工等10余个营业收入千亿元的产业集群,基本形成了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特色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良好完善的产业体系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设计、生产、营销提供了必要的要素保障。

(四)高新技术助力产业发展

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以及“互联网+”、5G通讯技术、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获得科技助力的福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更具活力。目前,福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取得突破,新旧动能接续转换顺利。2018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3800家,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9%。[4]伴随着一批高技术产业项目相继投产,福建的产业层次获得极大提升,高新技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有机结合,使得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更加丰富,并不断催生出全新的产业模式。如福建的网龙公司,凭借VR/AR技术设计战争互动游戏,模拟辛亥革命、红军反围剿等战争场景,体验者可化身为红军战士体验模拟战斗,深入其境体验战争年代革命志士的奋斗情景,可谓高新技术与红色教育结合的典型案例。

三、福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劣势(Weaknesses)

(一)要素资源整合能力不强

从产业发展的要素视角看,如果仅有孤立的生产要素而没有进行有效整合,文化元素就无法融入到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中去,就难以形成文化性人才、文化性科技、文化类项目等,进而无法形成以文化为中心、各生产要素共同推动文创产业发展的动能。这种生产要素资源之间的整合推动机制可以用图1表示。由于福建的生产性服务业起步晚,发展相对缓慢,各种生产性服务业组织、中介机构等不活跃。文化创意与相关生产要素在区域中未能充分整合、利用,策划、包装、营销文化创意产品的能力较弱,加之相关产业间缺乏高效互通的对接平台,社会交易成本较高,使得福建丰富的文化资源禀赋未能高效地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产品,未能形成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需的强大动能。

图1 文化创意产业生产要素整合机制

(二)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不高

福建现有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不高,尚未演进形成经济上高效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现有文创园区、街区、博览城等,主要是由政府主导设立,通过政策优惠招商引资吸引企业入驻,园区内的企业松散地拼凑式地集中,表现为经营分散且个体封闭,产业组织业务上的关联度较低,生产者之间缺乏足够的联系,缺乏上下游产品的互供,未能形成相互配套而又紧密联系的分工网络。由于对文化景观、工业遗产、传统村落等内在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不够,文化创意产品呈碎片化状态,产品在内容、形态上的创新度低,同质化、低质化特征明显,个性化的产业属性也无法充分实现,缺少标志性的文化创意产品。如福建是“万里茶道”的起点,拥有大红袍、铁观音、白茶、红茶等诸多茶种类,但在营销上没有形成整体合力,茶企各自为政包装推广,缺少类似云南普洱、西湖龙井之类的统一茶品牌,亦没有结合茶业-茶具-茶器-茶内涵文化等关联产业进行深度市场开发,延伸拓展茶产业链。此外,居民消费市场形态较为初级,音乐会、歌剧、话剧、个性化产品订制等高附加值的文化创意产品供给稀缺,居民在文化创意产业消费上选择性小,文化消费需求尚未得到很好地释放和满足。

(三)产业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

福建文化创意产业政策支持体系不够完善,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尚未显现:一是体现在行政管理上,囿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多元特性,福建省对产业的管理职能分散在多个行政部门中,未能形成对产业进行统一的规划与管理的有效合力;二是体现在衡量产业发展水平的统计评价上,由于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模糊,目前,国内仅有北京市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统计分类,包括福建在内的其他省份尚未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单列统计,缺乏合理的统计体系和科学的统计方法,对于文化创意的产值、增加值、效益指标等系统权威的统计信息数据不完整,造成基于可信客观数据的产业分析较少,政府在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时难有准确研判;三是体现在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资金支持上,作为一个高风险、高投入收益的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培育发展需要产业资金的持续投入,福建风险投资的氛围尚不浓厚,财政资金亦没有很好地发挥出应有的示范带动作用。

(四)文化创意专业人才较为匮乏

福建省内许多院校设有与文化创意行业相关的专业,诸如艺术设计、工艺美术、园艺规划、市场营销、广告学等,但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偏重应用,缺乏实践岗位操作经验的毕业生难以直接上岗,传统的院校式人才培养方式与产业需求存在差距,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匮乏的问题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善,成为制约福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以传统工艺美术行业为例,从业人员多为师带徒、手把手传承技艺,缺少批量化的、可复制的人才培养机制,这就造成了在一些受众较小的工艺美术产业后继无人的局面。如曾经盛极一时的福州漆画产业,从业者往往年龄较大,近年来却基本没有新人涉足,存在后继无人、技艺失传的问题。

四、福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面临的机遇(Opportunities)

(一)居民文化消费升级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我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物质消费在整体消费中所占比例下降,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不断提升,期待更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根据《福建省“十三五”文化改革发展专项规划》,2020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5%,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5]据此推算,2018年到2020年每年须实现17%左右的增速,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达到2100亿元左右,市场扩容空间广阔。

(二)“一带一路”战略助力

福建是著名侨乡,1500万侨民遍布全球176个国家和地区,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人文往来密切。2019年上半年,福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保持强劲增长,出口额1392亿元,增长23%,充分展现了福建“海丝”核心区的优势。[6]近年来,福建企业国际化经营意识和参与国际分工能力不断提升,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大。2019年,福建企业100强中,有一半以上有国际业务,其中32家有海外投资和资产,海外收入累计达1541亿元。c参见《2019福建企业100强发展报告》。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将继续扩大,福建文化创意产业将有更多机会走出国门交流传播,实现与沿线国家经济文化交流互鉴,助力地方产业发展与国家战略协调同步。

(三)闽台融合发展带来新契机

随着国家实力不断提升,大陆市场进一步扩大开放,福建对台湾的吸引力持续增强。近年来,探索两岸交流新路的内涵不断延伸,闽台经济文化交流呈现良好局面,培育闽台文化融合发展的文创产业,为增进台湾同胞对民族、对国家的认知和感情提供了良好契机。台湾在动漫、CG、网游等文化创意产业上的先进经验,可以为福建所借鉴和引进学习。福建背靠祖国大陆,在资金、市场上的优势又是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继续发展所必须的条件。两岸在共同市场的培育和开拓、人才资源的培养等方面具备较强的互补性,这也为提升福建文化创意竞争力提供了潜在的合作空间。因此,可以探索以发展闽台文化融合的创意产业为突破口,将福建打造成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更好地发挥福建在两岸融合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五、福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面临的挑战(Threats)

(一)竞争日趋激烈

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原有WTO框架下的国际分工体系正在调整,促使全球产业价值链深度重塑,这也为福建乃至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带来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福建文化创意产业,一方面,要直接面对海内外企业的市场竞争,而本土文化创意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却面临着贸易壁垒和文化形态冲突等挑战;另一方面,中国新一轮扩大开放的进程加快,国外产品与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限制将进一步放宽,区域外优厚的产业基础与明显的竞争优势,让福建本土的文化创意产品市场承压,市场溢出效应或将愈发明显。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也倒逼福建的文化创意产业借鉴外部的发展经验,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发展。

(二)全球经济下行隐忧

从外部环境看,全球经济下行压力日渐凸显,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对世界经济和主要经济体2019年、2020年的增速预期分别下调至3.0%、3.4%,达到了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增速的最低水平。[7]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GDP增速在一段时期内将大概率维持在一个合理的中速区间内,改革进入深水期和攻坚期。经济结构的转型、经济增速的绝对值放缓对于制造业、服务业在内的所有行业造成现实的萎缩压力,也给福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带来不确定性。

六、福建省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化建议

(一)SO战略

SO战略是充分发挥长处、最大程度利用机会的战略。运用此战略,一是要对接文化需求,积极培育文创消费市场。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居民消费需求培育相结合,调整优化文化创意产品结构,量身定制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各类文化创意消费产品,加快形成适应消费需求和购买能力的多种类多层次文化创意产品供给体系,引导生产与消费市场形成良性互动,探索实施文化消费补贴制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向居民提供传统文化公益性演出,推动文化创意产品进家庭、进社区、进校园。二是立足区位优势,深化对台文化交流。抓住福建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深度整合海峡论坛、世界妈祖论坛、两岸民间艺术节、海峡两岸文博会等对台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深化两岸宗亲、青少年、民俗交流,推动闽台两岸文创产业合作互补,增强福建特色文化对台影响力。

(二)ST战略

ST战略是充分发挥长处、回避或最大程度消除威胁的战略。运用此战略,一是应加大开放力度,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探索特色文化信贷、债务融资、外汇管理等先行办法,鼓励文创企业更多走出国门,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通过海丝城市主题展、海丝国际艺术节等活动,拓展与海丝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渠道,提升福建文化创意产业对海丝沿线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和渗透力。二是统筹开发资源,探索差异化发展道路。支持基础良好的重点区域优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挥福州、厦门、泉州等沿海地区在文化资源、历史积淀、人力资源、科技和资金等要素方面的优势,提升区域文化创意品牌价值,充分发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引领作用,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发挥文化资源的集聚效应。

(三)WO战略

WO战略是避短或补短、最大程度利用机会的战略。运用此战略,一是应做好顶层设计,完善产业支撑体系。强化规划引领作用,整合省内高校及社科院所研究力量,出台省一级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整体规划,对优质的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梳理,确定福建省文化创意产业中长期发展目标,提出具体发展举措和保障措施,明确重点产业发展方向,高质量、高标准策划生成一批文创园区、文创产业项目。二是建立健全配套政策,加强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鼓励文创企业与院校共建面向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基地,构建产业人才职业培训体系;研究面向海内外高层次文化创意人才的引进措施,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培养工作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流动、奖励政策,引进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文化创意大师和领军人物。

(四)WT战略

WT战略是避短、避威胁、最大程度消除威胁要求的战略。运用此战略,一是升级营销手段,打造本土文创品牌。发掘福建文化创意产品的独特性,举办各类文化旅游节、动漫节、展销会等,运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对已有的文化品牌进行打包集中宣传,形成一批能够代表福建形象、彰显福建精神、凝聚福建力量的优势文创品牌,提高福建文化创意产品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二是打造精品名作,提高产业附加值。打造一批文化创意精品名作,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名家和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加大力度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创精品,尝试创建福建省级创意品牌的评选制度,形成以品牌带动为引领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市场、有知名度、能够推广的精品。

猜你喜欢
福建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那个梦
巴蜀史志(2021年2期)2021-09-10 13:17:04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福建医改新在哪?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4
来吧,福建求贤若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