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敬东
(福建江夏学院会计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2020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指出:“2020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人。”[1]如何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已经成为维系社会稳定的命题。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指出:“把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结合起来,强化高校各类组织的育人职责,增强工作活力、促进工作创新……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项工作和活动,促进师生全面发展。”[2]这其中特别提到要发挥高校各级党组织的育人保障作用,推动高校各级党组织自觉承担起育人育才的主体责任。2019年10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强调:“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各个环节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强化创新创业协同育人。”[3]可见,协同育人理念融入创新创业(“双创”)教育已成为一种趋势。高校党建工作与“双创”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子系统,都是高等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思想建设为基础的高校党建工作与“双创”教育之间存在着内在契合点及融合的可行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这既是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的任务,也是“双创”教育的任务,加强高校党建工作与“双创”教育同频共振、协同育人,是高校党建工作的新视角,也是“双创”教育的新方向。[5]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9月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后[6],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研究掀起新一轮高潮。其中,围绕如何加强高校党建工作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作,突破育人瓶颈,亦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方向。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融合”的角度开展思考和探索。如陈洪源等提出,大学生创业教育目标与高校党建工作的目标有共通之处,可以通过转变两者的教育职能、倡导个性化融合、创建良好的环境氛围、构建长效评价保障体系等方式实现二者的有效融合。[7]二是侧重于党建对“双创”教育的价值引领。如李坊贞等认为,应该通过党建引领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助推党建,实现研究生党建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双向融合。[8]三是侧重于依赖一定的机制推动党建工作与“双创”教育的相互促进。如宋之帅从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优质师资、深化创新创业实施效果等视角,提出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党建工作双向互促的路径。[9]四是侧重于借助其他学科的理论,融入二者共同育人的机制。如李亚娟等引入嵌入理论,探索党建引领创新创业教育的机理。[10]五是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与“双创”教育的联动问题。如王占仁从思想政治的视角切入,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一致,内容相通,方法相容,功能相合,可以在发展过程中实现相互助力,联动发展。[11]
现有研究大多聚焦在高校党建工作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上,重点在二者融合的前提、可行性、模式、保障措施等方面,涉及二者协同育人的研究不多。鉴于此,本文以协同理论为基础,把高校党建工作与“双创”教育协同育人作为研究对象,寻找二者之间的关键联结点,探讨二者协同育人的机制及路径。
20世纪70年代,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提出“协同理论”,指出当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中多个子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发生了协同作用,这时系统会出现自组织状态,而这种状态会使得整体系统呈现出特定的功能或结构,由旧的状态演变成一个稳定有序的新状态。[12]协同理论是研究不同事物共同特征及其协同机理的新兴学科,其着重探讨各种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的相似性。[13]高校党建工作与“双创”教育协同育人的机制,就是要找出二者各自独立运行的特征及他们之间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并以此来强化二者的运行关系,使得两个系统有序、高效、稳定地运行,最终实现协同育人的效应。
高校党建工作致力于为党和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主要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党性观念和爱国情怀教育,其中侧重强调价值引领、品格塑造、责任担当及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双创”教育是通过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国家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强调精神、意识、能力、品质等方面的培养。从社会发展层面上讲,二者都是培养优秀人才的有效载体,都凝聚着实现立德树人的使命。从大学生成长成才层面上讲,二者都在解决怎样树立正确观念、怎样做合格大学生的问题。高校党建工作与“双创”教育协同育人就是将二者系统性、实践性融为一体。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追求个人价值服务于社会价值,个人应努力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高校党建工作在“双创”教育中具有价值导向性,以高校党建工作引领“双创”教育方向,有利于推动“双创”教育实现升级发展,最终助推高等教育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一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价值观。高校党建工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双创”教育,能影响大学生的创业目的、创业意志、未来规划等精神方面创业成功的因素,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动机,使其充分理解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勇气和毅力、社会责任等企业家所具有的精神,以及对创业成功的重要性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意义,从根本上建立起全面、科学、理性的成才观和创业观。二是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以党建工作为载体,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强化高校党建工作在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方向上的重要作用,能够引导大学生朝着社会需求的方向与经济发展的方向同向而行,同时,亦能够“催化”大学生的创业行动。
“双创”教育是时代的产物,具有时代感教育的属性和强烈的实践性。“双创”教育可以作为高校党建工作新的教育载体。一是“双创”教育延伸了高校党建工作的空间载体。“双创”教育可以打破党建工作的时空限制,将教育范围拓展到课堂之外、校园之外,实现党建工作从课堂-社会、静态-动态、平面-立体的转变,不断拓展党建工作的教育空间。依托“双创”教育空间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还可以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最终实现高校党建工作中思想教育的目标。二是“双创”教育成为高校党建工作新的增长点。[9]“双创”教育是以训练大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的一种深层次素质教育,为党的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双创”教育融入高校党建工作中,一方面,有利于用“双创”教育严肃活泼的组织和活动方式,推动高校党建工作组织形式的改革和内容的创新,为高校党建工作注入新活力;另一方面,把“双创”教育纳入党组织的工作范围,作为对党组织评价的重要因素,可以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
高校党建工作与“双创”教育的使命是一致的,推进二者协同育人能有效解决它们在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短板问题。但现实中,有些高校仍缺乏二者有效衔接的理念,主要表现为:第一,协同实现教育目标没有形成。党建工作仍然局限在以党员为主体开展活动,对大学生党员在“双创”教育中的先锋作用挖掘不够。而“双创”教育则成了少部分大学生比拼技能的平台,高校投入大量精力的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也成了参与竞争者获取荣誉的功利化舞台。在此过程中,党建对“双创”教育的价值引领缺乏,“双创”教育软化了对创业品质、社会责任、艰苦奋斗等精神的培养,这与高校党建工作与“双创”教育协同育人应该以提升“品德、知识、能力”为核心,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理念不符。第二,统筹教育资源意识没有形成。党建在统筹各类资源、促进各个要素之间的流动方面仍存在着“固化”思想,对教育资源的整合力不足,党建优势发挥不够明显,尤其在整合高校党建工作和“双创”教育的硬件资源、学科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两张皮”“喊口号”现象仍然存在,各司其职的分割局面仍未打破。
在各个部分都存在的前提下,机制是协调各个部分之间关系以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具体运行方式。在任何一个系统中,良好的运行机制都会在实现优化目标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高校党建工作与“双创”教育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运行机制不畅通。虽然都是由校党委统一协调和管理,但因党建工作由组织部门牵头协调,“双创”教育属于教务或学工部门牵头协调,执行起来就会出现条块分割的问题,甚至在协调相关工作中,会出现“踢皮球”现象,这必然会影响二者协同育人的系统性、创新性和有效性。二是反馈机制有待完善。二者协同育人的考核评价机制没有融合起来,仍然按照各自独立的单元考核评价,因此二者协同育人过程中,无法有效地检查、评估工作效果,进而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也不能总结协同育人中的经验。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较强,但对自己的创业胜任能力评价不大看好,对国家出台的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和法规也关注和了解不足。[14]这既反映了高校党建工作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作用发挥不够,也显示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不足,更凸显出协同育人效果有待提升。
科学的指导培训体系是推进高校党建工作与“双创”教育协同育人的关键。高校党建工作与“双创”教育协同育人能否取得实效性成绩,与是否有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套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一套完善的教育方法密切相关。一方面,高校党建工作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有着先天性的优势,但“双创”教育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存在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专任教师数量不足,相当一部分教师是由高校就业指导人员或者辅导员兼任;无论从理论功底上,还是从企业实战经验来看,都很难达到“双创”教育对教师标准的要求。二是对师资队伍激励不够。目前,单纯的表彰奖励、物质奖励不足以满足广大“双创”教育师资队伍的要求。一方面,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双创”教育尚未完全纳入高校整体的教学体系中,“双创”教育与党建教育融合度偏低,与专业课程融合的程度更低;另一方面,方法方式和内容亟待更新。从目前情况来看,有些高校在二者的协同育人工作中,只是传统教育教学方法方式的叠加,单向的灌输教育仍然存在,教育内容缺乏灵活性和灵动性。因此,在处理两个系统各自优势、互相借鉴、不断创新等方面,加强指导培训体系建设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外部环境提供物质、能量和信息,促进系统外部协同发展,是系统从无序状态转变为有序状态的重要保证。[15]行为主义认为,外部环境和内在素质可以构建人的行为的函数,人的性格可以随着外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双创”教育的环境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政策宣传、文化环境、舆论环境等的总和,对激发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具有直接影响。高校党建工作与“双创”教育协同育人的环境因素,从属于“双创”教育的环境,包括大学生自身所属的情感因素。大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将创新元素融入到校园文化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能够为高校党建工作与“双创”教育协同育人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但实际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宣传教育的效果不理想,有些高校停留在以政策宣传政策,以制度落实制度的层面,载体比较单一、形式较为死板,在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成长规律方面,缺乏贴近大学生实际,对大学生思想教育不够;二是营造社会舆论和评价支持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力度不足,尤其是在发挥党组织营造政府、学校、企业、群众等协同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落地生根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在协同理论视域下,高校党建工作与“双创”教育协同育人的核心在机制,关键在落实。要推进高校党建工作与“双创”教育协同育人,需要在二者融合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其协同机制,并形成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实施途径,最终实现二者协同育人的目标。
协同育人,理念先行。统一的思想和理念是增强高校党建工作与“双创”教育两个系统协同育人功效的前提。高等教育要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五项基本职能,推动内涵式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到高等学校办学治校的全过程、全方面。高校党建工作与“双创”教育协同育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中汲取精华,相互融合,协同发展。
在实际工作中,要以党建为引领,以“双创”教育为切入点,以教育目标、教育资源、教育内容等共建共享为抓手,促进二者协同育人。一是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的导向和育人功能,倒逼“双创”教育回归初衷。通过党建工作的统筹,不断调节和引导“双创”教育实践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尤其是发挥好大学生党员群体在“双创”教育中正确的价值引领作用,实现党建工作的目标由“务虚”转化为“务实”,促使大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党建工作与创新创业教育直接的相关性,增强高校党建工作对大学生“双创”教育价值引领的感染力。二是夯实党建与“双创”教育协同育人的载体。在抓好党建工作中,融入“双创”教育是促进“双创”的最直接且有效的途径。可以通过党课、团课、思政课、报告会等形式,将理想信念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载体与“双创”教育相结合,在引导大学生形成自信的人格、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增强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做到有的放矢。
必须把制度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不断完善高校党建工作与“双创”教育协同育人制度建设。要制定符合区域特色、校史校情、青年大学生特征的一系列制度,为高校党建工作与“双创”教育协同育人提供人、财、物的制度保障。
健全的管理机制是高校党建工作与“双创”教育协同育人的重要保证。一要创设“一盘棋”管理机制。高校要成立专门的“双创”教育服务管理机构,协调好组织部门、教务或者学工部门之间的关系,把各个部门、各支队伍、各门学科和专业等要素通盘考虑,将“双创”教育各个方面、各个要素统筹考虑,将“双创”教育融入于日常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骨髓。二要充分挖掘“党委-党支部-党员”三级力量联动的合力。党委是核心,是党建与“双创”教育协同育人的组织保障、资源保障、方向保障,尤其在保障制度的制定和资金的投入上,党委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党支部是堡垒,把“双创”教育纳入党支部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计划,通过党支部书记“领头雁”的作用,夯实阵地建设,可以孵化并扩大“双创”教育效果。党员是旗帜,在“双创”教育的政策宣传、课程学习、实践等方面,有着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可以充当大学生“双创”教育的先锋。三要建立评估与反馈机制,通过反馈信息系统增强二者的协同性,使二者深度融合,实现协同育人效果新的飞跃。
稳定的师资队伍是高校党建工作与“双创”教育协同育人的关键。要通过“内培外引”的方式,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一要强化队伍组建工作。建立一支专兼结合、业务精湛、功能互补的师资队伍。特别要注重发挥好校企合作、企业挂职锻炼、社会培训等机制,引进一批兼职创新创业导师。二要强化队伍建设工作。针对综合素质良莠不齐的师资队伍,要加大学习、培训力度,将创新创业教师“走出去”学习机制常态化。三要强化队伍考核。要建立激励和淘汰机制,激发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热情的同时,要让其时刻感受到“适者生存”的压力。
在把党建优势融入“双创”教育,进而转化为高校发展的优势过程中,科学的课程体系、有效的工作方式和方法是做好工作的重要环节。一方面,要突出党建的政治把关,设计好“双创”教育课程体系,要把“三全育人”理念融入到“双创”教育课程体系,做好理论与实践、选修与必须课程的安排。既要抓好第一课堂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素养教育,又要落实好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启发、培养以及潜能的挖掘。另一方面,要做好“传统”与“创新”的融合。贴近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实际,寻找大学生共同兴趣的结合点,提倡参与式、开放式、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寓党建与“双创”教育于日常教学、生活学习的全过程。此外,要抓好线上线下多种宣传阵地的立体式传播,使青年大学生在不知不觉、耳濡目染中接受教育,进而达到协同育人效果。
根据协同理论,在与外部的信息、资源交换过程中,系统内部的诸多子系统、要素会基于一定的规则自发地进行自我调节,最终形成特定的自组织模式。[11]高校党建工作与“双创”教育两个系统在协同育人过程中,通过资源和信息的交换、相互作用,最终会形成稳定的自组织。高校要结合时代特征、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思想特点,主动营造党建与“双创”教育协同育人的校园文化环境。一方面,要营造好有利于二者协同育人的“显性”文化氛围。尤其在制度建设、宣传平台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第二课堂活动等方面要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服务学生潜能挖掘,最终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另一方面,要营造有利于二者协同育人的“隐性”文化氛围。要把学校教风、学风融入到各类社团活动、比赛竞技中,启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
社会环境的优化程度直接影响到高校党建工作与“双创”教育协同育人的效果。首先,学校党委应充分宣传国家政策,严格执行国家的相关制度,进而出台有利于党建与“双创”教育协同育人的政策。在此过程中,要借助传统宣传栏和现代信息媒体进行立体式宣传、教育,确保入脑入心。其次,要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措施,在社会舆论中营造政治素养高、创新创业能力强的新时代人才培养观。最后,要以“政、产、学、研”合作为契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深入开展合作共建,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交流和实践平台,不断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能力和动力,引导他们形成理想信念端正、思想态度端正、创新观念持久的价值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6]高校党建工作与“双创”教育协同育人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能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的价值引领和组织保障作用。拓展“双创”教育的载体,能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政治品格、科学的创业观念、饱满的创新精神和优秀的创业品质,进而内化为创新创业的动力、意愿和素质,外化为创新创业的行动,从而切实提高“双创”教育的实效。未来需要持续深化研究,强调高校党建工作与“双创”教育协同育人的时代性、实践性,强化如何结合国情、校情和地方特色,构建系统化、特色化、个性化的高校党建工作与“双创”教育协同育人工作机制。
协同理论认为,系统的整体性功能优势的发挥,需要内部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共同发力,这决定着系统内部各个系统之间的协同效应。[15]构建内部稳定有序的机制是高校党建工作和“双创”教育协同育人的核心要求。高校党建工作与“双创”教育协同育人不是“1+1=2”简单的加法,而是需要顶层设计、全盘考虑,将两个系统结合形成一个新的组织体系,进而强化这个新的组织体系的建设探索,产生“1+1>2”的效应,最终才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