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 希,吴锦林,杨惠岚,唐明薇,邱 平,黎 瑶,吴雨晨,李 勇,刘 芳
(1.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四川成都 610500;2.重庆市中医院/重庆市中医研究院内分泌代谢科,重庆 400021)
2型糖尿病与原发性高血压均为中老年人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高血压全球发病率高达30%,血压控制不佳被认为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也可增加糖尿病、慢性肾损害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合并症风险;据统计,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比例高达70%~80%,糖尿病与高血压相互影响,往往导致患者微血管及大血管并发症发生风险大幅上升[1-2]。对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而言,控制血压、血糖,降低蛋白尿及预防肾功能损害是控制患者病情的重要手段;同时,抑制炎性反应、调节血管内皮功能,也是预防或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环节[3]。本研究旨在探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 C)、尿酸(UA)及血管功能的影响,以期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1一般资料 以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及重庆市中医院内分泌科2016年3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160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前瞻性对照研究。选取标准:(1)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年制定的糖尿病诊断和分型标准[4];(2)符合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中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5];(3)入组前4周内无他汀类药物使用史;(4)对此次研究知情同意且自愿参与。排除标准:(1)合并继发性高血压、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或急性心功能衰竭;(2)合并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结缔组织疾病、严重感染。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别纳入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临床研究已征得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及重庆市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许可,全部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治疗方案 全部患者入组后均常规行饮食控制,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降糖处理,包括口服降糖药或皮下注射胰岛素等,并给予口服贝那普利降压,每日1次,每次10 mg。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加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口服,每日1次,每次2.5 mg。
1.3观察指标 记录全部患者干预前、干预4周后的血压变化,以及血清胱抑素C(Cys C)、尿酸(UA)及血管内皮功能变化,并评价治疗效果。其中,SBP、DBP均在治疗后持续测量3 d(每日8:00服药前测量),取3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Cys C、UA检测方法:抽取患者疗程结束次日晨起空腹肘静脉血3 mL,使用76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日立公司),分别采用免疫比浊法、过氧化物酶法测定Cys C、UA。采用相同标本检测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包括一氧化氮(NO)及内皮素(ET-1),检测方法分别为还原酶法、放射免疫法。
2.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血压水平变化比较 本研究无1例患者出现脱落剔除。两组干预前的SBP、DBP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干预后的SBP、DBP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干预后SBP、DBP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压水平变化比较
注:与干预前比较,*P<0.05;与同期对照组比较,#P<0.05。
2.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血清Cys C、UA水平及血管内皮功能比较 两组干预前的血清Cys C、UA、ET-1、NO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干预后的血清Cys C、UA、ET-1水平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NO均较干预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干预后血清Cys C、UA、ET-1水平低于同期对照组,NO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血清Cys C、UA水平及血管内皮功能比较
注:与干预前比较,*P<0.05;与同期对照组比较,#P<0.05。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管理方案包括糖尿病饮食、减少钠盐摄入、保证钾和钙摄入、控制体质量、坚持体育锻炼、戒烟及药物治疗等,常用降压药物以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为主。据报道,我国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集中于中老年人群,该类人群血压、血糖控制不佳易引发微血管或大血管并发症,进而诱发脑血管疾病,有较高的致残、致死的风险[6]。同时,较单纯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发病而言,糖尿病或高血压患者中产生两者合并症的概率升高2~3倍,在大量混杂危险因素作用下,患者内脏损害、动脉硬化风险亦处于较高水平[7]。因此,寻求安全、合理且有效的治疗方案尤为重要。贝那普利属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类降压药物,其优势在于不仅能够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Ⅱ作用降低血压,还可降低肾小球内压、抑制细胞外基质产生,达到延缓肾小球纤维化进展、改善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的作用,有助于预防或逆转糖尿病肾损伤的发生,故常用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治疗[8-9]。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是常用的一种钙离子拮抗剂,属于一线降压药物,降压效果突出,且价格低廉,临床应用广泛。国内既往有多个研究[10-11]证实了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对高血压患者的应用效果,其疗效优于单用氨氯地平、单用贝那普利者。对此,本研究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重点探讨其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清Cys C、UA水平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目前认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动脉内膜脂质沉积、血管炎性反应、动脉硬化有关,Cys C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的危险因素,其自身可作为一种炎症因子参与机体炎性反应,加剧机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并且,Cys C还可影响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代谢,增强其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毒性作用,从而刺激血管平滑肌增殖,促进动脉硬化发展[12-13]。UA的升高可导致盐结晶生成,使缩血管物质、炎症介质、黏附因子表达水平升高,对血管壁及血管内皮细胞造成直接损伤[14],并且其还能降低NO含量及生物利用度,促使蛋白亚基化和脂质氧化增加,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15]。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干预后血清Cys C、UA水平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原因一方面考虑与左旋氨氯地平平稳、持久降压效应有关,另一方面,左旋氨氯地平还可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抑制炎性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所致动脉硬化,减少新脑血管病并发症风险[16]。此外,本研究还发现观察组干预后血清ET-1水平低于同期对照组,NO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的治疗方案对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善效果更优,这可能是由于氨氯地平可抑制氧自由基形成,促使NO产生,并下调ET-1的表达,减少基质金属蛋白酶产生,从而抑制动脉硬化斑块内单核细胞聚集[17]。本研究创新点在于探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清各个参数的影响,有助于分析其疗效的作用机制,而既往研究主要关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
在常规降糖、降压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能进一步控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降低血清Cys C、UA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