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炉明,卢 军,赵洪进,吴秀娟,黄 忠,沈素芳,王 建,季海丰,叶惠萍,鄢志刚
(1.上海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 长宁 201103;2.上海市崇明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 崇明 202150)
奶牛结核病和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两病”)是严重危害乳制品质量安全、奶业持续稳定发展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2种重要人兽共患病。国务院办公厅2012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提出了动物疫病防治目标,要求上海市到2020年奶牛结核病和布鲁氏菌病要达到净化考核标准[1]。上海奶牛“两病”净化工作起步早、基础扎实,崇明区具有得天独厚天然岛屿的地理优势,2016年,崇明奶牛“两病”区域净化示范区建设被列为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和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年度重点工作,并签订了框架合作协议。本文详细介绍了2016-2019年崇明奶牛“两病”区域净化示范区建设的背景、主要做法和建设成效,以期为动物疫病的区域净化提供参考。
在奶牛“两病”净化方面,上海具有了完整的兽医技术体系、充足的经费保障、专职的“两病”检疫监测队伍、扎实的工作基础、合理的养殖模式和有效的奶价倒逼机制[2-3]。在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实施的规模化养殖场主要动物疫病净化创建评估认证工作中,上海共有5个奶牛场通过评估认证,全国占比18%,上海以场为单位的疫病净化线路已基本成熟。
上海市崇明区具有天然岛屿的地理屏障优势,具备一定的奶牛养殖规模,在牧业、饲料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区域内奶业在种源、饲料、牧场、奶企、动保、粪污处置等产业一体化程度较高[4]。
2016年初,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实地考察崇明奶牛“两病”防控工作后提出,上海要进一步开拓思路,大胆创新,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开展奶牛“两病”区域净化示范工作,集成推广区域净化模式,示范引领全国奶牛“两病”净化工作。同年3月,在全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会议上,上海崇明奶牛“两病”区域净化模式正式被确定为全国2个区域净化模式试点之一。2016年8月,上海崇明奶牛“两病”区域净化示范区建设项目正式启动。
2.1 强化部署,明确目标,扎实做好各项保障措施
2.1.1 制定实施方案 由上海市农业农村委牵头制定并印发了《上海奶牛结核病和奶牛布鲁氏菌病区域净化实施方案》,明确了崇明奶牛“两病”区域净化的工作目标、技术路线、工作措施、职责分工和保障措施[5]。
2.1.2 加强组织领导、技术保障和工作协调 成立了以市农业农村委分管领导为组长、各相关部门单位主要领导为组员的奶牛“两病”区域净化工作协调组;由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上海技术骨干等组成的区域净化评估专家组;以及由各相关单位和生产单元负责人和技术人员组建的净化工作组。
2.1.3 强化目标管理考核 将区域净化工作列入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各相关单位的年度重点工作,每年开展目标考核和绩效管理,养殖企业则将“两病”净化列入所辖各奶牛场负责人年度考核指标体系,作为企业年度考核重要依据。
2.1.4 实施奶牛保险和奶价激励 由上海安信农业保险公司为奶牛场提供保险服务,保险范围包括因自然灾害、重大动物疫病、奶牛“两病”、免疫副反应等原因造成的奶牛死亡或扑杀。制定下发《上海地区奶牛场等级评定及奖惩办法(试行)》,将奶牛“两病”监测净化情况纳入上海奶源按质论价指标体系,凡是检出奶牛“两病”阳性的奶牛场,适当降低生鲜乳收购单价。
2.2 开展培训,夯实基础,营造区域净化良好氛围 项目实施以来,共举办“两病”净化技术培训10余次,累计培训技术人员800余人次,并邀请国内知名专家专题讲解奶牛“两病”防控净化进展,现场指导区域净化工作开展,为奶牛场解决实际困难,夯实净化工作基础,提高基层净化工作水平。同时,每年组织对全市奶牛“两病”专职检测人员开展专题培训,提升检测能力和水平。
2.3 突出重点,分类实施,稳步推进区域净化进程
2.3.1 开展奶牛场“两病”风险评估分级 在本底调查的基础上,将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输入性风险评估、内部风险评估和奶牛场“两病”监测史相结合,建立奶牛场“两病”风险评估分级体系。每年组织开展一次奶牛场“两病”风险评估分级,将奶牛场划分为“两病”高、中、低3个风险级别,依据分级结果实施“一场一策”分类管理,及时调整奶牛场监测策略[6]。
2.3.2 实施“一场一策”分类管理 根据奶牛场每年风险分级结果,个性化制定“两病”净化一场一册,内容包括本年度重要事项变更情况、奶牛场基本情况、“两病”风险评估分级情况、“两病”监测情况、风险动态管理情况、预警动态管理情况、流动性监管情况、净化评估情况、奖惩落实情况共9项。每项内容规定具体责任部门和时间节点,要求按质按时开展相关工作,并做好记录和材料归档。
2.3.3 科学制定监测净化方案 (一)对不同区域奶牛和其他风险动物实施不同的监测方案。将崇明“两病”净化区域划分为:奶牛场、核心区(奶牛场周边1 km范围内)、监控区(奶牛场周边1~3 km范围内)、缓冲区(奶牛场周边3 km外至区域边界)、辐射区(崇明区以外的上海行政区域)、移动控制通道等。对不同的区域按病种、动物种类制定不同的抽样方案。(二)对不同风险等级奶牛场实施不同的监测方案。对净化区域内的高、中风险牛场提高监测频次,对高风险场每年至少全群监测3次、中风险场全群监测2~3次。(三)采用平行试验策略,提高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对结核菌素变态反应(PPD)初筛阳性或可疑牛,3 d后进行IFN-γ试验复检,复检阳性即判为结核病阳性。布鲁氏菌病采用试管凝集试验(SAT)和竞争ELISA(C-ELISA)方法进行双重检测,SAT或C-ELISA任一检测阳性的,均判为布病阳性[6]。
2.4 加强监管,协同配合,提升区域生物安全水平
2.4.1 强化牛只流动监管 建立以流动性监管为核心,场所监测为支撑的多部门、多层级共同协作的立体监管模式。以奶牛身份档案管理制度为抓手,实行“一牛一档”、“一档三份”的档案管理模式,对奶牛的出生、调运、销售、淘汰、死亡等过程进行全周期点对点监控,确保每头牛的精确定位和精准管理。维持牛群基本稳定,严控奶牛跨区域调运,严格精液、胚胎引进的报批和审核程序[4]。
2.4.2 建立区域生物安全综合防控体系 在建立奶牛场、饲料场、粪污处理场、市境道口、洗消站、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场和屠宰加工厂等生产单元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遵循全过程风险管理和危害关键点控制的原则,制定统一有效的区域性生物安全管理方案,强化不同单元的生产、储存、销售,及单元之间的流通等环节的生物安全措施。同时,推进并完成崇明区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建设项目,改病死动物深埋为焚烧的无害化处理方式。
崇明区所有奶牛场均达到了上海市奶牛“两病”净化示范场标准并通过考核验收。奶牛和其他风险动物(水牛、猪、羊、鹿等)布鲁氏菌病监测全部为阴性,牛结核病个体阳性率由0.04%降到0,达到了区域净化标准。
建立了奶牛场“两病”风险评估分级标准体系,形成了核心区、监控区、缓冲区、辐射区等区域管理模式和奶牛场“一场一策”动态管理模式,区域整体生物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与示范区建设前相比,成乳牛年单产增长14.21%,达到10 432 kg;繁殖率增长5.8%,达到79.8%;牛奶体细胞数由30.83万降到17.29万;细菌总数由3.97万降到0.79万;乳房炎发病率由3.2%降到1.9%;年平均每生产1吨牛奶使用抗菌药由6.48 g降到2.28 g。有力保障了奶牛业健康持续发展和乳品质量安全,取得了良好的生产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通过3年的探索和实践,在本底调查、风险评估、联络机制、净化方案、监测预警、流动性监管、奖惩机制、认证考核等方面基本形成了一整套可推广、可复制的奶牛“两病”区域净化模式。2019年10月,上海崇明奶牛“两病”区域净化示范区建设项目顺利通过农业农村部评估专家组的验收。
推动动物疫病净化工作,有效维护养殖业生产安全、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7]。上海奶牛“两病”从1983年开始,全面实施“防疫、检疫、监测、消毒、扑杀”等综合防治措施,分阶段从“种源、单场、区域”推进奶牛“两病”区域净化进程[2,8]。在奶牛“两病”净化进程的开始阶段,重要的是科学的检测方法,严格的淘汰措施和健康阴性群体的培育;但在区域净化阶段更强调的是全群的定期科学监测、奶牛移动的全面监管和全产业链条的综合生物安全措施[9-10]。崇明奶牛“两病”区域净化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引进风险评估分级机制和实施“一场一策”分类管理,通过加大高风险场奶牛“两病”监测频率、限制牛群移动和构建从养殖、流通到无害化处理全链条生物安全风险控制闭环,取得了良好的区域性净化效果。
奶牛场作为“两病”区域净化实施的主战场,要严格落实防疫主体责任,进一步强化流动性监管,完善生物安全措施,全面加强风险管理。同时,要加大早期检测技术、奶牛“两病”紧急流行病学调查技术的应用和快速应急处置响应机制的联动。此外,建设奶牛“两病”区域净化示范区涉及多个部门、多个单元和多个生产环节,是一项长期的持续性的系统工程[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