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林业院校生命科学类硕士研究生多元化培养模式的探索
——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例

2020-01-15 12:01:11刘志祥刘高强曾柏全徐刚标
中国林业教育 2020年4期
关键词:硕士多元化导师

刘志祥 刘高强 曾柏全 徐刚标

(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长沙 410004;2.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长沙 410004)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担负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双重使命,是培育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渠道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力量[1]。2017年,我国政府颁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研究生教育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没有强大的研究生教育,就没有强大的国家创新体系。同时,还指出当前的任务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着力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2]。

地方林业院校是区域、地方和行业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3]。与重点大学相比,地方林业院校在科学研究、学科发展、师资队伍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致使生命科学类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仍有待提高。另外,地方林业院校在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方面一直沿用“课程学习+发表文章+学位论文”的指标体系,导致生命科学类学术型和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区别度较低。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都不足,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基于地方林业院校生命科学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笔者提出多元化培养模式,以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满足国家、社会发展的需求。多元化培养模式是指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导向,在招生选拔、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导师指导、学位考核5大模块中引入多元化机制,以提升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科研与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

一、地方林业院校生命科学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生命科学是当今发展最快、最热门的基础前沿学科,是我国重点发展的基础科学领域之一,需要培养一批高层次创新型学术人才,以增强我国生命科学领域基础研究实力[4]。同时,生命科学也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医药、农业、食品、环境、资源等领域广泛应用,也需要培养一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5]。因此,应对生命科学类学术型和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齐抓并举。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产业升级的不断推进,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各高等院校必须顺应、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6]。而作为我国生命科学类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力量,地方林业院校必须加强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补齐实践能力培养的短板,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根据社会的需求多元化培养学术型和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以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

二、地方林业院校生命科学类硕士研究生多元化培养模式探索解决的核心问题

针对地方林业院校生命科学类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现状,笔者提出的硕士研究生多元化培养模式拟解决的核心问题如下。

(一)补齐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短板,培育生命科学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由于地方林业院校生命科学类硕士研究生培养一直沿用“课程学习+发表文章+学位论文”的培养模式和相应的指标体系,使生命科学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存在“一刀切”的问题:过分强调理论性和学术性,致使硕士研究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培养薄弱,最终导致硕士研究生学非所用,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如何通过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导师指导、学位考核等环节的优化完善提升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如何通过外援引进、产学研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是目前地方林业院校生命科学类硕士研究生培养需要应对、解决的第一个核心问题。

(二)稳步提升地方林业院校生命科学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地方林业院校与重点大学在科学研究、学科发展、师资队伍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地方林业院校现有教学科研资源,加强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地方林业院校生命科学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当前生命科学类硕士研究生培养需要解决的第二个核心问题。

(三)增强生命科学类学术型和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区别度

目前,学术型和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录取方式相同,导师和任课教师通常是同一支师资队伍,课程设置的侧重点不明晰,论文选题多偏重于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培养的特色不明显,致使学术型和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不分家、培养质量区分度低。因此,如何增加学术型和应用型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区别度,使培养的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都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当前需要解决的第三个核心问题。

三、地方林业院校生命科学类硕士研究生多元化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

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生命科学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地方林业院校生命科学类硕士研究生多元化培养模式的特色。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为生命科学类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抓手,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案,构建了由招生选拔、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导师指导、学位考核5个模块组成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将复杂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系统分解为5个可操作、易管理的模块,并在5个模块中引入多元化的机制,科学统筹安排硕士研究生的招生选拔、培养和考核工作,见图1。

(一)招生选拔多元化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以人为本,引导学生正确地选择攻读学术型和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学位。学术型硕士学位主要为攻读博士学位作人才储备,而且学生毕业后进人高校和科研单位工作;应用型硕士学位主要为各行各业培养应用型人才。

在招生形式上,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从原来单一的“统考+复试”招生形式,到以“统考+复试”招生形式为主,稳步推进免试制、“本-硕-博”一贯制、“申请-审核”制等新型招生形式,形成招生形式多元化的格局。招生形式的多元化拓宽了优秀学生入学就读硕士研究生的途径,有利于我校选拔到优质的生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改革了硕士研究生招生选拔标准,不过分看重笔试成绩,建立了灵活多元的考生评价标准。无论是“统考+复试”招生,还是推荐免试招生,初试成绩(或推荐免试申请材料)只作为学生的基础条件,在选拔过程中更侧重学生面试环节的表现,如考生的入学动机、专业兴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专业发展潜力等。同时,对一些在本科阶段具有突出的科学研究、创造发明、学科竞赛等成绩的考生,即使其初试成绩不具备较强的竞争力,但在评价标准多元化的情况下也可能被录取。

(二)培养方案多元化

培养方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纲领。为了避免沿用“课程学习+发表文章+学位论文”旧的培养模式导致的生命科学类学术型和应用型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区分度低的问题,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在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学分设置2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在培养目标上,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对学术型和应用型硕士研究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①对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其培养目标是为高校、科研院所等提供教学和研究人员。通过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精神、研究范式的培养和训练,使之具备探索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规律的科学研究能力。②对于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其培养目标是培养擅于将基础研究的成果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通过对研究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使之具有能够利用已发现的科学原理服务于社会实践以及为社会创造直接的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的能力。

在学分设置方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对学术型和应用型硕士研究生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①对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培养方案中对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作出了严格要求,要求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应参加学术活动6次以上(例如学术会议、学术报告、讲座、专题讨论等),并且必须作1次以上学术报告,经导师、学科和学院评定合格后获得2个学分。②对于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增加了实践环节学分的权重,要求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校外实践活动不少于1年,目的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校外实践活动由校内外导师共同制定实习计划,实习期满后硕士研究生要撰写实习报告,同时学院要组织专家组对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考核,通过者取得6个学分。

(三)课程教学多元化

在教学方式上,对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师采用了探索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学术讲座、研讨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开展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以引导、启发他们开展科学研究。对于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教学,教师更注重将工程实践案例应用到课程教学中,以提高硕士研究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导师指导多元化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改革了单一的导师与硕士研究生“一对多”的培养模式,建立了多元化的导师指导方式。①导师群指导:即按照学科方向组建导师群,每位硕士研究生由导师群进行指导;②导师联合指导:指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如“芙蓉学者”“百人计划”和“校级人才引进计划”“树人学者”等,选聘国内外高水平特聘教授与校内导师联合指导硕士研究生;③校企双导师指导:由一位高校指导教师和一位企业资深专家共同指导硕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既能得到高校导师在课程学习、学术研究上的指导,又能得到企业导师在工程实践上的指导。

(五)考核制度多元化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改革了单一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考核机制,建立了学位分类的考核标准。具体做法如下。

对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校采用体现学科理论体系的论文考核机制,考核措施包括:学术成果考核和学位论文评价考核。①学术成果考核:硕士研究生必须有论文发表在较高水平的学术期刊上,或申请了发明专利授权;②学位论文评价考核:从选题、内容到写作全方位对论文进行综合评价,论文选题要具备前沿性和创新性,论文研究内容要对学科发展具有推进作用。

对于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学校采用体现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考核机制,考核措施包括:专业实践考核和学位论文评价考核。①专业实践考核:校企双导师对学生的实习环节进行综合评价,考核通过者方能进入学位论文的答辩环节;②学位论文评价考核: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创新程度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从选题、内容、成果到写作等方面对学位论文进行综合评价。这类硕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必须源自生产实际或具有工程应用价值;论文内容须具备相当的技术难度,例如发酵工程、生物环境修复、动植物细胞工程、生物工程制药、生物质资源转化等工程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论文研究结果应体现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四、地方林业院校生命科学类硕士研究生多元化培养模式的实践效果

自2010年以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在生命科学类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实施了多元化培养模式,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该模式提升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促进了人才的协同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稳步提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实施多元化培养模式之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稳步提升,研究生毕业时均在国内外主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19年12月,生态学专业1名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以第一作者发表研究论文;2019年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术成就奖评选中,生命科学类硕士研究生获得12项一等奖中的5项,是获奖最多的学科。

(二)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显著提升

对于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由于在培养目标、学分设置、导师指导、考核制度等环节中突出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校企双导师制使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内容越来越多地与工程实际项目关联,涉及生产工艺优化、新产品开发等工程领域,使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明显提升,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用人单位的普遍评价是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优秀”“实践创新能力强”。

(三)研究生培养质量得到用人单位高度认可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实施硕士研究生多元化培养模式以来,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稳步的提升。硕士研究生就业率稳中有升,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近5年来,硕士研究生一次就业率达87.1%;70%以上硕士研究生毕业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用人单位对学校培养的生命科学类硕士研究生的新知识接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素质或工作能力评价较高,认可度达98%。

猜你喜欢
硕士多元化导师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节能与环保(2022年3期)2022-11-24 13:25:57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V eraW an g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猪业科学(2018年5期)2018-07-17 05:56:22
导师榜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中国公路(2017年8期)2017-07-21 14:26:20
爱情导师
小说月刊(2015年12期)2015-04-23 08:50:56
柔性制造系统多元化实践教学
不必对硕士卖米粉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