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瑨(华南师范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广东 广州 510631)
高校化学科研实验室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提高教师科研教学水平的重要阵地,在促进高校“双一流”建设及内涵式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以及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实验室内相关测试设备的数量、种类以及参与实验的师生人数都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实验室功能升级,增加了高校化学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难度,也会导致实验室内安全风险激增。在此背景下,需按照国家相关安全管理规定改善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智能化、全面化、跟踪化的安全管理,推动高校化学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标准化、规范化、高效化发展。
(1)高校化学科研实验室内,所涉及的精密仪器和危化品很多,空间相对较小,人员集中程度较大,对实验工作者的身体安全危险隐患很大。
(2)化学实验室的环境暴露,如颗粒、粉尘等,对实验工作者的身体健康危害隐患很大。
(3)由于现下实验室人流量大,试验量多,试验人员不熟悉实验室安全管理规范会引起实验设备操作不当、危化品处理不当等不可预测的安全隐患。
(4)仪器设备自身的稳定性、质量等,也会影响化学实验过程的安全性。
基于高校化学科研实验室的特点,其相关安全管理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不仅要保证实验室内设备、试剂等全要素投放的合理性,避免实验仪器、设备和试剂损坏,还需要保证实验工作者实验操作规范,确保实验工作者生命安全,以及保证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化学污染对周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1]。
(1)对化学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重视程度不足。当前部分高校化学科研实验室管理理念陷入了“重建设,轻管理”的误区,在实验室建设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资金,但忽视安全管理,具体表现为配备的安全管理人员资质不足、管理方式不当等。
(2)实验室安全管理缺乏预防性。实验室安全隐患较大,实验室工作者虽警惕技术,但对实验室的安全规范和安全责任的预防意识淡薄。因充分挖掘实验室信息及安全隐患历史数据的价值,全面识别影响实验室安全性的因素。当前部分安全管理人员以经验为驱动,导致安全管理缺乏对安全风险的预测性,无法通过安全预警提醒实验室使用人员防范各类安全风险。
(3)实验室安全管理忽视人为因素。实验室安全管理,不仅限于管理实验室内的测试设备维修安全,更重要的是激发实验室使用人员防范风险的内在动因,提高其安全素养,使其自觉主动地配合安全管理工作。部分安全管理人员过于重视管“物”及“财”,忽视人为因素对实验室安全性的影响,导致安全管理实效性较差。
实验室全要素信息及数据是安全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只有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才能整合实验室数据流,辨识并科学化分析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风险,继而制定安全管理应对措施。大部分高校未能实现实验室安全风险信息的互联互通,管理人员需要采用人工方式收集实验室全要素信息,一方面,该方式的有效性受制于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以及管理人员职业态度、职业精神等多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人工采集信息难以保证信息的全面性、真实性、精准性,不利于开展化学科研实验室全面化、动态化、跟踪式管理工作,严重降低实验室安全管理质效。
高校化学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是贯彻依法治校政策的基本支撑,有助于化学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并有效约束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行为,继而营造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实验室工作氛围。当前部分高校化学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具体为没有建立化学实验室安全法治化管理长效机制,存在管理主体责任机制不健全、管理风险预警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化学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质效的民主监督流于形式。
高校化学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不仅需要依赖健全的制度、规范,高素质及高技能的管理人员,还需要依靠实验室使用人员的安全自觉性与安全素质。高校化学科研实验室使用人员中,使用频率较高的研究生及本科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未接受系统全面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安全意识薄弱,在进行科研实验过程中不能按照相关规范操作实验仪器与设备、使用化学试剂,极易引发安全事故;其二、教师在传授学生实验技术时,往往忽视试验安全要点的传授。凭借自身实验经验性、操作的娴熟性以及高超的技巧性进行科研实验,忽视了安全操作的细节,导致学生不能通过观察教师的科研实验过程获得安全素养的提升。同时,安全教育介入时机滞后,仅在安全事故发生后开展安全讲座或主题会议,不能传递“预防为主”的安全理念[2]。
基于7S管理理念的高校化学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即将管理的重点放置在激发实验室使用人员安全意识及自觉行动上,有助于形成“我的安全我负责,他人安全我有责,实验室安全我担责”的安全责任氛围,继而使实验室全体使用人员成为“管理者”,继而实现科研实验全流程、全要素自主安全管理。以实验室化学药品安全管理为例,具体实行的方式如下:
(1)整理。全面盘点化学药品库,清理不用的危险性化学药品,扩大实验室空间,降低安全风险聚集程度。
(2)整顿。分类清晰地放置化学药品,仔细核查药品标签是否与药品相对应。分隔放置互为禁忌物的危险化学药品;避光储存受日光照射能发生化学反应,引起自燃、爆炸、或产生有毒气体的化学危险品。
(3)清扫。定期打扫实验室,尤其要清除实验过程中残留的化学试剂,及时并正确处理有毒废液。可组织学生参与危险性低的实验室清扫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4)清洁。每日检查实验室及药品库的卫生情况。当天实验结束后由专职人员将化学品送回准备室,并按类别进行摆放。
(5)素养。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验室安全管理提高学生安全意识,使其形成安全实验的习惯。
(6)安全。通过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条例,定期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相关试验人员进行安全管理条例和要点的培训教育,确保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的安全原则。
(7)节约。对于实验室的损耗品,做到应物尽用,不铺张浪费,造成额外损耗。
为解决高校化学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信息化程度低的问题,建议高校构建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为实验室安全管理提供设备、技术的支撑。系统主要由三个模块组成:实验室介绍模块主要包括实验室位置、安全路线、设备及仪器使用规范、实验室值班人员信息、信息公示(如安全教育通报、卫生评比情况、安全技能培训公告等),该模块可保证新入学的师生了解实验室基本情况,可第一时间与值班人员联系;安全管理模块主要用于介绍科研仪器、设备的操作规范和预约以及审核,师生可以通过与该系统相连接的移动平台实时获取化学科研实验室设施变动情况,在线预约使用仪器设备,管理者则通过仪器设备数据库全面核查仪器与设备当前的性能、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后确定是否通过预约,如果审核不通过,则详细告知师生未通过原因;交流互动模块主要为块包括仪器故障报修、下载中心等功能。师生可拍照上传设备及仪器故障,管理人员及时排障;下载中心支持师生下载大型实验仪器使用操作规范、实验室安全风险及其防范等资料。
健全的制度是高校开展化学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前提,能够保证各项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必循、按章办事、违章必究。基于当前高校化学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建议高校从以下两方面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1)建立高校化学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长效机制。需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完善制度和安全管理责任机制,明确安全管理人员、职能部门及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同时要建立安全预警机制,重视对学生及教师的安全教育,全面提升师生的安全意识。
(2)贯彻落实民主监督机制,构建依法治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高校需要定期在网络、校园内开展实验室管理工作公开会议,请教职工代表、学生代表共同研讨当前化学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改善,以充分体现高校管理的民主性与协同性。
开展系统的安全培训教育是做好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首先,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及员工进行分层次的教育模式,新入学的本科生、研究生、新入职的员工及特殊人群分别构建不同知识体系的安全教育培训内容及在线课程,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和员工学习需求。其次,采用多种形式的安全认知教育和培训。编写《化学实验室安全手册》进行实验室安全知识的通识教育;开展消防知识培训和事故应急演习等普及安全防护知识、传授安全技能等实践培训,以形成系统的化学实验安全教育内容和体系[3]。
当前高校化学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中存在管理理念及方式滞后、信息化程度不足、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实验室使用人员安全意识淡薄的问题。为此,高校需要充分重视化学科研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运用7S管理理念从根源上消除人为因素引发的安全隐患;构建实验室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以实现高校化学科研实验室的智能化管理;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有效规范实验室使用人员的安全行为;完善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提高实验室使用人员的安全氛围,以提升高校化学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