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春娥
(辽宁省复员军人康宁医院门诊部,辽宁 葫芦岛 125100)
精神分裂症患者藏药行为是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安全的高危事件,长期以来,临床上对于藏药行为的关注并不深入。因此,本次研究针对我院收治的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着重分析其藏匿药物的原因及护理方向,具体内容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临床实验研究,统计精神分裂症患者藏匿药物比例与藏匿药物特点,并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其中男性68例,女性52例,年龄18~56岁,平均年龄(29.68±11.65)岁,其中未婚72例,已婚48例,离异0例,首次住院者10例,多次住院者110例,住院平均时间(44.62±2.18)d。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患者及家属已对本次研究内容充分知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临床依从性良好,可积极配合本次实验。排除标准:其他恶性肿瘤疾病者;严重肝、肾功能疾病及其他器官器质性疾病者;中途退出者。
1.2 方法
1.2.1 藏药情况统计:统计我院收治的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可见,120例患者服用药物包括奥氮平60例、氯丙嗪80例、舒必利92例、奋乃静68例、利培酮等48例;藏药例数为:奥氮平3例(5.00%)、氯丙嗪2例(2.50%)、舒必利2例(2.17%)、奋乃静5例(7.35%)、利培酮等3例(6.25%)。而单一用药者60例,两种以上用药者38例,三种以上用药者22例;用药类型的藏药比例为:单一用药者中藏药2例,两种以上用药者中藏药3例,三种以上用药者中藏药1例。
1.2.2 藏药原因分析:其藏匿药物的原因主要可归纳为疾病病理因素、药物不良反应因素、社会及公众歧视因素、患者自身因素等;其中疾病病理因素35例(29.17%)、药物不良反应因素20例(16.67%)、社会及公众歧视因素18例(15.00%)、患者自身因素47例(39.17%)。
1.2.3 护理对策:①严格执行“服药入口制”,指导患者根据医嘱用药,做到“送药到手”,护理人员需看护患者服下药物,嘱咐患者将水杯里的水全部喝下,并开口说话,确保服药到胃。②熟悉药物治疗作用及不良反应,抗精神病药物在具有良好的抗精神病作用同时,掌握每种抗精神病药物的药物机制及其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熟悉各种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的应急护理。若见不良反应或异常表现立即报告医师处理,采取拮抗治疗。③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从生活上关心患者,消除患者对住院环境的陌生感和恐惧感。④根据不同的病情阶段做好心理护理,根据其年龄、文化程度、社会经历、工作性质、家庭背景、治疗进展等具体情况制定个案心理护理方法,鼓励患者积极接受治疗,协助其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1.3 判定标准:观察120例患者经护理后的藏药比例,并根据家属与患者意见,统计护理 满意度。通过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观察患者护理满意度,分值共100分,包括非常满意、满意与不满意,0~59分为不满意,60~89分为满意,90~100分为非常满意,(非常满意+满意)/例数×100.00%=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21.0软件对研究对象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两组独立样本,正态分布,均数比较以及总体方差等资料采用t检验,并以()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0例患者护理前,其藏药例数为:奥氮平3例(5.00%)、氯丙嗪2例(2.50%)、舒必利2例(2.17%)、奋乃静5例(7.35%)、利培酮等3例(6.25%);护理后,藏药例数为氨氯平0例(0.00%)、氯丙嗪0例(0.00%)、舒必利0例(0.00%)、奋乃静1例(1.47%)、利培酮等0例(0.00%);对比可见,护理后患者藏药比例明显下降(χ2=16.954,P=0.001),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120例患者中,共有非常满意85例,满意32例,不满意3例,护理满意度为97.50%。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精神类疾病,临床上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因精神分裂症具有较为复杂的病理机制,当前药物并不能完全根治疾病,因此往往需要长期摄入药物治疗,在此过程中,精神分裂症患者无法坚持用药的情况较为常见,其中藏药行为是影响患者生命安全健康的重要问题[1]。
而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藏药行为中,常见因素包括疾病病理因素、药物不良反应因素、社会及公众歧视因素、患者自身因素等,通常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初期的自知力缺乏较为严重,很容易导致患者拒绝服药;而因抗精神药物的影响,过度镇静对患者日常生活也存在一定的影响,从而导致多种不良反应[2];另外,因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公众认知中的定位较为特殊,患者家属的疾病观念并不专业,导致精神疾病患者容易导致社会舆论的歧视,从而进一步影响其正常心理;另外,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身因素,多源于对于药物对自身机体影响的担忧,如担心药物会导致劳动力下降,影响脑功能,在恢复期患者很容易藏药而拒绝持续用药,从而埋下安全隐患[3]。
本次研究发现,避免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藏药行为是提升治疗效果的关键,而通过执行有效的用药监督,做到服药入口制观察,促使患者熟悉药物治疗的效果,明确药物不良反应,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并在不同阶段完善患者的心理护理,能够有效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藏药事件的发生。
综上所述,精神分裂症患者藏匿药物的因素包括疾病病理因素、药物不良反应因素、社会及公众歧视因素、患者自身因素等;通过针对性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降低藏匿药物行为,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