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军
(凌源市中医院中医骨伤科,辽宁 凌源 122500)
外部暴力、高处跌落,摔倒姿势不正确、车祸等均会导致四肢骨折的发生,是骨科急诊常见疾病。一旦发生需紧急处理,但无论是采用保守治疗外固定还是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均会导致骨折周围组织出现肿胀,患者还会伴随剧烈疼痛,使患者的肢体活动收到影响[1],极大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如果处理不及时准确,还有可能出现骨折愈合缓慢,导致康复时间延长。复元活血汤是中医易水学派的创始人张元素之弟子李东恒所创,初始记载于金代的《医学发明》,是活血祛瘀的重要方剂,对于骨折初期的血瘀症有着良好的疗效。本研究旨在观察初期四肢骨折肿胀疼痛的患者应用复元活血汤加减治疗的临床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1 一般资料:以我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病房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单肢骨折,均有明确外伤史,经影像学明确诊断,治疗后患侧肢体存在明显肿胀疼痛。排除开放性损伤,严重脏器功能不全及不接受观察的患者。一共74例患者参与本次观察,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7例患者。对照组患者中男∶女=22∶15;年龄19~72岁,平均(41.3±15.7)岁;骨折部位:股骨7例,胫腓骨12例,踝部5例,肱骨6例,尺桡骨7例;采用石膏或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者21例,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者16例。观察组患者中男∶女=23∶16;年龄21~71岁,平均(42.6±14.9)岁;骨折部位:股骨8例,胫腓骨11例,踝部6例,肱骨6例,尺桡骨6例;采用石膏或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者20例,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者17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骨折部位构成及治疗方式等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分析。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由同一组医师进行操作,均常规予预防感染等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每日1次快速静脉滴注20%甘露醇注射液250 mL,直至肢体肿胀完全消退,疼痛完全缓解。观察组患者则予口服复元活血汤加减,方剂包括:大黄(酒浸)、桃仁、穿山甲、红花、茯苓、泽泻、当归、天花粉、青皮、甘草,以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次温服。同样连续服用至肢体肿胀完全消退,疼痛完全缓解。
1.3 临床观察指标
1.3.1 治疗3 d后患者疼痛情况: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 d后患者肢体疼痛程度。评分满分为10分,分值越高提示疼痛越剧烈。
1.3.2 治疗1周后患者肢体肿胀程度: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周骨折肢体肿胀程度,按如下标准判定:患侧肢体较正常肿胀,皮纹仍存在者为I度;患侧肢体肿胀比较明显,虽未见皮纹,但未见水疱者为Ⅱ度;患侧肢体肿胀非常明显,皮肤紧绷,可见水疱,但无骨筋膜室综合征表现者Ⅲ度。
1.4 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使用统计软件SPSS20.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显示,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 d VAS疼痛评分比较:对照组患者治疗前VAS疼痛评分(6.4±2.1),观察组患者治疗前VAS疼痛评分(6.3±2.0),两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3 d 后VAS疼痛评分(3.2±1.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VAS疼痛评分(1.8±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患侧肢体肿胀情况比较:对照组患者治疗1周后患侧肢体无肿胀14例,I度肿胀19例,Ⅱ度肿胀3例,Ⅲ度肿胀1例;观察组患者治疗1周后患侧肢体无肿胀21例,I度肿14例,Ⅱ度肿胀2例,Ⅲ度肿胀0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四肢骨折是当前骨科急诊常见疾患,多由外伤引起。骨折发生后血液及淋巴液的流出可造成局部肿胀,损伤的组织还释放组胺、缓激肽等炎性介质,导致炎性细胞渗出和血管反应,加重患侧肢体肿胀。骨折后疼痛还可引起肌肉痉挛,导致静脉回流障碍,使组织水肿加重。西医方面多通过患肢抬高,冷敷、甘露醇脱水止痛药等方式来消肿止痛。中医经典论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形伤肿,气伤痛,气血俱损,故为肿为痛”。骨折后气滞血瘀、骨断筋伤,血液无法循经,气血无法运行,因此气机阻滞、血脉瘀滞,溢出脉外,血瘀则气滞,不通则痛,故肢体出现疼痛、肿胀[2]。因此,早期四肢骨折治疗应当以“通”为主,当活血化瘀、行气消肿治疗。复元活血汤加减为李东恒所创,方内诸药合用使气行络通,瘀去新生,故肿消而痛止。基础实验证明复元活血汤药理作用包括抗炎、止痛、改善微循环等[3]。本观察结果显示早期四肢骨折患者经复元活血汤加减治疗3 d后VAS疼痛评分及治疗1周后患肢肿胀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初期四肢骨折患者使用复元活血汤加减能加速缓解疼痛,肿胀消退加快,临床可扩大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