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广玄
中南民族大学位于武汉南湖之畔,自1951年建校以来,始终坚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遵循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尊重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态势良好。学校现有27000余名学生,非汉族学生占比约五分之三。中南民族大学以在民族类高等院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特殊的意义为基础,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渗透到学校的常规教学与管理当中,实现民族团结知识理论“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教育态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硕果颇丰。
高等院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首要目标应该准确定位于为学生服务、以育人为本作为第一要义。为避免对民族团结教育作用的认识还停留在完成教学任务和防止冲突发生的层面,中南民族大学针对高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学校依据专业性质特点划分横向目标、依据学生不同时期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设定纵向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升对民族团结知识的学习热情,确保可以使“共居、共学、共事、共乐”教育实践结合学生不同学科专业特点,主动搭建实体化平台,力求培养具有民族团结意识的高素质人才,使其未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先锋作用,用自身的努力积极构建和谐稳定的环境。
为培养具有正确民族观的优秀学子,中南民族大学的团委领导、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生活辅导员及其他授课教师均普遍重视该校的民族团结教育。通过对民大学生调查与访谈得知,学生们平时大多是从专职任课教师开展的民族理论课程以及班级辅导员处获得新知,其次是从校领导与班主任处了解民族团结教育的相关知识,部分学生提到所在班级的语文老师、心理辅导教师也都会在课程讲授过程中穿插一些民族团结的内容。不难看出,从党委、团委干部到相关理论课程任课教师,从班主任、辅导员到其余的授课教师,均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教育,主动作为、积极投身于民族团结教育事业中,同建齐抓共管的格局。
为贯彻落实《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关于进一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意见》精神,履行民族院校的职责与使命,中南民族大学立足学校实际情况,特成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相关具体实施方案,利用“互联网+民族团结教育”的形式,扩大宣传范围,正确引导学生共建和谐校园。
首先,建设专题网站,由宣传部与各学院(各部门)联合发力,结合学校官网、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官方Q Q、校园广播、电视台、各学院网站等线上平台以及校报、宣传橱窗与展板等线下平台,大力宣传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并开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主题宣传栏目,实时报道具体创建情况。其次,以党校、团校、班级为宣传阵地,发挥党团日活动的作用,通过多样的活动有重点、分层次地向学生广泛宣传民族相关知识。然后,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系列讲座”活动,邀请党政领导、专家学者、先进个人开展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法律法规等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讲座。此外,举办“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论坛”,组织学生集中开展研讨会,引导各族青年学生自觉坚定维护民族团结。最后,除图书馆、校史馆、民族学博物馆等原有基础外,民族团结柱、民族墙等校园景观和人物雕塑的设置也为学校营造良好民族团结教育氛围的形成提供支持保障。
中南民族大学以第一课堂为主阵地,通过口头讲授及文字呈现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将民族团结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课堂活动。
包含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民大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又一重要举措。依托第二课堂,使民族团结从课堂走向学生公寓、学生党支部、学生团支部、学生社团、学生国旗班;从课堂学习拓展到各类演讲竞赛活动、参观交流活动中。为此,中南民族大学以每年五月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月”为抓手,举行五四表彰、“共青杯”系列竞赛、全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暑期实习计划、民族团结海报设计大赛、学生寝室文化大赛等主题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积极组织学生到民族地区参加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其深入了解社会现实、传播民族团结知识,并运用所学专业技能使民族团结的种子遍撒,在实践中体会当地风土人情,营造团结友爱氛围。除此之外,民大多次举办“多彩中南”系列民歌与民舞大赛“、民族团结教育进社区”“、最炫民族风”服装秀展演等活动,这些宣传活动贴近学生实际,大部分学生表现出较高的活动参与意愿。在丰富的校园文化中注入民族团结教育的血液,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真正实现接受所学、掌握所学、运用所学。
近年来,中南民族大学着手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品牌活动与校内工作室,致力于丰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内涵,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创建工作。
石榴籽志愿服务队成立于2001年,由在校各族青年师生自愿结成,多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展示民大学子风采。2019年6月,该服务队在江夏区五里界社区举办主题为“中华民族一家亲共襄军运筑和平”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社区活动,将充满少数民族风情的精彩活动带给社区群众。此外,石榴籽志愿服务队联合校团委共招募56个民族志愿者2520人参与多项军运会期间的志愿服务工作。
“民大人,过民大节”,这句话响彻在中南民族大学的校园里。2019年6月,民大举行了以“六合同春,七弦和音”为主题的第六届少数民族文化交流节,在此之前已分别举行了美食文化节、民族风情文化展、茶马古道民族缘、丝路情缘以及五色华年五届民族文化节。这一品牌活动最重要目的是增进各民族学生了解,通过美食、游戏、演出等形式介绍各民族风情文化,增进各族师生间的交流,维护民族团结。许多外校师生与社会人士出于对民族文化的深厚兴趣也前来参加活动,一位华中师范大学的学生表示“这样的活动可以了解祖国多元的民族文化”。
民族团结工作室也是中南民族大学着力打造特色品牌之一。“好巴郎”民族团结工作室,是中南民族大学针对边疆及人口较少民族学生的学业成绩而成立的教育创新实践平台。一名工作室成员表示“好巴郎”这个平台“通过专业教师的指导与优秀学生的辅导,对学业困难、家庭贫困的少数民族同学帮助很大,挂科情况明显减少,学习上变得自信,同时,通过长时间的互帮互助互学,同学关系也变得越来越融洽。”2015年成立的蓝途工作室同样结合少数民族学生实际情况,多次为他们解决了学业、生活、心理等多方面的问题,打造和谐校园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民族团结,基础在于搞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民族院校民族团结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种作用力的合力推进。中南民族大学善于主动发力,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作用力,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心同力、同向同行,谱写民族团结和谐曲,为提高民族团结教育实效树立新型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