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保护利用振兴民族文化
——对湖北省恩施州民族文化保护利用的实践与思考

2020-01-15 05:34:28杨光
民族大家庭 2019年6期
关键词:恩施民族传统

文/杨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民族文化凝聚着一个民族对自然、对生命、对生活和对社会的认知和感受,积淀着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当前,正值全国上下奋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机遇期,保护利用好民族文化是展现民族成就与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需要。本文就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就民族文化保护利用作一些探讨。

民族文化保护利用的现状分析

民族文化资源概述。恩施州地处湘、鄂、渝三省(市)交汇处,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属清江水系,是巴文化的发祥地。居住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等29个少数民族,蕴育了丰富多彩、内涵深厚、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被列为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的核心区之一。

恩施州自古就是“川蜀咽喉,荆楚屏障”,是湘鄂入川的必经之路,历代盐商、马帮往来中国西南与内地的必经之地,是众多族群迁徙流动的重要通道,土家族、苗族、侗族与其他族类的文化融合,中原汉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融合,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互相融合,形成了以多种形态的民俗信仰及其仪式活动为核心,以丰富的民间传说、音乐、戏剧、曲艺和舞蹈等传统文化艺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以及大批的历史遗址、遗存和古建筑、传统村落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山地多样化文化特征。

按照区域文化特色,恩施州可以大致分为三个片区:一是以覆盖利川市、咸丰县、来凤县、宣恩县、鹤峰县五县市保存完好的土家族苗族民族特色村寨为主线的土苗风情文化;二是以覆盖恩施市、宣恩县、咸丰县三县市保留相对完好的侗族原生态村落及其民俗文化为主线的侗乡民俗文化;三是以唐崖土司城、容美土司城、施南土司城遗址遗迹为主线的土司文化。恩施民族文化与其他地区传统文化一样,承载着恩施人民历史传统、文化艺术、社会经济和思想观念等内涵,具有鲜明的民族精神,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民族文化保护利用现状。近年来,恩施州各级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保护与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当地经济社会文化高质量发展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在有效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发掘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发展城乡旅游,打造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取得了一定成效。

着力构建保护利用体系。编撰完成了《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示范区规划》等规划,对民族文化生态、节俗文化、历史遗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代表性传承人逐项研究分析,分类制定保护措施,明确了基本方向和思路,绘就了蓝图。尤其是围绕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目标,制定了《恩施州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将恩施州域作为全时空文化旅游目的地进行整体规划布局,以更加审慎的视角诠释着民族文化保护利用的重要意义,抢占全域旅游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着力加大申报创建力度。抓好文化遗产挖掘整理、抢救性保护和修缮等工作,在保护、管理、利用的体制机制上敢于创新,在创建申报工作上舍得发力,构建了完善的民族文化保护体系。唐崖土司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施州城址等8处古迹遗址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22处省级、45处州级和176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收集民族历史文物、革命文物10万余件。全州有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43个中国传统村落、38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有17个特色文化小镇、14个特色文化村;有15项国家级、66项省级、124项州级、462项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有12个国家级、86个省级、113个州级、544个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咸丰县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着力强化保护利用措施。一是保护民族文化空间。从严保护山川、河流、植被等,维系其山清水秀、天蓝地净的田园生活,保护民族文化得以孕育和滋养的人文和自然环境,保存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风貌,延续历史、传承文化。二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建成8个文物管理所、3个博物馆和20余个民俗文化馆,建设一批民族文化广场、文化长廊,制作一系列民族文化电视宣传片和民歌光碟,丰富民族文化产品供给。三是传承民族文化基因。实施文化遗产田野调查和文物保护修缮工程,积极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等工作,开展非遗剧目复排、传习培训等活动,建设94个非遗传承基地、48个传习所、27个传统工艺振兴示范基地。四是搭建文化展示平台。打造大峡谷《龙船调》山水实景剧场、女儿城大型土家族传统婚俗情景剧场、大清江国际旅游度假区演艺吧等重点文化创意产业。大型山水实景剧《新龙船调》和《土司民宿歌舞表演》《土家非物质文化展演》在恩施大峡谷、土司城、恩施女儿会景区定期演出。恩施女儿城、施南古城、奥山世纪城等一批城市综合体,集主题民宿、休闲餐饮、创意购物和民族文化体验于一体,各行业各领域主动与旅游融合发展。恩施玉露茶、恩施药材和富硒食品、特色手工艺产品成为旅游品牌。众多非遗传承人“洗脚进城”,到景区、到酒店驻点演出,展示、展演恩施民族文化。五是抓好文化宣传展示。充分利用“精准扶贫·文化惠民”演出季“、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日”等主题活动以及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多视角、全方位展示民族文化魅力。同时,在特色文化镇、民俗文化村及公共设施建设中融入民族文化色彩,建设一批民族标志性建筑,开发民俗节庆活动,营造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

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统村落日渐衰落。传统村落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居住边远山村的人口涌入城市和乡村集镇,传统村落“过疏化”现象日趋明显,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民间传统文化习俗濒临消失。再者,传统木质、土木结构的房子阴暗潮湿,不能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需求,拆建旧宅现象十分普遍。即使民族文化在旅游开发中受到青睐,大多注重民族文化外在表现,停留于建筑、服饰、歌舞外在形态,对民族文化的本质核心认识不足,出现变味走像。

文化基因濒临失传。非物质文化大多依赖于“口传心授”,众多的民间技艺存在“人走歌息“”人亡艺绝”等问题。从文化传承形式来看,家庭失传以及缺乏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是影响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原因。

为保持手艺的独特性,避免外传,很多民间技艺传承“老辈人有封敕“”传男不传女”等。比如傩戏就有“传孙不传子”之说。民间诸多纸写笔载的传统剧本、民间歌谣越来越枯燥,优美动人、引人入胜的情节无法再现。传统的民间文艺形式发生了变异,民族的最古老最纯粹的记忆和文化基因正在流失。

文化遗迹保护堪忧。文化遗迹是民族文化种类繁多、覆盖面广,在田野调查、考古发掘、征集管理、研究宣传等方面的工作没跟上,专业人才匮乏,保障机制不力,古建筑、传统街巷和古民居的环境风貌损毁较重,具有文化研究价值的实物大量失散。文物修缮工程中涉及拆迁、临时用地、场地协调等问题,如果没有政府统筹、部门协作,也很难顺利推进。同时,由于缺乏文化遗迹保护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文物前置审批和行政执法薄弱,重建设轻保护、文物法人违法、乱拆乱建事件时有发生。

恩施民族文化保护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恩施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要借东风,抓机遇,规划先行,深入挖掘,建立有效传承、惠及当代的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让民族文化保护利用成为恩施山区群众安居乐业奔小康的新动力。根据恩施民族文化的自身特点,特提出如下几点意见和建议:

加大规划推进实施力度。恩施制定了一批高质量、高水平,极具指导性的规划,对各地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细致地阐述,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保护利用措施,现在重点是按照规划,推进项目落地实施。

一是要利用多种渠道推进规划宣传。加强规划宣传,开展讨论研究,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和社会氛围,引导公众参与规划实施的全过程,对保障规划顺利实施将起到积极作用。

二是要着力补足基础设施短板。抢抓国家特色城镇、美丽乡村建设等政策机遇,积极协调落实财政资金,补齐公路、水电和通信覆盖等基础建设短板。

三是要突破传统理念创新发展。坚持把文化遗产作为旅游核心产品来打造,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行地方戏展演和非遗项目陈列展示,做到文化挖掘、文化保护、文化包装、文化宣传“四个到位。

加大民族文化品牌打造力度。恩施民族文化具有较强的原生态文化底色,要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资源,强化质量意识、精品意识、品牌意识,增强民族文化影响力。

一是擦亮民俗节庆文化品牌。深入挖掘土家女儿会、牛王节等民俗文化内涵,着力提升节目创意、创新演出形式,推进民俗节庆进景区、进重大活动内容。

二是唱响民间文化艺术品牌。围绕传承和发展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着力推进民族舞蹈、音乐、戏剧、曲艺和传统工艺等活态传承,创编精品剧目。

三是持续抓好申报创建。持续抓好古建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街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和非遗数字化保护采集工作,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和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历史文化名镇(村)、特色文化村、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

加大民族文化基因传承力度。要多方面结合,多方位跟进,培养和传承民族文化基因,培养一批传承力强的民间艺术人才。

一是着力加强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大力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活动,把民族文化与广场文化相结合,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实现交融互补、基因相传。

二是着力培养非遗文化传承人才。支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带徒学艺,鼓励技艺精湛、符合条件的中青年传承人进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或民间艺术大师队伍。支持高等院校开设民族文化艺术和传统工艺专业课程,以现代学徒制方式传承传统工艺技艺,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三是着力营造民族文化氛围。围绕民族文化特色品牌,把民族文化基因融入到居民区开发、市政路政工程建设、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各个领域,凸显恩施民族特色,激起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加大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力度。推动文化和旅游在职能、资源、产业、市场、公共服务、对外开放等领域全方位、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为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是做强文化创意产业。加大地方特色工艺品、纪念品等开发力度,做大做强传统民间工艺品牌,构建差异化旅游商品体系。

二是做好传统村落保护文章。树立“整旧如旧”“外土内洋”的理念,大力引入民俗文化馆、艺术馆、书店、工艺品和创意产品商店、文化休闲娱乐场所等文化业态,发展民宿、农家餐饮。三是打造精致景区景点。依托恩施腾龙洞大峡谷、恩施大峡谷等地质奇观,唐崖土司城、施州城址等文化遗迹,来凤旧司镇、利川谋道镇等一批特色乡镇,以及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目的地和民俗文化体验区。

加大保护利用保障力度。民族文化涵盖面广,保护利用任务大、投资多,在提高各地党委政府重视程度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吸引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一是加大政策保障力度。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民族政策,研究出台民族文化保护利用的意见和措施,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民间手工艺和历史文化,保护好乡土文化遗产。二是加大资金保障力度。落实专项资金,将非遗申报、传统剧目复排、精品剧目打造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逐年提高非遗项目保护经费和传承人补助经费。三是建立经营协调机制。成立文化旅游发展中心或管委会,对文物保护单位、特色文化村落等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开发利用,形成特色地理品牌。同时,加强与周边地区、对口援建城市友好协作,推进文化交流发展。

加强民族文化保护利用,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兴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要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提升社会各界对民族文化保护利用的重视程度,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做好民族文化保护利用,展现民族文化的特色,发挥民族文化的价值,使民族文化保持活力和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恩施民族传统
我们的民族
恩施石油:党建为经营赋能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恩施方言中的“倒”和“起”
华中学术(2017年1期)2018-01-03 07:25:17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