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慧敏
摘要:《安徽俗话报》是白话文处于兴起到高潮的转型时期所产生的一份白话文报纸。由于处于社会思想变革时期,涉外报道在读者定位大众化、采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栏目内容的设置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为了向安徽人民传递信息和传播知识,尤其是关于国外的信息和知识,它进行了一系列的大众化和通俗化过程。《安徽俗话报》的涉外文章的大众化通俗化的体现,在现在多媒体、媒介的时代等方面进行报道等方面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安徽俗话报》;白话报;大众化;通俗化;涉外报道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6-0071-03
从古代以来开始,中国的正式书面语言都是文言文,但是这种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口语交流语言有很多的不同。这就导致了书面与口头的不一致,知识水平低的人或者从未上过学的群众便看不懂书本上和报纸上的文字。随着民智的开启和思想的解放产生了白话报,《安徽俗话报》是白话报高潮年的产物,也是那个时代白话报纸的一个很好的代表。它既是一种醒目的文化现象,同时也有着深刻的政治蕴涵。
知识分子是如何利用报刊这一媒介推行白话文的,怎样把各种启蒙民众的思想通过浅显易懂的白话传递给大众,做到通俗化和大众化。尤其是在涉外的报道和文章中,如何让闭关锁国的国人了解外面的人和事。作为报纸大众化的开端,又给我们现在的媒介带了哪些借鉴意义和做法。陈独秀创办的《安徽俗话报》正处于兴起到高潮的转型时期,所以本文试图通过对《安徽俗话报》全部22期中关于涉外的文章进行文本分析和内容分析,试图来展现此报在涉外文章中是如何体现大众化和通俗化的。
一、《安徽俗话报》基本概况
《安徽俗话报》是陈独秀早年在安徽创办的一份报刊,该刊1904年2月由陈独秀发起,与房秩五、吴守一共同在芜湖创刊。《安徽俗话报》最开始是在安庆进行排版编辑,然后再寄到上海的东大陆书局进行印刷,最后在芜湖长街徽州码头科学图书社进行发行。主要栏目有论说、新闻、历史、地理、教育、实业和小说,后期又增加了军事、格致、传记、调查等几项。
陈独秀既是《安徽俗话报》的主编,也是该报的主要撰稿人,由于报社的经费都是靠自己自给自足,还有科学图书社经理汪孟邹赞助,偶尔还会有社会有识人士捐赠。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安徽俗话报》中间一段时间停止出刊,后面一直断断续续,一直到1905年8月,共出版22期,第21和22期是合刊。1905年9月被查封停刊。
二、《安徽俗话报》涉外报道大众化的体现
(一)涉外报道受众定位涉及群体广
从创办安徽俗话报的缘故一文中可以看出:由于启蒙的需要,该报把“拟想读者”主要设定为粗通文墨的广大下层民众。《安徽俗话报》的设定民众很广,读书的人、种田的人、做手艺的、做生意的、做官的、当兵的,几乎囊括了所有阶层与行业。
虽然《安徽俗话报》地处比较闭塞的内陆地区安徽,但是因为它的语言通俗易懂、内容涉及范围广泛,一期报纸总有你感兴趣的点,所以传播范围非常广泛,给当时的社会带来很大的意义和影响。所以理所当然的成为清末白话报兴起时期的代表之一。《安徽俗话报》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把受众定位于普通民众,不像以往的报纸那样仅仅把受众定位于精英和知识分子,向所有的受众尤其是知识水平较低的群众传递信息和传播知识。
(二)关于涉外的栏目样式根据不同的受众逐步增加
根据《安徽俗话报》初期发布的章程可以得知最初该报共分13个栏目,即论说、要紧的新闻、本省的新闻、历史、地理、教育、实业、小说、诗词、闲谈、行情、要件和来文,另自第三期开设戏曲一栏,第六期开设图画和传记栏,自第八期起后来又增加有卫生、兵事、格致等栏目。在版面上采取活泼多样的栏目形式,涉及外国报道的栏目有:要紧的新闻、本省的新闻、时事、图画、论说、闲谈、诗词等。
(三)涉外报道文章内容与民众息息相关
《安徽俗话报》创刊之际,也正是国家受侵略之际。因此,关于外国的报道(涉外)中体现的最多的就是战争以及采矿,争夺利权,民族危机等。尤其对战争的关注就贯穿了整个《安徽俗话报》的内容。所以该报的主要宗旨就是为了唤醒民众的危机意识,激发民众的爱国救亡思想,《安徽俗话报》不仅仅大量报道有关战争的消息,新闻基本上是清一色的战争状况报道。并且战事的最新进展也跟着时事进行连续的跟踪和报道,有关战争的新闻每期都有。报道也相对集中,如第19期有18条,第21/22期合本则报道了33条。新闻数量多,內容涉及全面,使民众切实感受到了迫在眉睫的危机。
该报在涉外报道中除了报道战事等,还涉及与民众生活非常贴切的小说、诗歌、兵事等。还开设了“卫生”“教育”“兵事”等涉外栏目,以满足受众的需求。
(四)涉外报道往往向受众传递思想
陈独秀作为维新派人士,他创办白话报刊《安徽俗话报》的最重要的目的便是通过浅显易懂的白话报刊开启民智,启蒙思想,唤起民众救亡图存的意识。
诗歌虽然表面上是以娱乐性和趣味性为主,但是在《安徽俗话报》中它的存在主要是为了谴责列强的侵略、表达对清政府统治的不满。诗歌的创作者们一方面以痛恨和愤恨的心情揭露战争的事实,并表达了希望唤醒民众以保卫国家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以犀利的语言,对外交无力、政治黑暗进行了猛烈地抨击,同时流露出诗人们的反抗。此篇诗歌用朗朗上口的诗歌向人们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其他涉外的诗歌还有《送郎君·悲北事也》《书恨》《醒梦歌》《国耻歌》等。
三、《安徽俗话报》涉外报道通俗化的体现
(一)内容为王,贴近老百姓的口味
《安徽俗话报》一共出现了三篇连载小说,第一篇《痴人说梦》虽然才连载了八回,但是由于《安徽俗话报》也仅仅存在了很短的时间,所以它便成为该报篇幅最长的小说。故事是发生在中国内忧外患日益严重的背景之下。第二篇《黑天国》创作的背景是俄国统治时期,它主要描写了流放于西伯利亚的政治犯人在西伯利亚的经历和他的爱情故事。《自由花弹词》是第三部小说,它描写的是元朝时期的两个忠良之家被陷害,遭受奸人宦官迫害而经历了一番生死离别的故事。三篇小说篇幅都相对较短,但主题思想很明确。其中两篇都涉及外国。
这三部小说不管是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用章回体的样式,还有通俗方式的白话文语言。讲述了故事情节和趣味性很强的文章,表达鲜明的启蒙主旨:晓谕国家遭遇危难、激发爱国意识和民主思想。这与之前时期梁启超所倡导的“政治小说”很相似。
(二)推广通俗化的群众语言
1.以老百姓喜闻乐道的方式宣传革命思想
《安徽俗话报》以白话报为书面语言,利用文艺的诗歌和趣味性极强的小说闲谈来传递信息、表达思想、在受众不知不觉、潜移默化的方式下宣传革命方式,这不仅仅顺利的赢得了读者,让读者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接收到了思想,而且也从某种程度上保护了撰稿人和报纸的安全,又可以含蓄、平和的表达了革命主张,这真的是一种精明的做法。
如小说《痴人说梦》,作者以说梦的艺术手法在那里说事实,反映了时代的强音。主题思想十分鲜明,通过小说这种有趣味性的文章向受众传达浓郁的爱国情。还有诗词:“伤国事”“鸦片战”“悯国难”“招国魂”“醒梦歌”等。通过郎朗上口的诗词,受众口口相传,达到了愤怒、谴责列强侵略,呼吁国人保国权、争国体、复国仇、扬国威的作用。
2.涉外文章短小信息量大
在涉外的报道中,一条新闻一般字数较多的在三四百字,有的新闻只有几十个字。新闻篇幅虽然小,但是很精炼,基本的新闻要素都存在、最重要的事实都表达清楚了。其他涉及到外国的通讯、评论、诗歌以及各种普及知识的经验介绍等各类文章也都比较短小,最长不超过五百字。对于文化水平不高和识字能力较差的受众来说,短小精悍、表达清楚的文章不会给他们带来阅读压力,同时符合他们的阅读心理,读起来易懂并且不会很累很困难,这样有利于他们在短时间内轻松地完成阅读并抓住文章的关键信息和想要表达的思想。如第十期的新闻栏目中的《俄国大臣被刺》仅仅只有一句话“俄国内务省大臣丕利夫,在圣彼得堡,被人用炸弹击毙”。
(三)在编排上采用了通俗化的表现形式
1.图文插画
在很多篇通俗易懂的文字下面都配有图片,而且图画的主题都很鲜明、形象,直观的向读者传达作者的声音。对于知识比较浅层的人,图画是了解信息最直观的方式之一了。
2.在报道的新闻上加列小标题
如“英派兵轮来南京:四月中旬有英国兵轮四只,来在南京停泊”。由于小标题通常都是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新闻内容,使读者在阅读时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在传递消息的同时,编者的思想倾向也通过这些标题传递给了读者。
(四)各种简单易懂形式多样的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简明易懂。有的在题目的上方标注黑色倒三角。便于读者很好的辨析新的一篇文章的开始;有的在需要停顿的地方空出一格;小说中的引用则不再用空格,而是在需要停顿的字的右边加小圈。诗词栏从第九期开始,使用顿号、小圈和小黑点结合表示停顿,在字的右边加黑点表示着重指出,用小括号进行分类或解释说明。后期题目用实心小黑点标注出来。
(五)用“大白话”改写转载的其他报纸涉外的文章
《安徽俗话报》是面向安徽人民群众的,这决定了它的语言必须通俗易懂,他们自己报社人员的文章语言朴实通俗,但是在涉外报道的文章中由于他们往往不能获得第一手资料而必须转载大报的文章,如《字林西报》《香港电报》《文汇西报》《中外日报》等,但是它们并非是白话报刊,所用文章语言依然还是具有较高知识水平才能看懂的文言文,普通的群众很难能读的懂,更加难以理解。所以为了使涉外报道的这部分内容通俗易懂,在改稿子时有意识的用“大白话”。如转载《文汇西报》的《法人难测》一文,“四月二十五日香港电云:法人在安南东京地界,屯兵很多,而两广总督不知法人是何用意,电奏了北京政府。”虽然此篇新闻改写的非常短小,但是重要的时间、地点、谁、做了什么事等要素都呈现了出来,通俗易懂又可以快速方便地传递消息。
四、历史启示与借鉴意义
以《安徽俗话报》为代表的一批最早出现的晚清白话报,是我国近代报纸大众化的发端,在报刊发展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虽然我们现在处于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各种高科技、越来越便利的媒介和媒体不断更新换代,但是大众化、通俗化仍是我们新闻人所遵循的。尤其是在国际环境愈加严峻的形势下,对于涉外报道,关于国际以及国外的情况要让中国人民及时准確地接收并了解到。所以《安徽俗话报》对于涉外报道文章的大众化和通俗化的体现对于现在来说仍具有借鉴意义。
(一)涉外报道要坚持以人为本
由于文言文的晦涩难懂,《安徽俗话报》坚持用简单易用又直白的大白话将新闻与知识传达给群众,将爱国图存的启蒙思想不断地传达给受众,这一做法受到了各个层民众的喜爱。同样地在今天,这种宗旨与理念我们仍要给予肯定,继续坚持以人为本,以受众为本。同时为了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一些基本的卫生健康知识以及外国的一些基本生活知识,他们开设了“卫生”“教育”“兵事”等涉外栏目,以满足受众的需求。
(二)涉外报道要注重版面内容
由于当时的安徽交通闭塞,人们对于安徽以外的知识一无所知,国内其他城市发生的事情也都是滞后很久才了解到。《安徽俗话报》涉外报道以教育爱国的思想为主线,同时还有一些关于教育、卫生等科普类的内容,这些内容恰好是当时的民众所需要的硬知识,增加了报纸的阅读量。这些大多数内容都是通过从民众身边经常接触到的人或者事情人手,然后利用趣味性和易懂性极强的小说和或者诗歌等形式反映想要表达的主题。这样可以使受众在涉外文章中既能看见自己生活的影子又能看到他们想要的未来生活状况。在现在技术发达的今天,内容为王仍然没有发生变化。
(三)准确无误传递国家立场思想
《安徽俗话报》涉外文章用历史述说现实,不仅内容紧扣反侵略反专制的时代主题,而且采用了贴近大众的表现形式,推动历史学从庙堂之高走向社会下层。这种大众化、通俗化的探索,在今天仍具有启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