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分析与探讨

2020-01-14 12:44赵小梅
学校教育研究 2020年23期
关键词:道德价值德育

赵小梅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小学义务阶段的德育课程被正式命名为《道德与法治》。统编新课程注入了很多新理念、教材编排体系变化非常大,这就为教师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我们以课堂调研为依托,梳理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把问题转变为课题,在教研培训中注重研究统编教材,深度分析教材内容,进行价值引领,夯实教师教学基础,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

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材的编写意图理解不到位

准确的课堂教学定位能直接反映出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在教学中发现老师随意删减教材内容、脱离或更改教材的基本观点的现象。

五年级上册《古老而优美的汉字》一课中,老师从音、形、意三个角度挖掘汉字的优美,但教材中并没有从音韵美这个角度去体现汉字的优美,而是从汉字美在形态、美在创造、美在意境,从这个角度帮助学生理解汉字的优美,重在挖掘汉字本身的独特性。老师创造性的增加汉字的音韵美实际上是违背了教材的编写逻辑。

(二)不注重学生的价值引导

道德与法治的课程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服务的,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做准备的课程。然而老师在教学中只关注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的做人的态度引导、法治意识的提升、看待事物的方法和态度的价值观引导。

(三)资源利用不充分

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教师关注了学生的资源,特别是在课前对学生学习需求的了解比较全面,却忽略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没有做到充分利用来自儿童的资源,特别利用儿童已有经验作为新活动的资源,说明教师关注学生的生活这一要求还存在问题。

二、增强课堂实效性的对策与建议

(一)教材引领教学是基础

教材既是学生学习的“学本”,也是教师教学的“教本”,教材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也可以引领教师的教学。新教材中的一些主题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如六年级上册宪法专册出现了很多陌生的专业名词,同时一些环保、规则等传统的主题也呈现出了新高度,看似简单的教育主题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因此,教师要加强教材研究和理论研究,以便厘清教材逻辑、把握核心观点、领会编者意图,找准实施教学的切入点。

(二)立足学生生活化是前提

小学德育课程提出了“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的基本理念。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实现知性德育向生活德育转变。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生活获得智慧,在多样的可能生活中选择一种更有价值、更具意义的生活,并通过这样的生活来涵养他们的德性。

1.从本班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教学

引导儿童生活构建的关键在于能够直接满足学生真实的道德需求,解决他们真实的道德困惑。因此,教师应努力研究学生的活经验和原有态度,调查本班学生生活的真问题,结合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目标,让其更有针对性。

2.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道德与法治教学倡导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而课程不能涵盖儿童生活的全部。所以,教师就要善于捕捉学生生活中的真实事件,用这些生活事件去再现、反应他们在成长中体会到的美好与遭遇到的困惑,引导和激发道德情感,提升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

(三)引导学生自主的道德学习是核心

引导儿童生活的构建离不开学生自主的道德学习。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自主发展是其中重要的一方面。自主学习不僅仅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主体参与中能动的发展自我,在主体参与中健全自主型人格。

1.教学要从价值灌输转向价值探究

社会发展的急剧转型、多元文化的对撞、价值观的剧烈变化让老师深深感到“德育之重”、“德育之难”。为此,老师需要学习和掌握多种价值教育的方法,如价值澄清法、团体公正法等,更为重要的是,老师需要在学生的真实成长中去应对学生的价值困惑,帮助学生在一系列价值冲突的事件中不断认识自我、热爱自然、亲近社会。

比如,五年级上册《与人沟通讲方法》一课中,老师针对本班学生面临的价值困惑:“每次小组讨论的时候,小沐同学总打断俊杰同学的还没说完的话,他还说讨论就是应该说自己的看法。俊杰很生气,后来在说小沐发言时时,俊杰也总是估计打断他,现在他俩一起说两句就得吵起来,小沐和俊杰根本无法正常沟通。”老师利用价值澄清方法设计了“小小辩论赛”的活动,辩论主题是“人际交往中究竟是‘说重要还是‘听重要呢?”让学生在辩论中体会表达与倾听对人际交往的重要作用,学会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在价值冲突的事件中不断认识自己、明白倾听与表达同等重要。

2.创设学生自主道德学习的情景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通过创设任务情境和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自主的道德学习不是天生具有的,需要老师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为学生搭建了自主道德学习的“支架”,学生才能有效地开展自主学习。

在一年级上册《大家一起来》一课中,老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升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课上,老师请一组同学上来表演“三只小熊”的舞蹈,随后对这组同学进行采访:“在游戏中组员之间如何进行分工配合的?”他们组表示推荐的是手指灵活的并且以前玩过小木偶的同学表演,这样游戏更能成功。随后,老师又采访了这个组没有参与表演同学,他们表示也想参与游戏表演,没有被选上,很沮丧。这时,教师顺势提出问题:“大家都想来表演,可是木偶的数量有限,该怎么办?”台上台下的同学陷入深思中,想法先后涌现出来:大家可以轮流来、两个人操作一个木偶、对小组重新进行了分工,有人负责操作木偶,有人负责放音乐,还有人负责指挥等。在思辨中学生不仅解决了本组的分工配合问题,同时也懂得了在合作中要相互理解、不埋怨,多付出等道德品质。

猜你喜欢
道德价值德育
跟踪导练(五)(2)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道德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道德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