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言诗文教学中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2020-01-14 13:37蒋红梅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0年12期

蒋红梅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设定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文言诗文单元的教学,是培育初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阵地。

下面以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文言诗文单元的教学设计为例,谈一谈如何在文言诗文的教学中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1.注重文言积累,教给学生积累方法

初中学生阅读文言诗文最大的障碍就是文言词句读不懂,因此,教会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尤为重要,这是举一反三的基础,更是深入品味文言诗文内蕴的基础。分门别类整理文言词句,是积累的好方法,部编版教材课后的“积累拓展”就引导学生做这样的整理,如《桃花源记》整理一词多义和双音节词语的古今异义,《小石潭记》整理词类活用,《核舟记》整理古今数量词的不同用法等。以“一词多义”为例,让学生打破单篇限制,整理整个单元的这类文言现象。从实词和虚词两个角度进行整理,让学生发现“读音不同,词义不同”“词性不同,词义不同”“语境不同,词义不同”等规律;把握虚词最常见的词性和用法,并辅以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成语加以理解和记忆。例如:

上面的三个“相”都是副词,只是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或用法不同。相①的意思是“共同,一起”,我们现在常用的成语“相提并论”中的“相”就是“一起”的意思。相②的意思是“互相”,成语“相得益彰”中的“相”就是“互相”的意思。相③的意思是“偏指一方”,成语“刮目相待”的“相”也是“偏指一方”的意思。打通文言与现代语言的联系,让文言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成为他们言语的一部分,这样便于学生在陌生的文言环境中产生迁移,提高文言阅读和表达能力。

2.树立分类意识,把握阅读思路本质

我们在欣赏不同文体的文言文时,应有相应的阅读思路,才能更好地品味其中的深意。这一单元的选文是三篇文言杂记,按照现代的文体划分,各不相同:《桃花源记》有观点认为是志怪小说,《小石潭记》是山水游记,《核舟记》是文艺性说明文。教学时,教师要讲出文体特点,并补充同体裁课外文言文,以寻求规律。

小说要读出情节、人物和社会。学习《桃花源记》,可以打破传统的散文教学,带领学生梳理波澜起伏的情节,感受优美宁静的环境,体味热情淳朴的人物,领悟作者的社会理想。补充另一篇志怪小说《秦时妇人》,阅读体悟志怪小说的普遍阅读思路:情节、人物、环境——社会风貌或社会追求。

山水游记要读出美景和作者情感。学习《小石潭记》,可带领学生体会作者笔下的山水美景随心境的变化而变化,从快乐到凄凉;又以凄凉之景衬托悲苦之情,联系到作者的身世遭际。补充清代袁枚的《峡江寺飞泉亭记》(节选),从文字中感受景色的美好和作者对以逸待劳、天地同化等的哲理性思考。从而总结出,文言山水游记写登山临水的见闻观感,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或表达作者个人的遭际和情感,或表达作者非凡的才识和思致,阅读这类文章就是要读出“景之妙、情之切、思之深”。

文艺性说明文既要读出“说明”的严谨性,又要读出“文艺”的情怀。学习《核舟记》,可让学生从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严谨性,从核舟上人、物、字、章等精致生动的描写,以及首尾“奇巧”与“灵怪”的呼应,都可看出作者的“文艺”情怀。补充毛祥麟《墨余录》中的《伞灯》,引导学生找到说明对象和特征,以及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特点。接着,引导学生感受文字说明的伞灯的精巧以及展出时的盛况;分析“叹想句”,理解对傘灯展出盛世一去不复返的无奈、遗憾与感慨,这就是“文艺”情怀。从而总结出记录古代技艺的文言说明文的阅读思路:把握说明对象和内容,体会说明的严谨匠心,想象古代技艺的精湛,感悟作者的情感情怀。

对于《诗经》的阅读,在课内爱情诗的基础上,补充战歌《无衣》和体现劳动人民疾苦的《硕鼠》,进行拓展性阅读,引导学生把握诗歌阅读的思路:注意朗读、吟诵,享受音乐美;研读“赋比兴”品味情感;汲取文化,丰富生活与人生。

树立分类阅读意识,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古诗文的内容和结构,提高阅读能力和欣赏品位。

3.联系真实情境,让古诗文走进生活

阅读《诗经》时,特意补充了“秦风”中的《无衣》,其中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在对抗新冠肺炎疫情初期,被日本的民间组织写在了捐赠给中国的物资上,感动了无数的中国同胞。其实,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这两句诗的深意。对《无衣》的补充,让学生了解了诗句的源头,并理解将此句引用到当下的环境中,体现了日本人民在危难时刻救助中国人民、共同抗击疫情的乐观精神和友好情谊。

此外,引导学生理解山水游记在写景中蕴含情感与哲思的文章思路,也是在引导学生描绘自己看到的美景的同时,体悟自己的内心情感,进而思考人生、自然哲理,写好山水游记。

让古诗文的阅读进入到学生的真实生活中,真正“流”进他们的内心,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品位。

4.学习文化思想,寻找源头,感悟传承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上承郦道元《水经注》的成就,又有突破性的发展:在写景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山水游记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到柳宗元才真正确立。柳宗元将自己的身世遭遇不着痕迹地融入对自然的描写中,形成了柳氏山水游记独特的凄神寒骨之风格,抒写自己的不幸遭际和对现实的不满。后世的山水游记在他的基础上又有了发展,清代袁枚的《峡江寺飞泉亭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不仅在景物中融入个人情感,还表现了对人生、自然的哲思,丰富了山水游记的内涵。

追溯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创造的理想社会的源头:《大道之行也》中,孔子论述的“大同社会”是理论性的理想社会,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对大同社会的社会风貌的艺术再现;《诗经》的《硕鼠》中,劳动人民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唱出的“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等诗句,正表现了他们对自由平等的社会生活的憧憬。《桃花源记》以后,《秦时妇人》中表现出的追求就是对它的传承。时至今日,正在高速发展的中国所倡导的和谐社会,也同样是这种理想社会带有新时代特色的再现。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从未停止。

寻根溯源,感悟传承,让学生真切体验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绵延不绝,从而产生文化自信和自豪感,主动自觉地将这份优秀的文学文化和思想传承下去。

这个文言诗文单元的教学,扣住“积累”“理解基本内容”“感悟和运用”“欣赏品位”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于文言诗文要求的关键词,引导学生会学、乐学文言诗文,并将它们融入生活,真实运用。

在文化思想的追根溯源中,树立文化理解和传承意识;在整理不同文体的文言阅读思路中,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梳理课文和课外阅读篇目的内容、结构、写法中,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为审美创造奠定基础;在诵读、积累、内化、运用文言诗文中,为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打下基础。

编辑 _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