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联动 中小贯通”培养创新人才

2020-01-14 13:37吴鹏程杨文静路金蓉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创新型课程设计中学

吴鹏程 杨文静 路金蓉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各阶段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学科专业的规划设置与优化调整、培养模式的改革与课程结构的优化等各方面的系统改革。学校打通小学、中学、大学三个阶段,对培养目标、培养途径和模式进行整体规划,做到系统培养与阶段培养相结合,保持人才培养的连续性,既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又使学生身心得到了全面发展。同时,通过探索小学、中学、大学贯通培养的平台和机制,形成大中小相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在人才选拔与培养方面提供更多可借鉴的经验。

首先,大中小联动,贯通培养创新人才。

中学小学贯通培养需要着眼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因此,在同一培养目标下,每学段为学生设计校本课程及综合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科学探究和体验的机会,并在各阶段设计衔接课程,让学生在知识体系和能力培养方面实现很好的过渡和衔接。为学生提供了解和认识科学领域、科研团队、科学家等的丰富机会,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探究方法。

小学阶段是人才培养的启蒙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初步树立的阶段,也是个人兴趣与特长初步展现的时期。在九年一贯制大背景下,小学与中学的贯通式培养体现在依托大学和中学的资源优势,整合优质课程資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开阔视野、探索体验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调动学生的潜能。这些同样也需要中学教师和小学教师共同协作,打通原有的课程体系,在六年级和七年级形成衔接过渡的课程,同时,通过校本课程、社团活动等,让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能够在中学阶段持续发展自己的兴趣,保持人才培养的连贯性。

中学阶段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期”,尤其是科技工程类人才。但由于中学教育在师资水平、资源设置等方面与大学相比有很大差距,需要大学力量的介入,这种介入不仅仅是大学向中学传递教育思想,还需要大学直接向中学提供各项教育资源,以及各方面的办学支持。

通过近十年的实践,学校打破小学、中学、大学各阶段独立培养的局面,探索实践大学中学联动培养、小学中学贯通培养模式,着力从基础教育阶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大学也在基础教育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师资培训和特色创建等方面积极投入,承担起利用自身优势资源支持基础教育的社会责任。通过持续探索实践,使大学中学联动培养模式逐步走向完善,在整合校外教育资源、拓展学校教育空间、丰富校园科技活动、提升学生科技素养、拓展学生求知空间、提升科技教育水平、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等各方面均发挥出巨大的优势和引领作用。

其次,多校联合,协同培养创新人才。

在社会、文化多元发展的前提下,教育模式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景象。校校联合是通过本校与外校进行联合教育,改变学校现状,实现优势互补的一种创新性教育模式。通过“校校联合”,更新传统观念,丰富教学资源。

学校建立了与人大附中教育实验体共同探索、协同创新的办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学科课程的设计到创新人才的培养,尽可能地让每一环节的内容与方式多元化,并且最大程度发挥每一个个体的影响力,促进了中学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的多样性。

在教科研方面,通过教师的定期共同备课,构建不同学科的交流合作,创造共同发展的机会,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同时,通过不同形式、各种渠道、多种层次的管理模式、教育资源、专业信息的交流,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创新人才的选拔制度,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探索出符合学校实际的有特色的优秀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在课程设计方面,根据课程的需要和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借鉴联合体学校的课程设计理念,采用灵活多样的课程设计方案及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将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同时,在课程设计中,有针对性地挖掘创新型人才的潜力,合理、充分利用各类人才优势,使课程设计更加合理化。

中学教师教学任务相对繁重,除了日常进修学习及自我学习外,想要进一步提升自身业务水平相对困难。多校联合的教育模式,可以给教师们提供一个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通过交流互补,可以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素养,增强其教育教学的创新性,为创新型教育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多校联合体的发展,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交流空间,建立多维度评价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大中联动、中小贯通式培养的理论内涵是创新型人才发展的根本,多校联合培养是创新型人才发展的基石。学校根据各学段学生的需求,依托大学课程资源及人大附中联合体的支持,通过教研活动与年级活动双线并行的方式,构建出依托大学资源的学段教育衔接实践体系,进一步开发出适合本校的、面向全体学生的、进阶式联动课程结构,有针对性地培养及发展各类创新型后备人才,从而促进创新型学校与教育的多元化、特色化发展。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课题“依托大学资源的小学中学贯通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以北航实验学校为例”(课题编号CDDB17216)研究成果

编辑 _ 于萍

猜你喜欢
创新型课程设计中学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在多解中学创新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高等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基于自动化系统的PLC课程设计
开放大学课程设计与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