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长春,街道两旁的树叶次第染黄,料峭的秋风中,让人感觉到一丝的寒意。
2020年10月20日,受中日福祉比较研究所孙久富所长之邀,我专程奔赴北国春城,对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穆树源董事长进行了专访。穆老虽已杖朝之年,然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在半个多小时的交谈中,穆老详细地回顾了创建人文学院学院及在全国高校中首创福祉学院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成就。同时,他老人家对新时代福祉教育和福祉事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在交谈中,我了解到了穆老的丰富经历与成功之秘笈,感受到了穆老的人格魅力!
丰富的经历——饱受苦难的童年,激情燃烧的少年,磨难连连的青年,辉煌创业的壮年和老年。
成功的秘笈——敢想敢干、胆识过人;不忘初心、永不停步;成功教育、激励后人;梦牵福祉、挺立前行。
人格的魅力——高风亮节、宽厚仁慈;真诚待人,躬身笃行。
为使读者能够更加详细地了解穆老的创业经历,了解我国老年健康福祉教育事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孙久富所长与我协商,特邀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宣传部解克兢部长为本刊撰写此文。在此,对解克兢部长谨致鸣谢!
作为吉林省创办最早的一所民办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创始人、董事长穆树源教授从1988年办学以来,带领学校走过了32年曲折坎坷而又成果显赫的发展之路。特别是近年来,穆树源教授在创办福祉教育事业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教育初心,牢记育人使命,以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拼搏精神,开创了中国福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经过十年的不断探索创新,如今学校的福祉教育和人才培养已是硕果满枝。穆树源教授被誉为“中国高等福祉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并先后荣获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民办高等教育创业奖”“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吉林省创业先锋”“吉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吉林省优秀共产党员”“吉林省高校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等荣誉称号。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服务国家、服务社会和服务人民中,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福祉专业人才。”这是穆树源教授创办福祉教育的宗旨。
进入21世纪,中国老龄化社会进程逐渐开始加快。“银发浪潮”汹涌来袭,老年人口数量增多、福祉专业人才奇缺等问题愈发突出。当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约1.85亿,仅吉林省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就高达37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52%。全国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约26万人,护理人员短缺1000余万人,其中参加专业培训的只有2.3万人。由于老年福祉事业在我国尚处于初始阶段,国内高校还没有专门为养老市场而设立的专业。因此,专业养老机构管理型人才、护理专业服务人才短缺,80%的养老市场仍处于未开发阶段。
面对中国老龄化社会的严峻形势,穆树源教授急国家之所急,忧百姓之所忧。早在2006年初,他在抓好学校建设同时,开始研究和筹建福祉教育专业。他深知,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党和政府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的领导者,必须发挥高校专业人才优势,主动担当作为,为国为民分忧。”2008年,为了兴办高水平的福祉教育事业,他躬身笃行,不顾身体多病,率领学校考察团,先后赴日本、新加坡、丹麦、德国等国外的高校和养老机构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海外福祉专业教学、科研、设施和办学理念等,掌握了大量的福祉教育资料;并到北京、上海、深圳和香港等地的高等学府进行调研,了解国内福祉教育事业之现状,探索我国福祉专业的创建之路及未来的发展。经过详细而周密的论证,他决定:把福祉教育和国家需要融合在一起,创办福祉教育专业,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急需的福祉服务人才。
穆树源教授始终盯住中国养老问题不放松,全心扑在福祉专业人才培养上。为做好福祉专业前期申报工作,他从培养师资队伍抓起,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一方面,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内外相关院校、科研机构学习深造,把福祉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融为一体,在实践中丰富理论,在提升理论水平基础上开展教学;另一方面,聘请国外福祉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来校任教讲学,引进国外福祉专业的原版教材和教学仪器设备,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福祉专业技能。在此基础上,为加大福祉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力度,他多方筹措基金,投资7000多万元,修建了17400 平方米的综合性福祉实验大楼;投资300余万元,配备国外先进的福祉教学设备和实训器材,新建实验室86个。2009年5月,他与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社会化养老工作委员会协商,成立中国社会化养老东北教育基地并落户学校,开展高等学历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建立实习基地等合作交流。2010年,他组织学校申报社会工作专业(老年福祉方向),通过省教育厅批准并报教育部备案审批,正式面向全国开始招生,首批44名福祉专业学生走入校园。这个全国充满希望和活力的全国首创新型跨学科专业,由此而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