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之何罗鱼的传说

2020-01-14 10:21民文
民间文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大肚子藏书家北山

民文

在《山海经北山经》中记载了一种叫何罗鱼的生物,这种生物一首而十身,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之一。据《山海经北山经》记载:“又北四百里,曰谯明之山。谯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中多何罗之鱼,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癰。是山也,无草木,多青、雄黄。”

意思是说,再往北四百里,有座山叫谯明山,谯明山上没有花草树木生长,满山都是石青和雄黄。谯明山上发源了一条河,名为谯水。谯水向西流入黄河。谯水中生长着一种鱼,长得非常奇怪。一个脑袋,十个身子,发出的声音如同狗叫。这种鱼名为何罗鱼。传说吃了它的肉,可以治愈痈肿病。

除了治愈痈肿病,还有说此鱼可御火(明文学家、藏书家、刻书家胡文焕图说云:“亦可以御火”)。

何罗鱼长得很怪,它是一种大肚子鱼,它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十足的大肚子。实际上,它可能是一种喜欢头与头扎堆在一起的鱼,看起来好像是一个头十来个身子。清历史学家、藏书家吴任臣《广注》引《异鱼图赞》云:“何罗之鱼,十身一首;化而为鸟,其名休旧;窃糈于舂,伤陨在臼;夜飞曳音,闻舂疾走。”

何罗鱼最早见于先秦,有记载的有《山海经北山经》、《五藏山经》等。与何罗鱼极为相似的,《山海经东山经》里还出现一种茈鱼:“其状如鲋,一首而十身。”从外观来看,二者并无不同。

多头多身的动物,在《山海经》中并不罕见。至于何罗鱼的古怪形貌,有着更为久远的传统。早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中,就有连体鱼的形象,双连体或三连体的并联结构,传递着浓烈古老的神秘气息。它们的出现,或许与图腾有关,后来逐渐衍生出吉祥的寓意,并得以流布。如汉画像石有“三鱼共首”图。汉画像石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中的一枝奇葩,汉代人在祠堂等处的装饰石上雕刻壁画,内容上包括神话传说、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通过能工巧匠的双手,以刀为笔,以石为纸,创造出栩栩如生的形象。北魏的石壁雕刻中也有三鱼共首的图案,后来被称作“三鱼争月”,成为民间流传甚广的吉祥纹样。清末武强年画中有一幅《三鱼争月》,波浪之上,三尾鲤鱼共用一个鱼头,从水面上腾跃而起。“月”即“跃”的谐音,大鱼争相跃龙门。在大鱼两侧,各有一组小鱼,也是一头三身,学着大鱼的样子在跳跃。

传世的《山海经》图本中,何罗鱼的身子呈放射状散开,显得头部极为局促,还有的将十身分为两组,左右两边各有五个鱼身,招摇的十尾,游荡在历史的深处,然而人们谁都没有真正见过何罗鱼,何罗鱼只能出现在古老的传说中。

猜你喜欢
大肚子藏书家北山
张志民
嘉年华里的大肚子熊
别笑!长着大肚子又不是我的错
心留北山回不来
去北山公园秋游吧
大肚子
不能见大肚子
清藏书家袁廷梼枉生平发覆[1]——一个苏州家族的兴衰
《先秦至隋唐五代藏书家考略》补考
苏州藏书家许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