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东
2019年第19号台风“海贝思”于10月6日凌晨3时生成,一路升级,成为2019年的“风王”。“海贝思”一名由菲律宾提供,意为“褐雨燕”,它获得日本气象厅命名后,就迎来快速加强的过程。10月8日凌晨开始,超强台风“海贝思”进行了一次“换眼手术”,将细小的“针孔风眼”换成直径50公里以上的大型台风眼。10月10日下午6点,它又在超强状态中维持了一天。10月11日早晨,它从北马里亚纳群岛的安纳塔汉岛附近经过,并向北偏东方向移动,强度缓慢减弱,向东京首都圈一带靠近,并于10月12日18时许在日本伊豆半岛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4级(42米/秒)。“海贝思”肆虐日本,带来的大范围持续降雨,导致37条河流发生52处溃堤。
在如此严峻的考验下,日本首都圈一处被称为“地下神殿”的巨型分洪设施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控制了所辖范围内河川的泛滥,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它就是日本国土交通省的“首都圏外郭放水路”,也就是服务于东京首都圈内的城市下水道系统。所谓“外郭放水路”,按中式的说法,应该是“外环下水道”,也就是都会区外缘的下水道。
20世纪50年代末,日本城市下水道系统落后,遇到大暴雨后城中道路积水经常排不掉,马路变“河道”,地铁站成“蓄水池”,极大地影响人们的日常出行。为此,东京都下水道局从1985年起,用了15年时间,将整个东京的公用下水道埋设状况进行信息化,包括管道的完成图及建设年份,管道物料,管道的位置、深度、尺寸和行水位,以及沙井的位置及编号,等等。日本颁布的《下水道法》要求:确定“分流式”下水道建设模式;雨水可直接被排入大海;而污水则被送入全国1 000多家污水处理厂,利用微生物处理,经沉淀、反应、消毒等净化工序后,得以再利用或排入大海。
为了彻底解决首都圈内部分洼地“水漫金山”的情况,日本国土交通省斥资2 400亿日元,在东京北郊埼玉县境内建造“首都圏外郭放水路”。该地下巨型分洪设施工程位于地下50米处,是一条全长6.3公里、直径10.6米的巨型隧道,连接着东京市内长达15 700公里的城市下水道,通过5个高65米、直径32米的竖井,连通附近的江户川、仓松川、中川、古利川等河流,作为分洪入口。单个竖井容积约为4.2万立方米,工程总储水量67万立方米。
竖井外观酷似“巨型罐头”,可以摆得下一座自由女神像。它将雨水排入中小河流,中小河流水位上涨后溢出进入排水系统的巨大竖井牙口管道。前4个竖井里导入的洪水通过下水道流入最后一个竖井,集中到长177米、宽78米的巨大蓄水池调压水槽,缓冲水势。蓄水池调压水槽由59根长7米、宽2米、高18米、重500吨的混凝土巨柱撑起,以防止在地下水的推力下上浮。与此同时,4台由航空发动机改装而成的燃气轮机驱动的大型水泵,单台功率达14 000马力,将水以200立方米/秒的速度排入江户川,最终汇入东京湾。
巨型分洪设施按照“五至十年一遇”的排水标准建设,1992年开始施工,于2007年建成,2002年排水系统部分建成并开始使用。工程建成当年,该流域遭水浸的房屋由最严重年份的41 544家减至245家,浸水面积由27 840公顷减至65公顷。巨大蓄水池调压水槽只在雨季使用,平时是不放入一滴水的。“首都圈外郭放水路”全程使用计算机遥控,中央控制室进行全程监控,它被誉为世界上最先进的排水系统,确保东京都市圈及时泄洪排水。“我们不能左右自然,自然灾害会如期而至,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尽可能地减少灾害给市民生活带来的损失。”东京都下水道局的一位官员表示,“由于全球暖化会给日本带来日趋频繁的暴雨,东京的排水系统仍需再升级。”
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写道: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如果高楼、马路、广场是城市的“客厅”,那么下水道就是城市的“卫生间”。东京的雨水有两种渠道可以疏通:一是靠近河渠地域的雨水,一般会通过各种建筑的排水管,以及路边的排水口直接流入雨水蓄积排放管道,最终通过大支流排入大海;二是其余地域的雨水,会随着每栋建筑的排水系统进入公共排水管,再随着下水道系统的净水排放管道流入公共水域。日本不仅建设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排水系统,而且从污水排放一开始,就在细节上严格把控。日本明确规定,一些不溶于水的洗手间垃圾不允许直接排到下水道,而要先通过垃圾分类系统分门别类进行处理。油污也是绝对不允许直接排入下水道的。日本国民通常会用报纸把油污擦干净,再把沾满油污的报纸当作可燃垃圾来处理。
“首都圈外郭放水路”体量巨大,整体氛围庄严,建成之后很快成了东京首都圈引以为豪的重大工程之一。不仅常被选作电视剧拍摄外景地,就连各国媒体也经常前来采访。随着在日本的知名度不断攀升,该工程受到了许多游客的追捧,成了热门参观地。特殊参观地的走红,与日本社会防灾、抗灾意识的不断加强不无关系。尤其是在首都东京,除了开放防灾设施、建立防灾教育馆之外,日常的学校防灾演练和社区防灾组织也为保障市民与城市的安全建立了一张“防护网”。
作为景点,“首都圈外郭放水路”2018年8月起周一到周五每天开放3轮参观,周六不定期开放,不收取任何门票和费用。游览项目持续1小时,整个参观路线设计主要是让游客对整个设施的构造有所了解,并基本了解设施的运作过程,在满足人们的好奇心的同时,提高大家的防灾意识。每年,“首都圏外郭放水路”会因大雨平均启动7次。启动处于积水状态的巨大蓄水池调压水槽以及第1竖井,均能让参观者一饱眼福,实地体验。
游客要提前在网上预约,随后到指定场馆集合,了解参观前须知的各种事项。为了安全起见,工作人员还会发放头盔及安全绳,让游客“全副武装”后再参观。从上而下看到的风景,实为壮观。一般来说,工作人员会事先提醒参观者要在身体状况良好的情况下进行参观,并穿上适合走路的鞋子,因为若要到达巨型蓄水池调压水槽,需要往下走100级台阶。
2017年,东京的一项调查显示,关注下水道的受访者仅有23%。因此,东京都下水道局认为有必要增强民众对下水道事业的关注。为促进人们对下水道事业的理解,并学习正确使用方法,东京就计划向民众与游客深入展示城市的地下“景色”——下水道,进行全方位宣传,并作为“基础设施观光事业”面向旅行社进行销售,参观项目将提供中、日、英、韩4种语言的解说。在自然灾害多发的日本,类似“地下神殿”的设施还有不少。除了灵活运用AR(增强现实)等新技术进行参观学习外,还推出团体参观项目。根据东京都下水道局日前制定的3年计划,负责污水处理的“有明水再生中心”将在2020年之前推出面向儿童的参观学习路线;“芝浦水再生中心”则打算用AR技术,让参观者可以从外部看到地下的污水处理设施,以此吸引年轻人到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