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玲萍
(兰州市七里河区人民医院 中药房,甘肃 兰州 730050)
药学服务是指医生为患者提供的以提高病人生活质量为目的,以合理药物治疗为中心的相关服务[1]。通过在整体医疗卫生保健中,围绕提高生活质量这一既定目标,为患者提供与药物相关的服务,从而有效减少药物使用不合理现象,为治疗效果提供保障[2]。中医处方多是根据患者病情,辩证用药,极易出现用药不合理现象,处方分析能够有效强化处方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为临床疗效提供保障。本次研究中,通过对两组处方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2018年2月至2018年10月80例处方作为对照组,选取同期实施处方分析的80例处方作为观察组。纳入标准:临床资料完善;患者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排除标准:资料缺失;合并精神疾病史或认知功能障碍者;中途退出者。观察组男46例,女34例,年龄22-60岁,平均(48.12±2.36)岁;对照组男45例,女35例,年龄20-60岁,平均(48.17±2.86)岁,2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意义(P>0.05)。
对照组:实施常规中药药学服务,即医师处方开出后,对处方内容进行审核,根据患者病情,确定处方合理性,对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进行分析,并持续跟踪,询问患者用药期间机体情况,耐心解答疑惑,促进患者康复。
观察组:在中药药学服务中,加入处方分析,具体为:①成立处方分析小组:由药学服务人员成立中药处方分析小组,对处方进行分析,结合患者病情,其用药标准,核对处方的有效性及合理性。②强化沟通:对处方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及时询问医师,确定用药剂量。同时对处方书写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处方书写规范,对未标明临床症状、检查结果等处方,及时进行干预,与医师及患者核对,完善处方书写,确保处方正确性。药师对处方中,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进行提前讲解,促使患者能够做好心理准备,患者出现腹泻、腹痛等现象时,分析产生因素,给予合理干预。③处方点评:根据《处方管理办法》对处方中不合理之处进行典型分析,同时核实处方用药适宜性,详细记录不合理处方类型,组织会议,对常见类型进行强调,指出重点问题,要求改正。
表1 两组使用频率前6位的中药材使用频率比较[n(%)]
表2 两组超剂量用药的处方数比较[n(%)]
统计两组使用频率前6位的中药材,进行比较,同时对超剂量用药的处方数进行记录,分析对比。
观察组频率前6位的中药材使用频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低(P<0.05),详见表1。
观察组超剂量用药的处方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在《处方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医师应按照操作规程调剂处方药品,认真检查处方前记、正文及后记是否输血规范、清晰、完整,确认处方的合理性,同时对处方的适宜性进行审核,在认为处方中用药不适宜时,应及时告知医师,请其确认或修改[3]。中药处方中,药物较多,涉及面较广,管理较为困难,采取有效的药学服务,能够显著提升临床用药安全性、合理性,减少资源浪费[4-5]。在药品剂量使用方面,由于中药涉及药品较多,种类、规格等繁多,医师在辩证施治时,难以准确记忆每种药品用量,导致药品超剂量使用的处方有所增加。因此,在中药药学服务中,加入处方分析,可帮助医师合理使用药品剂量,提升处方合格率。
本次研究中发现,中药处方中,对补虚药使用较多,尤其生黄芪、炒白术等药物使用,频次最高,出现一定滥用现象,此外研究发现多数处方中存在超剂量用药现象,主要是由于在辩证施治过程中,医师根据患者病情,在剂量斟酌上具有差异。经过处方分析干预,可显著降低药物使用频次,促使药物使用更加针对性、合理性,减少超剂量用药发生频次,减少资源浪费,提升处方合理性。此外研究发现,处方书写多存在不合理现象,部分处方出现无辅助检查、疾病诊断书写不规范等现象,影响判断,需进一步强化处方书写检查,以提升处方书写合格率。本次研究中仍存在不足之处,如选取样本较少,研究时间较短等,需进一步强化,同时还会增加医师及药师培训次数,规范处方开出流程,纠正错误认知,不断提升自身理论技术水平,提高服务质量[6]。
综上所述,处方分析在中药药学服务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降低药材使用频率,降低超剂量用药出现次数,值得推广。